11月19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承办的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四讲,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光学大楼报告厅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院士担任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围绕“超限:AI时代的育人创新——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开讲。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麒主持。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6场讲座采取“线下讲座+线上直播”形式,讲座现场华东师范大学近200名师生与直播会场中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师生,以及本市16个区融媒体中心采编人员超过5000人次共同参与第四讲的听课活动。
非“超限”无以回应时代之需
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成重要竞争焦点。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全世界的大学都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培养杰出人才?”钱旭红从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和毛泽东之问谈起,指出中国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存在批判性思维欠缺、学术原创力不足等问题,亟需以“超限”理念克服发展困境,回应时代之需。
“‘超限’,就是要用最大的原则性和最大的灵活性来超越离散知识点,超越单一思维模式和单一的思维体系,超越时空、行业、学科等种种局限、界限与极限。”钱旭红指出,“超限”理念在高等教育的实践,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即“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
AI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这场波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生产力渗透到生产关系的全方位科技革命,将重塑组织全过程各环节,也给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挑战。
“未来社会将是学科、专业、领域、行业无限交叉超限融合,全面进入4.0智慧化跨界融合的形态。”钱旭红强调,AI时代知识层面的迭代速度更快,必须重视思维训练和精神升华,追求“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能成为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的领军型卓越英才。
“AI是最好的超限平台与工具。”面对AI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钱旭红指出,未来大学将走向卓越、超限、多态叠加的模式。他以华东师大追求“卓越”的不断发展阶段为例,系统剖析了华东师大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过程。强调“用全面而多样的思维能力超越知识无限的人工智能,应对AI时代的挑战。”
超越学科界限,探索超限育人
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三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布《超限:重塑高等教育新路径》,指出要以量子跃迁的方式实现超限发展,如跨学科、超学科等,重塑高等教育,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
在钱旭红看来,超越学科界限,是高校育人创新的重要路径之一。他指出,从设立“幸福之花”先导基金,围绕“教育+”“生态+”“健康+”“智能+”“国际+”五大领域大力推进学科交叉研究;到发布“卓越育人、卓越学术、通识课程”三大纲要,引领育人创新的超学科框架;华东师范大学以教育强国为使命,不断探寻卓越育人新范式。
“量子思维”与“老子思维”相融互通,也为全面理解和把控自我与世界提供了新的阐释角度。钱旭红结合丰富案例,深入浅出地为同学们阐释了两大思维体系在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和彼此关系,并富有前瞻性地指出,结合两大思维体系的思维训练,能够帮助同学们革新思维方式、转化有利因素,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此外,通过数智跃升计划,能够有效提升学校和师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力。钱旭红表示,通过打造ChemGPT、“数智岐黄”中医药大模型、教育大模型EDU Chat等科研范式,建设数智人公共研究平台等举措,华东师范大学超越传统知识点教育,优化个性化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驾驭AI工具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变革”与“适应”
在互动提问环节中,钱旭红与现场师生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创新“对多个议题展开了深刻而富有前瞻性与洞察力的对话,议题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AI赋能教育对教师职责与师生关系的影响”“高等教育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培养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等,钱旭红结合自身思考与学校实践,给予一一解答,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变革”是学生提问里一个最突出的关键词。谈及育人核心目标转变时,钱旭红将传统的培养模式比喻为生产线,学生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中呈现出了单一性。然而“人是不可以工具化的,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钱旭红强调“人工智能提供给我们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大规模个性化的培养平台。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不是培养工具,不是监控每个人,而是发展每个人,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根据一个人的个性、兴趣和社会需要把他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人才。”
针对同学们关注的评价体系问题,钱旭红也强调了变革的必要性。“现在对人的考核都是单维度的,就有很多人在这过程中会被掩盖。所以如果改变我们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就会有更多人才被挖掘出来,同时也会有更多的人才得到尊重。”钱旭红更指出一条转向路径,即“对知识点的评价应该让位于思维方式和能力,最好的评价是过程评价,是看不到评价的评价。”
“变革”同时,如何“适应”成为同学们普遍关切的重点。钱旭红认为学生首先必须改变思维方式,以基础性学科作为健全发展的地基,并认识到未来具有多样可能性,要为自己的发展预留一些所谓“无用”的能力。同时,钱旭红还强调了在实践之前,四个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他特别点出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对关系:“人工智能集聚的是某一大类人,甚至是全人类的知识,批判能力能避免我们被蒙骗,而批判模式的培养则需要接受多种思维模式训练。批判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没有批判的创造,最后会形成抄袭、剽窃甚至造假”。钱旭红更提醒同学们还应警惕对一切都采取毁灭性态度的“批判性思维”,避免走入误区。
最后,钱旭红围绕跨学科学习问题,结合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和自身跨学科学习与科研经历,勉励同学“我们的能力远远超越我们所想象的,但是我们许许多多人终其一生,像一个宝库,没有被开发过。”这一充满哲思的鼓励收获同学们热烈掌声。
自2017年起,上海市委宣传部、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广播电视台三方开展了部校共建与院媒合作,共同探索“产、学、研”一体化联动发展模式,实现三方在人才培养、智库共享等方面互补共赢。作为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及深化“大思政课”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已陆续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在各高校师生中获得良好反响。
线上听课组图
华东师范大学大学听课现场
复旦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交通大学听课现场
同济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大学听课现场
上海外国语大学听课现场
More
学生听讲心得
1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吕佳颖、马何霖、彭科铨、吴逸菲、周文钰
钱校长的报告让我受益颇多,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思维理念对我们专业学习的启发。在新闻行业中,信息的传播不仅仅是简单的消息传递,它需要我们具备深刻的思维能力和多角度的视野。量子思维的核心在于看待问题的非线性和多维度,而老子思维则强调顺应自然、简约智慧的力量。这两者结合,能帮助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抓住核心问题,避免单一角度的局限,探索事物背后的深层次联系。也正如钱校长所说,跨界超能和一专多能的培养将成为未来的趋势,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要具备不断学习、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在“超学科”和“重思维”的指引下,我们将不断推动自身的成长,勇敢迎接未来的挑战,力求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中,成为真正能够引领社会变革的新闻工作者。
2
复旦大学学生
潘心诺、魏梦媛
当下,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深度重塑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更为高等教育领域开拓了崭新的发展路径。钱旭红教授主讲的《超限:AI时代的育人创新——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讲座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适应这一变革,培养创新人才。讲座中提到的“超限”教育、超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等理念,让我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人才培养的需求,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重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机制和教学资源,以适应技术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也深刻认识到,如何培养无法被替代的原创性人才,是育人工作必须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思考的关键问题。身为置身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当注重对思维的培养,避免对知识简单地死记硬背,勇于挑战自我、探索未知,努力成长为具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以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伟大时代。
3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
曹钰婕、张继杰
今天下午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的讲座,深受启发。钱教授以“超限,人工智能时代的育人创新”为主题,深刻剖析了当前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技能的下降以及学术、科技与产业原创力的匮乏。讲座中,“超限”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强调在保持原则性的同时,要拥有最大的灵活性,勇于超越局限、界限和极限。钱教授指出,AI的崛起不仅预示着未来产业的无限交叉与融合,更指向了学科专业的新趋势——科学、艺术与工程的三位一体。这种跨界融合,要求未来的学子们不仅专精一技,更要具备多元能力,能在不同领域间自如转换。而教育的核心,即育人第一原理,应是促进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提醒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钱教授还提到,每个人的能力都远超我们的想象,但关键在于如何被激发与培养。我们需要保留学习能力,保留对各学科领域知识的好奇,不断学习新知识,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同济大学学生
林睿懿、曾琢
钱旭红校长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首先,钱校长提到的“超学科”概念让我意识到,未来的教育将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这让我感到兴奋,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广阔的知识领域中探索和学习,培养更全面的能力和视野。其次,钱校长强调的“重思维”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驾驭AI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被AI所取代。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是否过于依赖记忆和重复,而忽视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后,钱校长提到,智能教育可以体现在学习、教学、评价和治理的方方面面,这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一教育变革的前沿。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研究能力,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未来的教育实践,为下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这场讲座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还激发了我对未来教育无限的想象力。
5
上海大学学生
金瑶、刘佳怡、王璨
钱院士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的深刻影响,更强调了在这个变革时代中,教育的核心应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在智能化浪潮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技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不能被线性思维所束缚,而要用超线思维去拓宽视野,去迎接未知的挑战。钱院士提到的老子思想,让我更加明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钱院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的重要性,这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意识到在新闻传播领域,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跨界融合的能力,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我也更加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我们必须积极适应变化,必须勇于迎接挑战,勇于突破学科局限,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以适应并引领这个充满机遇的人工智能时代。
6
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
赖历珊、王可璇
聆听讲座后,我对量子思维以及人工智能对新闻行业的影响有了更深的理解。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启发新闻行业,强调多角度思考与事实的不确定性。量子思维打破传统线性逻辑,主张多维度分析,这对新闻编辑在复杂背景下的事实解读尤为重要。人工智能则推动新闻行业的深刻变革。从大数据驱动的精准新闻生产到个性化内容推荐,AI不仅提高了传播效率,还深刻影响了新闻的生产逻辑。然而,算法偏见与真实性危机也随之而来。结合量子思维与AI技术,新闻人需要平衡速度与深度,技术与伦理,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保持公信力。同时,钱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要“为自己的未来保留一些‘无用的能力’”的观点,并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正是创造力的来源,在注重实用主义的教育背景下,这一观点显得尤为珍贵。通过探索多种领域,我们不仅能找到创新的灵感,还能发现自我成长的多种可能性。
文字 | 郑于晗 陈佳琪 杨舒婷
图片 | 吴潇岚 龙家娟 汪欣颖
审核 | 杜彬彬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