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抖音,看到两个印象深刻的视频:
一个是一对异国夫妻谈如何在孩子面前吵架。
老婆竟然可以做到,朝着老公发飙之后,又特意当着孩子的面对老公热烈地说“I LOVE YOU”,两人亲亲抱抱很快和好;
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即使吵架也不影响彼此相爱。
孩子和夫妻两人咯咯笑成一团,气氛从紧张压迫,瞬间变得轻松愉快。
另一个是一对年轻夫妻,老公在视频里分享有了老婆以后的生活,他多了一个超级合拍的挚友;
两个人一起创造很多有意思的时刻,支持彼此的发展,需要时又会互相陪伴。
视频里他和老婆时而搞怪、时而嬉闹、时而温情相拥,时而会心一笑。
最后他骄傲地告诉全世界:我老婆就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发现,不管是网络上,还是现实里,恩爱的夫妻都有一个共同点:
他们好像都处成了朋友,关系松弛、自由,非常有空间感。
而这种以友谊为基底的婚姻,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夫妻俩各有各的空间、各有各的爱好和圈子,并不以爱的名义捆绑和约束对方。
其实,这才是一段高质量婚姻必备的基础。
爱情最初,会激活一个人的融合体验,让人回到早年与母亲共生的感觉,两人仿佛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就像《我侬词》中写的那样: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尔,尔泥中有我。
这种如胶似漆,也正是爱情最让人上头的地方。
但是,当你们步入婚姻后,生活会被各种琐事占满。
如果一直处在融合状态,爱就会变成一种“吞噬”,两个人都“不存在”了。
就像在《再见爱人4》中,李行亮跟麦琳的关系一样。
麦琳说:“我对人生的排序,亮子是第一位……我这辈子除了他,不会有更爱的人了。”
李行亮也说:“我生活中不会有比她更亲的人了。”
然而这对互相爱着、甚至视彼此为最亲近的两个人,却走到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地步。
这背后正是个体过度的融合,让两人都卷入了自我消亡的恐惧与痛苦中。
比如麦琳,她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家庭和丈夫,生活几乎只围绕着李行亮的世界打转,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追求。
而对李行亮来说,麦琳这种“浑然一体”的付出,也让他充满负罪感。
他不敢也没有力量“抛弃”这么好的妻子,去单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甚至连独处,都是关系里的一种背叛。
于是,一方面,麦林付出了所有,失去了自我;另一方面,李行亮感觉被吞噬,也失去了自我。
在自我不断被挤压、侵占的状态下,俩人争吵不断。
这个困境,也是很多相爱之人步入婚姻后的第一大坎。
男人会觉得,自己失去了自由;
女人会感觉,自己付出了所有,却依旧得不到爱。
恋爱时,你会体验两个人亲密链接的安全感,彼此就像“连体婴”一般,每天都形影不离:
除了上班,其他时间都黏在一起,就连自己的社交活动也会想方设法把对方捎上,完全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之中。
但婚后,女人会发现男人好像开始“变了”。
他不再会留意你们的纪念日,制造惊喜;
下班以后,他宁愿在车里自己安静地待一会儿,抽根烟,直到掐灭了一个又一个烟头后,才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
中年以后的男人,更是直接选了“消失”。
孩子的教育,他连孩子今年上几年级都不清楚。你剪短了头发,他一个星期都没发现。
女人也会体验到越来越多的孤独与吞噬。
这种孤独是一个人把家中事物按照往常一样料理完成,上班下班,接孩子,洗衣做饭。
像一个家庭中的运转机器,规律却没有活力。
18岁时向往婚姻的她,好像被岁月逐渐吞噬了。
为什么?
因为关系的生命力,会在压抑中走向消亡。
有空间,有链接,彼此能自由地相拥,才能激活更长久的生命力。
你可以找闺蜜一起逛街、旅游、看电影,与此同时也让老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给关系多一点空间。
慢慢的你会发现你们之间有趣的话题更丰富了,不仅了解到老公的各种兴趣爱好和奇奇怪怪的想法,也可以和老公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两个人的视野会在彼此的分享中扩大了,不再只有爱情的黏腻和婚姻的琐碎。
这就是关系的空间感,它会给彼此都注入生命力。
你们能自由做自己,也可以一起讨论研究一些新的二人活动项目,比如徒步、登山、制作美食等等,解锁新的体验,创造新的回忆。
你们的婚姻也会多了一重朋友身份,既允许各玩各的,又能在一起玩得越来越好。
这样,便拥有了婚姻中同样重要的“主体感”和“边界感”。
荣格曾说:
人生的一大幸事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也是一个人自性化的过程。
婚姻作为人生的一次重要契机,本质是帮助自己找到“人生合伙人”,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在彼此的见证、陪伴和支持中,更好地去成为自己。
杨绛和钱钟书这两位文坛巨匠的婚姻,一直被奉为佳话。
两人于 1935 年结婚,直至钱钟书1998年离世,婚姻持续了63年。
在这漫长的婚姻旅程中,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雨,成为了令人羡慕的伴侣。
而这两位其实正是“各玩各的”的最佳典范:
虽然恩爱有加,但各有各的精神世界。
钱钟书醉心于文学研究和创作,他决定写《围城》时,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沉浸于创作之中。
杨绛对此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全力支持,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琐事,让钱钟书能有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
而杨绛在翻译《堂吉诃德》时,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钱钟书尊重她的选择和努力,给予她足够的空间去钻研翻译技巧,查阅大量资料。
他们在生活中也有各自的爱好。
钱钟书热爱读书,常常在书房中与书籍为伴,探索不同的知识领域。
杨绛则喜欢写作和打理生活中的琐事,她会用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也会把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
他们尊重彼此的选择,在各自的兴趣中寻找快乐和满足。
正是这些“各玩各的”的经历,让他们的精神内核更饱满和丰富,当重新带入到二人世界时,又会迸发出激烈的火花、灵感和聊不完的话题。
所以,钱钟书去世后,杨绛在《我们仨》中才会写出那些美好而动人的回忆。
“各玩各的”并不是说毫无责任感地在婚外去“乱玩”,而是在婚姻这个大的前提下,给彼此留出空间,允许对方在这个空间里,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生长。
玩得越好,一个人的成长就越充分,内在就越是丰富和充实,也才越有足够的能量来回馈亲密关系。
也只有这样,婚姻中的每一个人才是舒展的、存在的、有价值的,同时两个人又不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支持,那么这段婚姻对于彼此来说,才是具有滋养性的承载体。
“主体感”和“边界感”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为了确保婚姻中的两个人,能够“并肩而立”,长成各自的模样,而不是“互相缠绕”,成为共生的藤蔓。
正如有人所说:
婚姻不是束缚彼此的绳索,而是连接两个独立灵魂的桥梁,让他们在相互陪伴中,依然能自由地追逐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那些拥有松弛感和婚姻感的婚姻,就是熟知了这个基本原理。
婚姻其实就像《易经》中的阴阳八卦:
只有当阴和阳的部分都各自完整、边界清晰,而同时又紧密相连、互相补充的时候,才能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能量体;
相反,如果两者一直交融不清,就只能得到一个浑浊的残缺体。
但当两人给予了彼此一定边界和空间时,婚姻会立马“活”了起来,两人也更加恩爱,成为了滋养的“能量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各玩各的”呢?
①尊重彼此的兴趣爱好
主动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并给予对方足够的时间投入兴趣爱好。
比如,如果你的伴侣喜欢绘画,可以给他充足的时间创作。
而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比如美容、逛街、找闺蜜聊天喝茶,或者看书、刷剧、看电影等等。
在他完成创作之余,再带着好奇心去找他请教不同绘画风格、画家的故事等等,不仅能增进交流,还能让你更理解对方的热爱。
②建立独立的个人空间
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家中划分独立的空间。
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书房、工作室或者只是一个安静的角落。在这个空间里,对方可以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受打扰。
与此同时,鼓励对方追求个人目标。
可以帮助制定计划,提供必要的资源,让其感受到你无条件的支持。
就像杨绛和钱钟书那样,互相鼓励、互相照顾、互相成就。
③保持“碰撞”
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进行夫妻交流,比如每周一次的 “夜话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你们可以坦诚地交流对婚姻的期望、自己的需求以及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想法,并分享彼此的成长和收获。
在深度的交流与碰撞之中,或拓展自己的眼界和认知,或感受对方的进步和成长,或抱持彼此的各种情绪和失落,或赞美近期取得的成功与成就。
这样,你既作为一个超级主角,发展和丰收了自己的人生,又作为一个见证者和支持者,参与并“共享”了对方的人生。
不好的婚姻,是把两个人,吞噬为一种人生;
而好的婚姻,是让婚姻中的人,都能成为自己,同时共享彼此的人生,这也是婚姻的最大加成。
如同《致橡树》里写的那样: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愿大家都能同时拥有一个好的朋友和一个好的爱人,共同创造一段幸福、美妙和长久的婚姻。
十点读书开视频号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镜,带你重读经典
从唐诗宋词到中外名著,短视频里学知识
欢迎点赞关注
本期解读:《我与地坛》
作者 | 本文转载自张德芬空间(ID:tefenchangpublic)
主播 | 赏新晴,视频号:赏新晴读书,公众号:听晴声(ID:sxqreading)。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