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案例分享

来访现状

姜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孩子出生前她在一家银行工作,因为家里没人带孩子不得已辞职。

孩子读初中后,她逐渐陷入自我怀疑中,开始失眠,心情持续性低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人也越来越消瘦,表现出了明显的抑郁倾向。

丈夫看到了姜女士的消极状态,非常着急,带着她来到心理咨询。

BPS综合分析

孩子正值青春期,经常和姜女士对着干,婆婆也帮着孩子一起指责她。

姜女士感到很挫败,她觉得自己的价值不被家人认可,感觉在家庭里好像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丈夫上班辛苦,晚上回到家总是倒头就睡,姜女士体谅丈夫的辛苦,总想着自己能处理好,没想到负面情绪长时间积攒在心里,身体最终无法承受负面情绪的消耗,逐渐变得压抑、暴躁。

BPS综合分析

面对姜女士的负面情绪,咨询师首先引导她通过正念练习进行缓解。并建议她在察觉到自身负面情绪时,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比如通过冥想、运动或者购物来缓解内心的压抑,减轻委屈和焦虑的情绪。

在和姜女士建立信任后,咨询师通过连续提问了解她现在的心结所在。

姜女士将孩子和婆婆的话解读为对自己的全部否定,认为自己很失败,因此产生抑郁、焦虑等一系列负性情绪。

她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没有能力的”,对待孩子和婆婆指责的自动思维有“他们表达不满,一定是在否定我的全部”。

咨询师引导她消除负性思维,将原来的自动化思维替换为“即使我有几次得不到他们的认可,但是我总体还是做的很好的,我是有能力的”。

鼓励她重新思考当事情再次发生时要如何处理。经过思考,姜女士逐渐意识到事

情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糟糕,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转换一下思路,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结果。

和家人发生冲突时,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意识到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明确自己的底线。

试着和孩子建立一些沟通的规则,比如互相尊重对方说话的权利,不能随意打断;主动和婆婆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找到冲突的矛盾点;多信任丈夫,一起沟通解决办法。

同时,咨询师还建议她放下对自己的严厉要求,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无惧别人贴的标签,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DPP干预概述

在最后一次的心理辅导中,姜女士告诉咨询师,她目前的状态很好,情绪管理能力提高,整个人轻松了许多,和家人的关系也改善了不少,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

看更多精神疾病知识?

无需下载即可在线查看~

本文来源:安肯心理咨询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