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知名企业胖东来的一个关于彩礼的规定冲上了热搜。

胖东来从公司制度上要求:

胖东来人结婚不允许要彩礼或付彩礼,婚礼不能铺张浪费,酒席只能邀请亲朋好友,且不能超过五桌,不允许靠父母买房买车,完全有能力靠自己主宰创造和享受美好人生等等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媒体发文怒喷胖东来,有人骂于东来“爹味太重”,有人嫌弃企业对员工管得太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家媒体的小编甚至集体出动,用官方号和个人号一起带节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虽然在执行的具体手段和细节上有所争议,但从出发点来说,胖东来这波是绝对没问题的,非常符合咱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早在90多年前,咱们的革命前辈们还在江西苏区的时候,就把彩礼、嫁妆给废除了。

这份文件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制定于1931年11月28日,你现在还可以查得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当时的苏区物质条件不如国统区,但《条例》却一口气规定了许多超越时代的条款,《条例》第二章第八条明文规定,男女结婚需要到同乡的苏维埃登记,领结婚证,废除聘金、聘礼及嫁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更能刷新现代人观念的是,类似的条例还不只是中央苏区的独创,根据《闽西妇女运动史》的记载,福建闽西龙岩县的苏维埃政权,在1927年通过的决议里,就明确写了反对父母包办、媒婆撮合,反对聘金彩礼。江西苏区是最早将其形成法律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可能会困惑了,为啥革命前辈们在做妇女解放运动的时候,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废除彩礼嫁妆呢?

为什么90多年前就废除的东西,发展到了今天不仅死灰复燃,还越变越畸形,成为困扰当代青年的一大问题呢?

今天,南瓜就结合革命史料,跟大家说说咱们新中国的“彩礼简史”。

1

1919年11月,湖南长沙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血案,有一个叫赵五贞的21岁女孩,她不满意父母的包办婚姻,在多次反抗无果之下,走了极端。

在出嫁当天,赵五贞在绑腿里偷藏了一把刀,在出嫁的路上刎颈自杀,血流了一花轿。

那一年正是五四运动,妇女解放是一个热门话题,这个新闻一出现就引爆了社会舆论。

当时在《新湖南》工作的教员十几天,连续写了9篇文章评论此事,把传统的婚姻制度批判了一个遍。

当时赵五贞父母之所以逼迫女儿出嫁,就是贪图男方的高额彩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史料记载,民国时的彩礼问题比清朝还畸形,不仅数额高昂,而且攀比之风盛行,越是贫穷的家庭,要求的彩礼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时期,彩礼主要给到娘家,性质基本等于“卖女儿”。有些地方姑娘甚至是明码标价的。

长治地区,一个姑娘普遍在200到400元伪币之间;

平顺地区,姑娘价格随年龄增长,两岁的2斗麦子,2石米,15岁8石米,17岁4石麦子,10石米,50斤盐;

武乡地区,姑娘300-500元,寡妇1000-1200元,因为当地认为生育过的寡妇,能证明她们能生孩子。

这还只是太行山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嫁妆和彩礼类似,在攀比心态下水涨船高,这种婚姻诞生的种种问题层出不穷。

旅长陈赓年少时不满家里给他的包办婚姻,在新婚之夜逃了,出去参军;

教员14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逼着娶了一个20岁的媳妇,他和鲁迅一样出于礼节参加了婚礼,但拒绝向包办婚姻低头,不和那个女子接触;

开国少将李贞,因为家里穷,6岁就被送去当了童养媳,天天挨打受骂,受尽了折磨,是投身革命让她获得了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时的红军队伍里,有类似被父母包办婚姻经历的,有童养媳经历的层出不穷。

赵五贞的血案,之所以会引起了教员那一代青年革命者的强烈共鸣,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或多或少,也是当时畸形婚姻制度的受害者。

根据苏区政府的调查,1930年一个农村家庭给儿女结一次婚,花销从一个家庭月收入的1.5倍到9倍不定,多的甚至能花掉一整年的收入。

畸形的制度弄得所有人都心力交瘁。

到了红军建立根据地时,往往第一件群众工作就是废除彩礼嫁妆。

因为参军的战士们,同时也是适龄结婚的青年男女们,当他为了一场婚礼背上沉重的债务,当她因为家里穷被长辈们当赚钱工具卖掉的时候,他/她显然是没有能力去参加红军革命的宏大叙事的。

你要让青年男女们源源不断地参加红军,就是在和封建制度抢人,就必须替他们考虑到婚恋问题的这些细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如《共产党宣言》所言——“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进行最彻底的决裂!”

民国之前的维新变法不是没有类似的倡议,但是像共产党这样一步到位直接废除彩礼、嫁妆的,的的确确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在红军建立根据地的地方,妇女接受了教育,思想解放之后,都希望能和自己心爱的人自由恋爱,自由婚姻。

根据史料记载,条例推行下去之后,得到了青年男女双方的支持。

当时永定樟塔村有一对小年轻要结婚的时候,双方父母还觉得没有彩礼婚姻不牢固,结果这对新人分别说服了自己的父母,结婚时不坐轿、不拜堂、不请客、只行鞠躬礼,当地干部上门给他们证婚,简朴而神圣。

这两方父母的想法就很典型,很多人直到今天都还认为,没有彩礼嫁妆这个形式,婚姻就不稳固。

实际上根据当年苏区的统计,新婚姻法公布之后,之前包办婚姻时组成的家庭申请离婚的比例非常高,一个月内仅龙岩孟头乡一个乡,就有36对离婚

而自由结合的婚姻,却常常能做到多年相伴,恩爱如初。

其中还出现了很多对夫妻双方都参加了红军,两个人并肩作战,生死不离的感人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论述的,资产阶级的婚姻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财产制度,它跟爱情完全没有关系,所谓的感情基础就是自欺欺人。

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婚姻只是资产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财富可以传承下去的一种手段。

妻子是作为生育工具一次性买断的,又因为必须保证自己的财富传给自己的子女,所以这种婚姻制度对女方有单方面的贞洁要求。男方可以随意出轨,纳妾。

只有无产阶级这里,才会出现因为爱情彼此结合的婚姻,恩格斯认为只有这样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才能长久。

现在看来,恩格斯是一针见血。

共产党在恩格斯理论的半个多世纪后,在遥远的中国农村根据地中,实践了他的理论。

可惜的是,那个年代革命前辈们的先进实践,在时间面前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2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咱们国家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继承了革命年代的精神,明文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存在几千年的彩礼,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地消失。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从农村到城市的每一个人,都被分配到固定的岗位上,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由组织包办。

你能认识的异性,大概率和你收入差不多,而且这些收入都是按你的职业、级别发放实物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想索取彩礼,且不说组织不答应,大家谁也没多少现金去交彩礼。

因此,当时的女性梦想的是嫁给干部、解放军指战员这些待遇比较好的,在彩礼上顶多是送点脸盆、毛巾、衣服被子啥的。

就连无比繁琐的婚礼,在当时都简化成在毛主席照片前戴着花合个影。

这也是彩礼的意义最接近“长辈们给小家庭的启动资金”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大家收入中个人可支配的部分越来越大,曾经的彩礼,又回来了。

1980年代初,国家拍了两部批判彩礼的电影,一部叫《张灯结彩》,一部叫《嫁不出去的姑娘》,提到了很多当时人要彩礼的细节。

电影里的反派都跟鹅城的黄四郎一样,喜欢编各种话术巧立名目要钱。

比如其中一个女主说,自己长得好看,按质要钱非常合理,就凭她两个酒窝就该要1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母亲以“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为借口,给未来的亲家列了多达十几项彩礼,什么压箱钱、离娘钱、离娘米和肉、棺材钱,连买学习材料也得找男的从彩礼出,把旁观群众都看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的人收彩礼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电影里这个叫彩凤的农村妹子,见人下菜碟。村里那些长得丑、没编制的男人找她提亲,她先收了人家彩礼,但又迟迟不肯嫁,还一边物色更好的相亲对象。

她勾搭上了一个城里有编制的帅哥,为了跟人家去城里过好日子,她不要彩礼也肯嫁。

可听说人家放弃了城里的工作,回来振兴家乡,她马上就斩了这个工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个小仙女的逻辑更有代表性,她说自己是农村人,但却一口咬死自己配得上城里的干部。

按这么算,她嫁给干部可以不要彩礼,嫁给工人属于低配,得少要点。但如果是嫁给农民,属于亏本出售,彩礼必须200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部电影为了给群众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电影里温和地批评了那些小仙女,电影最后都是不看物质的青年男女,最终获得了美满爱情,而要彩礼的小仙女人财两空,最后以大家都答应不再要彩礼告终。

可惜,这种正能量的结局,只是电影美好的想象。

在改开之后,原本以“锅碗瓢盆”形式给小家庭的彩礼、嫁妆,赤裸裸地变成了金钱,当时的说法叫“干折”,就是把长辈们结婚时给予的物品,折算成金钱塞进红包里,在结婚当天给到女方本人。

和民国时期婚姻制度同时剥削男女双方,只有卖女儿的一方父母受益不同,受益者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发生了改变。

山东媒体调查发现,从70年代开始,结婚账单的总数和细分项目都在不断增多,从600元上升到了90年代的3.3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991到2001年,彩礼从800元增长到2000到3300元不等,翻了4倍。

而同时期当地收入则从644元增长到1346元,仅增长了2.1倍。从在2011年开始,彩礼从均价1万元涨到了8.8万。

更要命的是,彩礼只是开销的一部分,女方往往还要求男方提供婚房、汽车,总计花销在70万元左右,是之前的几十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彩礼突然暴增的同时,男女双方博弈的筹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80年代开始,人口往大城市流动的趋势越发明显,女性既可以选择在工作地结婚,也可以回老家。

在户口制度改革前,子女的户口只能按母亲的户口登记,可改革后这条限制被废除,这也让大城市户口的男性更愿意娶外地女。

同阶层的男女可以选择的面不同,使得男方没有筹码去压低女性彩礼价格。

1931年江西苏区的革命青年,是全国婚姻制度的表率,可到了今天,江西却因为天价彩礼闻名遐迩,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让许多男性无法接受的是,自己下楼买一瓶3块钱的可乐,上面还有写产品信息和投诉电话,可花了数以万计的天价交彩礼,却什么也无法保证。

有个叫肖明的男子,把彩礼给了女方,谁知道对方既不肯结婚,也不肯退还,当着记者和调解人员的面大喊:

我懂法律的,我很懂的,就算判了我也只需要退还一部分,有本事你去告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媒体说,彩礼是女性的家务补偿,那这笔劳动应该值多少钱呢?某官方机构一拍脑门,说一年价值124万。

按照这个逻辑,全国女性相互去其他家庭干家务,然后每人收124万,中国GDP岂不马上就世界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说彩礼是女方的清白补偿、生育补偿,可订婚强奸案、16年3个孩子非亲生又告诉大家,彩礼也买不了这些。

在前些年,因为“彩礼纠纷”被法院列入老赖名单的,总人数多达近一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最近一两年,新闻上类似当年“赵五贞案”那样的悲剧,居然又在咱们国家里重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咱们中国因为发展过快,封建时代,近现代、后现代思想可以同时存在,所以你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对彩礼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种种说法虽然本质上都是上面三种的变形,但细节上大相径庭。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很多人“灵活”地穿梭在多种价值观念之间,“灵活”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和标准,既要又要还要。

有人说这是双方父母给到小家庭的启动资金,以后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走个形式就行了,照顾一下老一辈的面子就行了;

有人说是这玩意是“卖女儿”,压根就不应该存在,它就不是给多少的问题,就根本不应该给,讲面子?民国农村也是因为讲面子慢慢形成天价彩礼的;

有人说这是“生育补偿”,女性承担了巨大的生育风险,理应得到补偿;

有人就认为那更“政治不正确”了,咱们不是资本主义,人的身体就不能拿来做交易,你没有资格要求妇女生育,妇女的生育权是自主的;

再加上是给娘家还是给女方,是单纯的金钱还是和房子挂钩在一起,种种细节太多太多了。

大家就是吵上十天十夜也吵不出个定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扎心的是,和彩礼相伴的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不少青年从小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心里最认同的其实是革命年代的婚姻制度,浪漫一点的,还会把西左巴迪欧那句话挂在嘴边——“爱情是最小单位的共产主义”。

一旦拥有了爱情,就实现了局部共产主义。

可现实却一步步把大家逼向了恩格斯所批判的婚恋资本主义,一对对男女如同90多年前一样,在追求理想的最好年纪里,被天价的婚恋成本掐得喘不过气,失去了恋爱婚姻的动力。

早在2019年,中央就在1号文件里提出对婚葬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对于党员群体,中央也明文要求严禁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抵制不正之风,给群众做好表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彩礼问题的历史演变来看,胖东来最近提出的一些举措,方式方法上的确有“管得过多”的争议,但从出发点来说,是很符合国家倡导的精神的。

这个任务本来不是胖东来的,媒体们作为人民的喉舌,本该为人民发声说话,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可某些媒体在给大家做表率上一事无成,反倒是在喷胖东来这件事上,在维护落后的彩礼制度上,意外得战斗力十足。

依我看,爹味重的不是胖东来,而是某些新中国历史都没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