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们从事国企改革服务,当然非常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称“《决定》”)就是中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施工图,为接下来五年、十年乃至本世纪中叶的改革工作提出新要求、指明新方向。

虽然我们要突出重点学习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相关内容,但是也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的改革部署深入学习,毕竟,几乎所有深化改革之举都涉及国资国企,必须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全面落实《决定》要求。明律师在学习《决定》之时,也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今天我们聊聊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过程中,要坚持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宏观经济治理全过程。坚定有力完成好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放得活”与“管得住”辩证统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着力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及时把业已形成的宏观经济治理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使之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四是坚持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机结合。需求管理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量的平衡;供给管理注重运用就业、产业、区域、投资等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结构的平衡,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有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效能,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依法完善调控与治理实施中的法律手段,依法全面履行经济管理职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加强调控和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六是突出统筹兼顾、搞好综合平衡。实施宏观调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在统筹兼顾中形成治理合力,在综合平衡中实现整体推进,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形成短期和中长期结合、跨周期和逆周期结合、总量和结构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宏观调控体系,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具体路径

(一)稳定市场预期,强化宏观经济治理的前瞻性、系统性

市场预期是影响经济系统运行和效率的基本变量,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应将对未来发展的影响预期考量在内,在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时,为确保政策实施效果应进一步考虑市场预期因素并加以引导。因此,行之有效的宏观经济治理应避免因短期周期性因素或突发的外部冲击而阻碍中长期深化改革进程,精准把握时机,增强政策连续性避免市场预期不稳影响政策效果,进一步增强宏观经济治理的前瞻性、系统性。

(二)增强政策间协调,强化宏观经济治理的协调机制

突出系统思维、大局思维,在中长期规划的视角下增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创新政策等不同维度政策间的有效协同,强化宏观经济治理的协调机制,保持政策取向一致性,更好地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

(三)重视治理绩效评估,强化宏观经济治理评估机制

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下,重视治理绩效评估,强化宏观经济治理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评估范围,完善评估流程,科学精准评估包括非经济性政策在内的政策影响,从严从细把关各项治理政策对经济总量和结构、供给和需求、行业和区域、就业和预期等的影响,不断提升宏观经济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