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剧或古典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古人把喝酒叫做“吃酒”,这与我们现代“喝酒”的表述截然不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古人喝酒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真的是像吃饭一样把酒“吃”下去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唠唠“吃酒”背后的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是用词习惯。据传在先秦两汉时期,“喝”字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多用“食”“饮”“啖”表示吃喝,因此关于喝酒还有“啖酒”的说法。而“吃”在古代汉语里的含义比现代宽泛得多。《说文解字》里说:“吃,言蹇难也。”最初它表示口吃、说话不顺畅的意思,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语义逐渐扩展,很多涉及进食、吞咽的动作都能用“吃”来表示,因此“吃酒”取代了“啖酒”。比如在《水浒传》中,就有“武大郎每日只在紫石街前卖炊饼,每日自挑担儿出去卖,到晚方归,那妇人每日却自和西门庆在楼上吃酒。”这里的“吃酒”显然是把饮酒的行为包含在“吃”这个宽泛的动作范畴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就是古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古代,人们的生活节奏相对较慢,饮食往往是一种较为隆重和社交性很强的活动,而对于爱酒的古人来说,喝酒和吃饭一样都是头等大事,因此喝酒常常伴随着吃饭、宴会等场合,酒被视为食物的一种延伸或者搭配。在一场丰盛的宴席上,酒与各种菜肴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饮食的整体体验。人们在“吃”各种美食的同时,也将饮酒纳入到整个饮食行为体系之中,所以用“吃酒”来表述,更能体现出酒在当时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跟古代的酿酒技术有关。我们都知道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在酿造工艺和度数上有很大差异,在农耕时代,人们通常用黍和稻等糯性较高的原料进行蒸煮发酵,酿造出的酒大多是像米酒、黄酒之类,度数相对较低,一般在十度左右甚至更低,酒的口感较为温和醇厚,古人喝酒常常是大碗大碗地喝,就如同喝水、喝汤一样自然流畅,与现代喝高浓度白酒时的小口抿饮大不相同,并且由于度数低,从饮酒的行为方式和感受上来说,把这种较为温和、可以大口饮用的酒说成“吃”,也就不难理解了。再者就是当时的过滤技术还不够给力,没办法将粮食中的残渣沥净,不仅酿出的酒体相对比较浑浊,酒糟跟酒体还难以分开,因此古人在喝酒的时候只好将酒糟一起吃掉,于是“喝酒”就成了“吃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言的演变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漫长的历程,在此过程中,大量词汇的含义与用法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吃酒”这个说法在古代的长期使用,是当时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的综合体现。到了现代,虽然“喝酒”已成为我们普遍使用的表达饮酒的词汇,但“吃酒”并未彻底消失。它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独特印记被保留了下来,在不同地区的方言中仍能见到它的身影。例如在四川方言里,“喝喜酒”会被说成“吃酒碗”,在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吃酒”、“吃老酒”也已然成为方言中的常用表述,与“吃茶”类似,它们都被用来指代饮用某种饮品的行为。这种在方言中的留存,不仅反映了语言演变过程中的传承性,也彰显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

“啖酒”“吃酒”与“喝酒”这三个看似微小的词汇变化,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千年文化的流转与变迁。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人饮酒方式的演变,更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藩篱,触摸到历史文化的深层脉络,真切感悟酒文化在岁月洗礼中传承、革新与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2022年,中国白酒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凤锦桥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感恩汇电子商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天府金盆地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醉乐游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优秀企业,共同打造中国白酒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旗下以“醉美中国,乐游全球”为主题的大众消费平台——联盟商圈,依托酒旅、联盟百业、补贴千亿、携手万家、惠及全球,全面助力中国白酒企业国际化发展,让国际国内酒友爱上中国白酒,传播中国白酒文化,诚邀各界精英加入我们,共同书写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