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历史电视剧中,我们总是能看到朝廷官员之间的交易,动辄几万两、几十万两,乃至几百万两。
一名官员就有这么多,朝廷那么多官员,市面该有多少银子?国库里又该有多少银子?据说清朝大贪官和珅,光是家里藏的现银就有两千万两。
古代流通的银子可都是货真价实的白银,白花花的银子放在箱子里,没人会怀疑它们的真实性。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再将银两作为货币,但是这些银子消失得也太干净了吧?为什么我们很难再见到古代的银锭?如此大数量的银锭为何全都消失了?
谁把银子称作钱
我们都知道古人把银子当作钱来用,但是谁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人呢?
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得知,现如今出土最早的银锭,是汉景帝时期的银锭,距今有两千多年。后来的汉武帝时期,朝廷又铸造了“白金”锭,作为特殊货币使用。
这里的“白金”并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铂金”,汉武帝的“白金”不过是银锡合金而已,他们当时还不一定能找到铂金。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赶走匈奴,大汉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丝绸之路繁华不已。
大量的外来货物不可避免地冲击了大汉的国内市场,因此汉武帝急需改革,而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人们手里的钱。
大部分百姓还在使用铜钱,就是秦始皇统一发行的那种。汉武帝认为只有这一种铜钱不够,于是他便铸造了昂贵的“白金锭”,用来替代大量铜钱。
但是由于白金锭的造价昂贵,而且流通不便,白金锭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改为了普通的纯银锭。
由此可见,在西汉早期,银锭就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大额货币使用了。
但是人们接触到银子,认识到银子,并且将银子视为一种珍贵之物,其实还要早得多。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流通的货币还未被统一,有的用刀币,有的用布币,还有的用铲币。
铲币主要是赵国在使用,而刀币主要是齐国在使用。
假设齐国打仗时败给了赵国,赵国说:“给我们赔礼道歉!”齐国也只能答应赵国的要求。
但是齐国不可能给赵国赔钱,因为他们的刀币在赵国根本用不了。
那该怎么办呢?齐国就只能拿自己的特产和珍贵之物来赔偿了。
而各国之间通用的珍贵之物,就是银子。当时的银子还没有成为货币,只能是作为宝贝赠送。
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子,只是珍贵之物,并没有形成货币,那人们又是什么时候发现银子很珍贵的呢?
早在四千多年的上古时期,人们便已经发现了金、银、铜这三种金属与众不同,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这三种金属为“唯金三品”。
在我国的第一篇区域著作《禹贡》中,就曾提到过“唯金三品”这个词语,而这本书是大禹的著作。
因此,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人们就已经发现了银子的不凡之处,并且将它们视为“好宝贝”。
上古夏朝发现银子,春秋战国重视银子。汉景帝将银子铸成银锭,汉武帝又将银锭发扬光大,一直沿用到后世,这便是古代银子的光辉历程。
这银子既然这么好用,那又是谁将银子抛弃了呢?后人为什么不再使用银锭了?
谁将银锭弃如敝
虽然说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了银锭,但是银锭毕竟是大额货币,寻常百姓们很少能用得上,只有那些朝中的官员才有资格用银子。
而百姓们一般使用的还是铜钱,汉朝的铜钱叫“五铢钱”。
随着人们购买力的增加,这些小小的铜钱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开始通货膨胀。
人们出门买东西,要用小车推着一麻袋铜钱,属实很不方便。
时间来到宋朝,这个朝代是出了名的有钱。
而且宋朝不光是朝廷有钱,百姓们也有钱,这就导致“出门一麻袋”的情况十分严重。
在平原地区还好说,推着小车出门也还能接受,但是在一些地理位置不好的地方,山路崎岖难行,平常上山下山就十分艰难,如果再背上一袋铜钱,那更是寸步难行。
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朝廷却没有一点改进的想法。
为了出门方便一些,四川的老百姓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使用纸币。
四川多山,道路难行,他们用铜钱实在是不方便。
于是,聪明的四川人民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交子一经发行,立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当时的百姓被铜钱困扰了很久,如今交子的出现,让他们第一次体验到了纸币的方便。虽然交子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但是百姓们依然很喜欢。
朝廷不会允许民间的这种行为,他们很快便取缔了民间的交子,由朝廷统一印发了纸币。
但是朝廷的纸币十分难用,根本比不上交子,甚至还不如铜钱。后来人们甚至不打算用朝廷的纸币。
时间来到明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对于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也不满意,因此他就发明了“大明宝钞”,这是一种纸币。
但是朱元璋毕竟不是经济学家,他发行的大明宝钞存在很多弊端。
到了嘉靖年间,大明宝钞已经完全没办法流通了,百姓们自发地舍弃了大明宝钞,又开始使用铜钱和银锭。
而与之前不同的是,此时的银锭也与之前汉武帝的银锭大有不同。
在明朝之前是元朝,元朝是一个由蒙古人建立的王朝,他们对于铜钱的认可度并不高,因此元朝其实更注重纸币和白银的使用。
我们通常会将金锭、银锭称为“元宝”,而它们之所以被称为“元”宝,就是因为元朝是金锭、银锭最为流行的一个朝代。
之前的金银由于用处极少,因此很少有人对它们进行规范,但是到了元朝时,蒙古人对于银锭进行了全面规范,银锭也开始出现十两、五十两等规制。
到了明朝,一些富裕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出现了银锭。
清朝前中期沿用了明朝的钱制,民间有银锭也有铜钱,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银锭就已经逐渐消失了。
早在明朝郑和下西洋之后,开始陆续有外国人来我国南部沿海通商,这就导致一些外国银元进入了我国市场,银元又被称为“洋钱”。
从这里开始,我们自己的银子就已经有了外流的迹象。
明朝时这种情况还不多见,但是到了清朝,尤其是清朝末年,大量的银元涌入中国,这些外国银元甚至成了我们的主流货币。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银子都去哪儿了?
银子何处藏?
自从外国银元涌入中国市场之后,我们的银子也有很大一部分被外国人赚走了。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等额的交换,因为两种货币中的含银量就是不同的。当时的人们无法分辨银元的含银量,只能让银元与银锭以质量进行对比。
根据清末两广总督给光绪皇帝的上书可知,一百枚旧西班牙银元相当于纹银七十四两,一百枚新西班牙银元,相当于纹银七十二两。
这里指的是双方的质量相同,但实际上,我们的纹银含银量为百分之九十四,西班牙纹银的含银量只有百分之九十。
这样一来,每次相同质量的纹银和银元交易,就有百分之四的银子被外国人赚走了,这便是银子的外流。
在嘉庆年间,户部侍郎就已经提出了这个言论,但并未得到重视。
经过户部的统计,当时白银外流主要有两个渠道。
第一个渠道就是这些外国商人用含银量低的银元换纹银,通过“差价”将银子换走。
第二个渠道则更加令人气愤,外国商人贿赂了商行的官员,将大量的白银藏在货物中,直接将其运到了西洋人的手里。
这便是清朝末年主要的“白银外流”渠道。
除了这些在“贸易战”中流失的白银,更多的白银是被清政府拱手“送”了出去。
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向英国政府赔了两千一百万银元,不仅如此,海关收税的权利也丢了,英国商人甚至能在中国自由贸易,这就使得之前的白银外流更加严重。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又赔给日本三亿两白银;1900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又要赔给八国联军共9.8亿两白银。
每次打仗要花钱向西方人买武器装备,打输了还要向人家赔付以“亿”为单位的银两,自己手里怎么会剩下钱呢?
清政府将老百姓手中的银元全部收缴,自己的银锭也全部融掉,通过张之洞建立的铸币厂制成银元,然后再赔给洋人,大量的白银就这么被洋人给拿走了。
虽然历史上也有很多白银因为战乱而丢失,但是跟清末时的赔款相比,那些简直是九牛一毛。
南宋与大辽签订《澶渊之盟》时,最多也就是每年要上二十五万两白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历朝历代,从古至今攒下的大量白银,原本应该在百姓手里,在国库里存着。
但是因为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导致其中很大一部分都被外国列强夺走了,因此我们才找不到古代的那些银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