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李莉学术团队成员在三宝蓬美术馆布展。

方李莉供图

互联网和日渐便捷的交通物流网络,将原本分散的乡村与城市有机联系在一起。乡村正在成为沉浸式的“剧场”、田园式的“美术馆”、举办“村超”的“体育场”……文化根脉长出了新的枝叶。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艺术家、设计师等投身广袤的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创意激活乡土遗产、带动乡村发展的新路,具有借鉴意义。

艺术乡建成为一个热词。艺术家聚集在一起,不仅能够创作,还能建构一个地方的景观。那景观本身就成为一件巨大的艺术品,人们进入其中,接受当代艺术教育,并与艺术交融,促进乡村艺术和手工业复兴,最后形成艺术生活化的时代潮流。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乡间,探索艺术和乡村建设的结合点,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创造具有诗意的新空间。以创意产业引来“文创移民”和本地村民回归,传统村落成为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在乡建中,艺术家可能比较在意怎么给乡村带来艺术,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发现乡村之美,发现村民生活中的美学。传统手工艺类非遗项目,就是这种生活美学主要的体现方式。农忙种田地,农闲做手艺。或许是由于这样的传统,各地乡村都有自己的手工艺。由于地方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物产不一样,手工艺产品和技艺也各具特色。这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

景德镇进坑村距离市区只有十几公里,考古学家黄薇夫妇在村里发现了宋代开采陶瓷原料的古遗址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进驻到村里,提出了忙时种地闲时考古的理念,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到村里创建工作室。大家发掘宋瓷之美,从传统瓷器艺术中汲取灵感,设计新中式陶瓷艺术产品。如今,进坑村开设民宿和饭店,为外地到景德镇学艺的学生和游客提供方便。村庄的产业结构、文化景观有了改观,还吸引了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创业。

乡村空置的住房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珍贵的文化遗产、传统的美学资源,吸引大量的艺术家、手工艺者和设计师到来。富含传统文化以及具有多样性发展可能的乡村,将成为人类思考和创造未来的一块宝地。

在以艺术激活遗产资源、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当地村民有修补器皿养家的传统。如今,数十家高校在这里设立教学实践基地,许多大学教师也成立了艺术工作室。每年寒暑假,各地来的高校师生在新华村接触、体验、学习金银器制作手工艺。后来,艺术院校的教师、毕业生陆续在此安家,成为新村民。大学生与工匠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新华村带来新的文化面貌,也激活了周边产业发展活力。新华村出产金属工艺品的销路,从过去的面向当地、面向旅游消费者,逐渐拓展为面向城市、面向日常生活。电商平台、手工艺体验场所和工艺品展示空间,为新华村带来超出预想的人气。

高校通过定向帮扶促进当地手工艺产业发展的案例有很多。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彝族人引以为傲的“指尖艺术”,一代代彝族绣娘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形成图案秀丽、针法活泼、色彩浓郁的刺绣风格。2022年,在东南大学的帮助下,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成立了彝绣专班。专家和教授们深入10个乡镇,牵头举办技能大赛和业务培训。东南大学还与当地彝绣企业联合,创新设计彝绣产品120余种,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拓展市场,在商标注册、宣传推广等方面,助力南华彝绣品牌的打造,让“彝绣+”成为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载体。在东南大学帮扶下建成的至善彝绣馆里,南华彝绣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制作工艺及艺术影响得到清晰展示。

乡村中蕴含着乡土文化、乡土美学、乡土智慧,而高校拥有的学术资源、创意资源、人才资源与乡土结合,可以充分激活乡土沉睡的遗产资源。乡村不仅可以成为高校艺术和设计院校学生们的实习之地、实践之地,还可以成为他们毕业以后的创业之地、大展身手之地。因此,未来的高校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中心,也是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储备新动力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