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4年世界体操锦标赛高低杠比赛中,13岁的莫慧兰凭借“向前空翻一周半越杠”惊艳世界。这个高难度动作不仅令全世界的观众惊叹不已,而且被国际体联以莫慧兰的名字命名为“莫氏空翻”。此外,莫慧兰还曾在1994年亚运会以及1995年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为中国队赢得多枚金牌,并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跳马单项上获得银牌。然而,辉煌的体育生涯对莫慧兰来说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她的人生更是在不断挑战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慧兰 供图

 5岁与体操结缘 训练从逃练到主动加练

大多数体操运动员都是从娃娃时期开始练起,莫慧兰也不例外。看见李宁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的画面,5岁的莫慧兰萌发了学习体操的念头,“电视上看到李宁,我觉得很英勇,然后就跟我爸爸说想学体操。”莫慧兰回忆道。那时,正是全民体操热潮最盛行的时候,桂林体操学校也在招生,招生的老师夸莫慧兰的身材和体型适合学习体操,于是父亲给她报了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练体操时的莫慧兰 图片来源:莫慧兰微博

然而,艰苦的训练让这群体操娃娃们感到“害怕”,其中也包括莫慧兰。当时,莫慧兰会和队友们一起逃练,从体校里偷偷跑回家。“那时没有参加过什么比赛,或者说在比赛当中没有拿成绩的时候,看不到希望,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太枯燥了,所以就会有放弃的念头。”莫慧兰说。同时,体操训练对孩子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它需要你的平衡、协调、勇气,还有你的核心力量,以及控制身体的能力综合在一起。”赛场上一套体操动作是赛场下无数个动作的反复训练,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枯燥且艰苦。

逃跑后的莫慧兰总会被“抓”回来继续训练,无论是父母还是教练都认为莫慧兰在体操上是有天赋的,他们鼓励着莫慧兰要坚持下去。“因为身边人的支持,以及自己逐渐长大,我会觉这么多年的辛苦训练,肯定希望能有所收获、想去拿冠军。所以有了这个目标之后,自己慢慢开始更主动地去训练。”莫慧兰告诉记者。此后,莫慧兰再也不想逃跑的事情了,而是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坚持练习体操,“慢慢体会到了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磕碰摔伤成日常 “莫氏空翻”亮相创历史

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下,教练对有着体操天赋的莫慧兰寄予厚望,让她练习一个女子高低杠比赛中史无前例的动作,“向前空翻一周半越杠”。这个动作源于男子体操的单杠项目,但放在女子高低杠比赛上难度是极高的。莫慧兰解释说:“相对来说,女孩子能力、体力还有力量都比男孩子要弱一些,男孩子在单杠上翻的时候,速度是不受限的,但是女孩子在高低杠上速度受到限制。”两个杠杆的跨越时,速度会减少,这时需要女运动员依靠技术、力量以及能力去克服重力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莫慧兰在比赛中图片来源:莫慧兰微博

刚练这个动作时,莫慧兰很难保证每次训练都能顺利完成,从高低杠上重重摔下来成了训练中的家常便饭。“为了这个动作,我当时指甲磕翻很多次,牙齿也磕掉了。”虽然现在聊到这段经历时,莫慧兰表现得很淡定,但当时的那段经历对她来说却是最煎熬的。“那个时候教练也会鼓励我,说这个动作独一无二,没有人去做,现在要是放弃了,之前的努力就前功尽弃了。”教练的话一直回荡在莫慧兰脑海里,成为了她坚持下去的动力。

有时候,成功与否就在于人是否能坚持下去,而莫慧兰做到了这一点。1994年世锦赛高低杠比赛上,“向前空翻一周半越杠”惊艳世界并亮相随后的奥运会、亚运会,莫慧兰为中国队斩获多枚金牌的同时,也拥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莫氏空翻”。

  退役后开启新人生 注重积累式成长

莫慧兰用辛苦的付出换来自己一次次走向领奖台的光荣时刻,“走上领奖台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和自信,自己能多次站上领奖台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退役后,她凭着自己不服输的劲,向其他领域发起挑战,拥有了不同的身份标签。

退役之后,莫慧兰将一切“清零”,选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媒专业进行学习,她希望可以弥补自己丢失的校园时光。“记者这个行业跟教练、运动员一直打交道,我觉得可以延续这种体育情缘,所以选择了学新闻。”因长年待在体操队,退役后的莫慧兰面临如何融入新环境的挑战。“做运动不用去考虑太多,更专注于训练以及比赛,但是你真正工作了之后,除了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以外,还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工作与体育一样,必须在这个行业扎根去学习,去钻研。”莫慧兰分享道。

个人事业之外,莫慧兰还是一个幸福的妈妈。成为一名母亲后,莫慧兰对孩子的体育启蒙尤为上心,她告诉记者自己会让孩子尝试很多的体育项目,“让孩子从小对体育有一个认知,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一直把体育延续到他的生命当中去。”让孩子阳光快乐、拥有健康体魄是她一直希望的,尽管莫慧兰有着非凡的成绩,但是她很少会和孩子讲自己曾经的辉煌,而是叮嘱孩子成功需要日积月累的付出。

这一点也正是莫慧兰在谈及中国体操发展时不断向记者强调的,“一直以来,高低杠和平衡木是我们的强项,自由体操和跳马稍微弱一些,如果要追赶的话,需要一个时间积累过程,从选材再到训练方法,然后再到对规则的理解,最后才会有一些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