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诸葛亮的智勇之争早已成了历史上的经典对决。

1. 但你可知道有一次周瑜居然拿诸葛亮的妻子开玩笑,出了一副恶搞的上联,嘲笑她长得丑。

2. 你以为诸葛亮会生气反击吗?不,他居然淡定地对出了下联,气得周瑜大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这场“文斗”不仅展示了孔明的机智与沉着,也让周瑜的傲气受到了严峻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竟诸葛亮如何巧妙回应让周瑜如此大怒?这个回应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玄机?建安年间,曹操挥师南下,意图一举荡平江东。

1. 此时的江东虽有孙权坐镇,但内部却分成主战派与主和派两大阵营。身为东吴大都督的周瑜早已看穿曹操野心勃勃的本质,只是尚未表明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而在荆州的刘备为了寻求合作共御强敌,派出了他的军师诸葛亮前往江东游说。这一年的江东正值寒冬将尽,春意渐浓。周瑜站在江畔的高楼上凝视著北方滚滚的江流,心中思绪万千。

3. 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统帅,他深知曹操此次南下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江东子弟虽然世代临水而居,水战技艺精湛,但面对曹操这样兵强马壮的诸侯胜算几何?更令他忧心的是江东内部对于是战是和始终难以达成共识。张昭、顾雍等老臣多持主和立场,认为曹操官居丞相,代表天子不可轻易对抗。而吕蒙、程普等将领则主张死战,认为一旦示弱必将被曹操吞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周瑜为此辗转反侧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访客来到了江东。这位来自荆州的军师虽年纪轻轻,却已声名远播。诸葛亮此行的目的很简单,说服孙权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然而周瑜心中清楚此事绝非表面那般简单。刘备若只是为了抗曹,为何不派简单派遣使者,而要劳动他的军师亲自前来?这其中必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更令周瑜在意的是诸葛亮的名声他早有耳闻。据说此人足智多谋,善于布局。若真如傅言所说,日后必成大患。

2. 诸葛亮初到江东时,恰逢张昭等人正在议事堂上商议战和大计。一众东吴文臣看到这位年轻的军师原本并未放在眼里,可当诸葛亮开口论道时,众人的神情很快就变了。他先是分析了曹操的野心,指出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真实用意,继而阐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更是直言江东若投降,必将重蹈许都旧事,沦为曹操的囊中之物。

3. 这番言论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见血。那些原本持主和立场的大臣们,此时纷纷陷入沉思。诸葛亮的分析不仅逻辑严密,更是直指要害。他特别提到了曹操对江东的觊觎由来已久,还原了曹操这些年来的种种举动。先是借讨伐袁术之名窥视江东,继而通过荆州之战扩充实力。如今更是集结百万大军、收集船只。这哪里是为了讨伐叛逆,分明就是要一统天下的野心展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瑜站在一旁静静聆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的见解独到。而正是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出众的口才,更加坚定了周瑜的警惕之心。他注意到诸葛亮在论述时,总是恰到好处地照顾到在场每个人的心理。对投降派不会正面抨击,而是以利害分析说服。对主战派也不会轻易认同,而是以大局为重循循善诱。这种近乎完美的把控,绝非寻常人所能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周瑜设下“三日借箭”的考验,表面上是为了检验诸葛亮的能力,实则暗藏杀机。当时正值隆冬时节,长江上常有浓雾弥漫。周瑜深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筹集十万支箭矢几乎不可能。他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若诸葛亮办不到,就可以借机劫难,使其在孙权面前失信。若是勉强完成,必定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也能影响东吴军心。

2. 然而诸葛亮的应对之策,却远远超出了周瑜的预料。他不仅看穿了周瑜的用意,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周瑜的布置完成了任务。诸葛亮选择在预料中的大雾天气,派出数十条船只,每船载满稻草,列队江面。船上将士们擂鼓呐喊,佯装偷袭,引得对岸曹军万箭齐发。霎时间,箭矢如雨,尽数插入稻草。待到雾散时分,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收获了远超十万支的箭矢。

3. 这一计谋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利用天时完成任务,更在于将计就计,把周瑜设下的陷阱转化为有利条件。船上的稻草事先经过特殊处理,即便被雨水打湿也不会影响获取箭矢。擂鼓呐喊的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既能引诱曹军射箭,又不会暴露真实意图。就连船只的列队方式都经过精心安排,既能最大限度地接收箭矢,又能确保将士们的安全。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东吴大都督府上灯火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