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学期,石室中学迎来了一位新老师。
她的几个标签十分引人注意:高考703分,北大毕业,毕业才20岁。
如果只看这几个标签,很多人可能会想到,这应该是一个天赋型学霸。因为这位老师入职石室中学是担任竞赛教练,因此,我们在约访这位老师时,原本也打算就高中学科竞赛做个专访。
但是,在我们和这位老师深度聊了几次天之后,从她身上看到的,是一个小镇女孩十分励志的成长历程。
所以,我们决定写一些她的故事。也想借此告诉更多的孩子们:出身在城市或者农村,家庭经济好或者坏,这些外在条件,可能会给你的成长带来一些暂时的影响,但是,只要你有足够的毅力,任何外在约束都无法阻止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
人物简介
李欣蕊,河南人。
高考以703分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学士,现任石室中学生物竞赛教练。
2004年,李欣蕊出生在河南周口太康县的一个农村家庭。
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只在过年时匆匆回来几天又离开,大部分时间,她是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标准的留守儿童”。
爷爷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除了生活上的照料,在学习方面给不了她任何帮助。村子里也没有什么补习班,小学和初中的学习,李欣蕊的学习全部来自学校。
李欣蕊回忆,在她小时候,当地农村没有幼儿园,也没有规定最低的入学年龄,更谈不上早教机构。直到4岁,她才被送去上了“半年级”(类似于学前班),5岁上了小学一年级。
进了小学后,李欣蕊很快就展现出了比别的孩子更强的学习天赋,上课学得最快,很多题看几遍就会做。老师也注意到了这个思维敏捷的孩子,经过和家人商量,李欣蕊直接进入了二年级。
“跳级”能够如此顺利,还有个背景原因。当地农村小学人很少,都是附近两三个村子的孩子,一个年级都才六十多个人,“学校老师们也都是跨着年级教,整个学校都有点混龄教育的感觉。”
但即使是直接跳了个年级,无论是小测试还是考试,李欣蕊每次都能拿第一。
上初中时,很多同学为了更好的学习条件选择去了县里的好学校。按理说,像李欣蕊这样的基础条件,更应该选择一所条件好的初中。
但李欣蕊最终选择了村子附近的一所乡镇初中,理由很简单,也很现实——县城初中离家太远了,爷爷奶奶没办法每天接送她。
初中的规模比小学大了一些,主要是来自周边十几个村的学生们,虽然学生人数更多了,但李欣蕊依然常年保持着年级第一。
但事实上,从小到大,其实从来没有人要求李欣蕊每次都必须拿第一。那么,学习的动力是哪来的呢?
李欣蕊总结了三个词:成就感、好胜心和高标准。
“学习是一件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的事,考了好名次,受到老师的表扬,学校会发奖品,都让我很满足。”李欣蕊说,另一方面,是出于自己的好胜心,“也可以说是小孩的虚荣心吧,尝到了当第一名的甜头,就不想再当第二了。而且不仅要考第一,还得跟第二名拉开差距。”
此外,她很感谢自己在农村学校遇到的老师们,“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名校名师,但他们一直都用很高的标准要求我,让我不知不觉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
中考时,李欣蕊考进了县里唯一的重点高中。
这位从小考第一的优生,第一次感到了压力,甚至还让她觉得有点受打击——乡镇初中的第一名,放在这所高中,只能排到两百多名。
这也是李欣蕊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乡镇和县城教育资源的差距。上课时,有的内容老师会一笔带过,因为老师默认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了。“比如数学里的函数,县里的学校在初中阶段就对一些函数知识做了铺垫。但我初中一点都没学过,底子没打好,学起来就有点吃力。”
不仅如此,这所寄宿高中的作息时间安排,也让她很不适应。
早上5:50起床,6:05跑操,6:15上早自习,7:20下早自习去吃饭,7:50回班收发作业,8:00正式开始上课。高一时晚自习到9点半,高二到10点,高三到10点半。
晚自习结束,也不代表着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李欣蕊印象很深刻的是,高三时,老师会鼓励同学们坚持到十一点过再走,“班主任会去班里巡视,第二天他会表扬有哪些同学坚持到了11点过,也会点名有哪些同学已经早早走了。要是走得早,有时候老师还会找我们谈话。”
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李欣蕊用到了一个字,卷。
但是对于中学生要不要“卷”,她有自己的看法,“不能说卷就是错的,卷其实也代表着一种奋斗的决心吧。但也不提倡无意义的卷。比卷更重要的,是心态和方法,同时,要知道自己的上限和下限。”
以自己为例,在踩着线进入重点班后,李欣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就被激发了,她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高一第一次月考,李欣蕊从入校的200多名上升到了50多名,第二次月考,冲到了年级第6名。到了高三,李欣蕊的成绩能一直稳定在年级前10名。老师鼓励她,学校每一届大概都有七八个学生能上清北。
这句话也彻底打开了一位高中女生更大的世界,“原来清北并非遥不可及。”
高中三年,高中生们会遇到的各种苦恼,李欣蕊也都经历过。作为过来人,她的感受是,比坚持学习更难的是如何调节自愈。
比如高中的学习压力,也一度让她苦恼,于是,她开始琢磨一些让自己“感觉舒服一些”的方法。
首先是学会调整自己的状态。她知道自己晚上学习效率最高,早上经常提不起精神。和班主任沟通并征得同意以后,早自习期间,李欣蕊会简单地调整一下,让白天的学习更能集中注意力。
其次是阅读课外书来放松心情。从小学开始李欣蕊就很喜欢阅读,读的书很“杂”,从教辅资料里的文学作品,到杂志、推理小说、各种经典文学作品,来者不拒。“如果某次考试感觉考差了,我就会压力特别大。专门留来让我们讨论题目、对答案的那个晚自习,我就会用来看课外书,给自己一个放松心情的过程。”
2020年高考,李欣蕊收获了自己有史以来最好的成绩,703分,以全校第一、全县第一名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
工学院本科有七个分支,大一结束分专业时,她选择了航空航天工程专业。
“其实一开始我想选生物医学工程,后来在爸妈建议下,选了这个专业。他们其实也不懂这个专业具体是什么样的,是听了网上一个志愿填报老师的意见,觉得这个专业高大上,今后应该也好就业。”
但实际学习以后,她发现,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有大量她不喜欢的力学课作为基础课,比如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流体力学等。一个学期之后,李欣蕊就觉得“实在学不下去了”,心理压力很大,于是找到了辅导员,咨询转专业的流程。
大三时,她转到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虽然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但是学习压力也更大,一边要上新课,同时还要补齐大二一年缺少的专业课。
两个学期,李欣蕊补修了二十门专业课。那一年,她感觉仿佛重新进入了备战高考时的紧张状态,但因为是学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所以不觉得疲惫。
在一些课题式的课程里,李欣蕊还作为组长和组员们开展了“基于乐高模组的三维光场显微镜、可穿戴上肢柔性外骨骼,便携式光谱仪”等课题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理想的成果。
按照多数人的规划,李欣蕊更大的人生可能,是继续从事生物方向研究。但是,面对毕业,她清晰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不读研,当老师。
不读研,是因为小时候留守的经历让李欣蕊特别独立,“想早点工作,自食其力。”
当老师,源于她曾经做过一阵子家教,辅导过一个“对物理一窍不通”的学生,并帮助他提高了几十分,这让李欣蕊特别有成就感。
今年3月,李欣蕊第一次来到成都石室中学,学校的碧瓦红墙让她感到非常亲切,“跟北大很相似,人文气息特别浓厚,像回家了一样,很熟悉、很安心。”
9月,李欣蕊正式成为了成都石室中学的一名生物竞赛教练,负责高一年级的竞赛教学。学生们普遍十五岁,只比她小五岁,几乎不存在代沟。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无论是高中时与学习压力的对抗,还是大学期间选择专业的迷茫,这位年轻的新老师希望,自己传递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我当然希望他们能不断去摸高,去探知自己的极限,但更希望我能帮助他们把高中三年过得更快乐一些,人生不是独木桥,而是旷野。”
另外,李欣蕊还希望能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认知自己,提早找到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人生当然不是不可以走弯路,弯路上也是风景,但是,如果能少走,当然也不是坏事。所以,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心态,一个有着强大内心的人,不管遇到再大的风雨,也一定可以坚持走得更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