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ca554baej00snel1o000wd000hs008xg.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6b27c7dej00snel1o0052d000hs005kg.jpg)
近日,西北的骆驼
开启了盛大的冬日转场
网友说这个场景“蓬勃向上”
体现出生命的张力
1000多年前的唐朝
也有一只充满活力的骆驼
它也玩儿了一把 “跨界”
搭载的是整个乐队,进行“巡回”演出
一起认识三彩载乐骆驼俑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a1f82c36j00snel1o000wd000c800c8g.jpg)
01
唐朝“流行”乐队
舞台搭在驼背上
一只骆驼,引颈长嘶
它稳稳地扎着“驼”步
又好像示意即将启程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d4e978a5j00snel1o0019d000ej00brg.jpg)
驼背上的驮架是一个演出舞台
铺着色彩斑斓的菱形纹样毯子
舞台上或是唐朝的一个“流行”乐队
八名成员中
七名男乐师头戴幞头 身着圆领窄袖长袍
面朝外盘腿而坐
手持不同乐器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ec834d5ej00snel1o001ad000hs009tg.jpg)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ea5c0c25j00snel1o0016d000hs0092g.jpg)
中间的则是一位唐代女歌手
她似在歌唱 同时好像还有一些舞蹈动作
唐朝“老师傅”独具匠心
用浪漫的手法
将这个流动演出团的舞台
设置在驼背上
02
自信作底色
为“丝路”代言
这件三彩载乐骆驼俑
釉色鲜明亮丽
骆驼和人物造型生动鲜活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aaf6ca9bj00snel1o0025d000hs00hsg.jpg)
△三彩载乐骆驼俑的“八人舞台”(上)和总台录制新媒体节目时使用的六人舞台
理性地想
骆驼背上搭一个能供八人演出的舞台
显然是太“挤”了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超现实”
没什么“违和感”?
唐代文化艺术繁荣、制作工艺发达
这样的基础给了工匠
更多“艺术创作”空间
工匠的自信
又通过昂首嘶鸣的骆驼和从容陶醉的乐手
表达出来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bbd9bbdej00snel1o000yd000hs00dqg.jpg)
那是一个开放的大唐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这里相遇
他们在这个“大舞台”上
追求美好的生活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59027ce7j00snel1o000hd000c000dug.jpg)
△胡人打扮的女孩儿,从西域跟着驼队一路来到长安……
而一峰峰骆驼,串起了千年的丝绸之路
03
唐“潮”乐队巡演路上
遇到了“同行”
驼背上的“巡演”乐队
见证了唐朝乐舞发展一个高峰
他们或许在路上还会碰到
另一组玩音乐的“胡人乐队”
这个组合的人数要少一些
但一样的“艺高人胆大”
舞台也搭在驼背上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1b1409c5j00snel1o000ud000bz00ecg.jpg)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还会碰到Solo舞蹈
(单人表演)
这位小姐姐身材颀长
演出妆造也更繁复一些
她或许刚刚舞毕《霓裳羽衣曲》
与观众一起感受着余韵
“胖”与“瘦”
仿佛也不再是美的唯一标准
自信,便是美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30c95868j00snel1o000id000c900exg.jpg)
△彩绘双环望仙髻女舞俑
下面这两名舞者
从长相到行头,相似度直逼100%
很像“一个模子里刻的”
他们跳着很“炫”的舞
或许就是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d6de1f96j00snel1o00lwd000hs00bvg.jpg)
△头戴花帽、脚穿皮靴舞蹈人物形象出现在唐代长沙窑瓷壶上(上图左、右)
大量唐代表现乐舞艺术的陶俑、纹样
与众多的文献资料一起
让我们窥见一个盛世大唐
直到今天
当我们看着这个驼背上的乐队时
耳边又似乎回响起了盛唐时期
动人的旋律
![](http://dingyue.ws.126.net/2024/1123/b2036ac6j00snel1o001qd000c900lsg.jpg)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武慧锋
文案丨田野
视觉丨林琦
技术丨蔡子旭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陕西历史博物馆 总台陕西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