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随着许世友将军的一声令下,万炮齐发,对越自卫还击战打响了。
在这场战斗中,我方除了使用常规的枪炮以外,还灵活运用了一些特殊的武器。
这些特别武器不是自己造的,而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现找现用。这种武器把敌人打得十分狼狈,哭爹喊娘。
狭义的还击战是指当年为期一个月的战斗,但中越之间的战斗实际上是十年之久的拉锯。
在这漫长的战斗中,除了前线杀敌的战士们,后方的炊事班、农场队伍也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就拿炊事班来说,他们的任务与在前线杀敌的一样困难。
条件不好照样要烧好菜,为此想出了不少好点子,其中就包括用特殊武器打跑敌人。
那么这种特别的武器究竟是什么呢?他们在战场上又是如何表现的?
特殊武器
1979年的还击战中,除了使用枪炮以外,马蜂和老鼠等小动物,也曾在战斗中派上了大用场。
这种特殊武器,十分巧妙,把狡猾的敌人制服得服服帖帖。
在老山一带,由于植被丰富,林中有许多物种,其中有一种马蜂毒性很强,被人称作细腰蜂。
如果人不慎被这种马蜂蜇到,抢救不及时的话,就会丧命。
这种马蜂当地人是最为熟悉的,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马蜂竟成为我军对付他们的利器。
之所以利用这种小动物,是由于1979年还击战打响后,越军时常派卧底队伍偷袭老山上的战士们。
这群狡猾的敌人搅得大家不得安宁,非常影响作战。
为了解决这一情况,那时守在阵地上的有三名战士,他们看见了这种马蜂,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们决定就用当地人最熟悉的细腰蜂,好好收拾收拾敌人。
战士们设法找到了四箱马蜂,放在了猫耳洞的洞口。
不出所料,有天晚上偷袭部队又跑来我军阵地,而战士们在猫耳洞口等候多时。
此前,这群敌人偷袭都不换地方,经常选择猫耳洞口一带,来回骚扰。
没想到他们这次还不长记性,又在同一个地点骚扰驻地。这一次守株待兔算是成功了一半。
紧接着,战士们看着五个乔装打扮的特工鬼鬼祟祟,进一步观察。
等到敌人走到离洞口还有十几米的时候,他们立刻将蜂箱打开,往洞外推去。
那些细腰蜂被吓到后到处乱飞,以为是那五名敌人毁坏了他们的家园。
因此马蜂锁定目标后,狠狠向侵略者冲去,进行蜇咬。
躲在洞口里的战士们,听见入侵者偷鸡不成蚀把米,被蜇得鬼哭狼嚎,特别高兴。
再仔细一看,他们已经被马蜂蜇得往山下逃走了。
除了马蜂,老鼠也在战争中起到了帮助。
它是战士们的警报器,同时也可以作为侵扰敌人的一种绝佳武器。
同样也是因为越军时常来骚扰阵地,大家想了个办法,每天晚上在哨岗前放一些干粮,吸引老鼠去吃。
由于天黑,潜伏的越军肯定没办法发现这些小老鼠,而老鼠的听力又是极为灵敏的,只要一有动静,它们就会四散逃窜。
通过老鼠的反应就能够判断,有越军前来偷袭。
这样一来,老鼠就成了他们手里最灵敏的一种警报器,有些战士也说它们是“活的警报器”。
除此之外,这些老鼠还帮了个大忙。
那时候,越军除了骚扰袭击阵地以外,还会经常投放催泪弹或者还有含有毒药的武器。
这一点从他们每次释放炸弹时,总会散发出异常难闻的气味判断。
大家不敢确定这种气味是否有毒,没有毒的话,又不知道会不会影响战士们行动。
因此每次越军释放这类催泪弹的时候,大家都不敢轻举妄动,必须戴上防毒面具,而这样一来就延长了应战准备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但都不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直到阵地中有一位王小龙的战士,他是一名神枪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发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同样也适用到老鼠。
只要越军一放炸弹,大家就把老鼠放出去,观察它们是否能正常活动。
如果这些老鼠表现正常,那么就可以不用戴防毒面具。
除了判断有无毒气,这些小老鼠还帮了战士们一个大忙。
中越边境上有很多悬崖峭壁、山洞,而熟悉当地地形的越军经常躲在这些山洞里面。
为了将这些敌人赶出来,我军战士请来小老鼠帮忙,他们在老鼠身上装上吃空的罐头盒子。
紧接着,再在它们的尾巴上面浇煤油,把老鼠对准洞口放过去。
这些老鼠身上着火后,拼命往前面跑,越军不知道是老鼠,只听到罐头的叮叮声,直往外面开枪。
老鼠也是非常胆小的动物,它听到枪声后就会掉头去另外一个洞口。
那时候越军误以为是我军过来偷袭了,也往外面开枪。
这样一来,他们被老鼠侵扰,搞得人心惶惶,不敢轻易躲在山洞里面偷袭。
除了站岗时战士们用特殊武器与敌人斗智斗勇,炊事班也在这场战斗当中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他们在战场上又是怎么表现的?
光荣的炊事班
1979年3月16日。环击战顺利结束,但中越之间的对峙并没有结束,而是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拉锯。
这样漫长的战争中,战场上的吃住成了非常重要的环节,炊事班面对着巨大的考验,在战场上他们经历了什么?
关于炊事班的情况,一位名叫吴永航的老班长,对这场战争中的点点滴滴印象十分深刻。
他原来是陆军14军40师118团下的1营1连炊事班班长。
说来也奇,吴同志入伍是在1980年,那个时候他已经24岁,早就超过了征兵入伍的年龄。
但他太想当兵了,于是他爸托人设法将他的年龄改小,随后顺利进入了部队,他一进部队做的就是炊事员。
这件事一直都是他的秘密,直到后来参加老兵聚会。
当年管后勤的副连长问了他这件事,他才坦白,大家哈哈大笑。
不过扪心自问,他认为自己这个炊事员干得很出色,也做出了一些成绩。
对于作战时的条件,实际上,他们比抗美援朝,还有战争时的情况都要好得多。
那个时候吃米每人每月45斤,但当兵的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不好,来到部队才有机会能敞开肚皮吃,45斤也不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