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行业产值超过550亿元、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5%,出口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5%……被誉为“中国刀剪之都”的广东省阳江市拥有完整的五金刀剪行业产业链,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1400多年前冼夫人在阳江地区屯兵制刀,阳江的打铁业便日渐精进,古阳江城有“9街12巷”之说,其中一巷就因主营打铁而得名“打铁巷”。有人认为,阳江能成为“中国刀剪之都”,得益于其已经形成的生态,从政府到民间、从行业到企业形成了一股“劲”,吸引诸多国内外著名的刀剪厂家前来投资建厂,落地生根。
广东省不锈钢材料与制品协会理事单位阳江十八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十八子”)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家以生产“十八子作”民用刀具为主营业务,集科研、生产、销售、文旅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坚守“做一把好刀”的初心,传承传统制刀技艺,大胆改良创新,建立起制刀生产流程的工艺标准、质量验收标准,并从做刀延伸至全产业链的保障,推动自身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刀剪生产基地之一。
十八子集团董事、总经理 李积回
2024年2月,“十八子作”品牌入选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坚持做刀,有很多机会转到其他更赚钱的领域,但我们没有,努力‘守住一把刀’。”十八子集团董事、总经理李积回说。
传统的制刀工艺,刀柄和刀把靠驳接打制,刀柄易断成为千年难题。“阳江小刀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十八子创始人李良辉早些年有次听到顾客抱怨,菜刀好用但刀柄很容易断掉。这让他不禁想到,亟需改变传统做法,让刀柄更结实耐用。经过反复试验,他改造冲床加工设备,在刀坯开料时就设置刀体刀把连形,后经过系列锻造完善,在连体刀上备三个小孔,采用铆钉固定刀柄,使“刀体刀柄连体直出”,攻克了刀柄易断的技术难关。
十八子刀具生产工序之一打砂
小小的创新解决行业千年难题,而这只是十八子具有标志性创新的开端。研发多功能综合性刀具、开发套装刀具、应用高端材料、实现炼钢制刀一体化……这些具有开创意义的崭新实践,不但增强了十八子的自身竞争力,也引领了刀剪行业的发展。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产品品质的保障,那么产品品牌的打造需要更持久的耐心和不懈努力。多年前,不少顾客常常将切片刀当斩刀使用,会要求退换斩崩口的刀具。有公司人员认为这是顾客未按说明书正确使用刀具,不同意退换。
李积回得知后,当即吩咐即便是顾客的原因造成刀具出问题,也要第一时间邮寄新刀,先满足顾客使用需求,事后再解释原因。他的想法是,获得顾客的充分认同,才算完成一次真正有质量的销售。自此,“不问缘由先寄刀”成为十八子售后服务的准则。
十八子集团外景
2004年,阳江十八子文旅景区成为粤西第一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15年更发展成为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不但展示“十八子作”系列刀具、餐厨用具,还用多种形式讲述阳江千年制刀史,让游客既能了解中国传统手工制刀工艺,又能欣赏现代制刀流程,体会“中国刀剪之都”的独特魅力。
这一具有工业旅游特征的项目始于本世纪初。“我们把游客引导到十八子的车间里看做刀,很多人看完后希望买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广平台,不但可以卖刀,还能让更多人知道阳江、了解阳江、爱上阳江。”李积回很感慨地说,通过这个项目,很多外地人熟悉了阳江的刀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个产品带动一座城,一个品牌带动一个地方的文旅发展”。
十八子世界音响历史博物馆“刀编钟”
以刀为媒,十八子还将阳江千年制刀文化与音乐文化有机结合,创办世界音响历史博物馆。在李积回看来,传统手艺人打刀时的敲击声,与敲击编钟的声音有相契合之处。“这种跨界的组合,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渠道,有助于传播十八子品牌,但更重要的是也在传播‘音乐应该是人们共享的财富’这一理念。”他告诉记者。
来源:央视网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