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阿尔巴尼亚是一个略显陌生的国家。
阿尔巴尼亚地处欧洲,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西临亚得里亚海和爱奥尼亚海,从北至南分布着阿尔卑斯山余脉、迪纳拉山脉和品都斯山脉,素有“山鹰之国”的称号。其首都为地拉那,位于山与海之间。从那里驱车,向东十几分钟就可以进入深山,向西约半个小时则可直抵海边。
初到地拉那的人大多会被它狭窄的道路和杂乱的建筑惊呆。不过,只要你随便走进一家街边的咖啡馆,印象就会立刻改观。大多数咖啡馆里都收拾得整齐干净,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或洽谈公务,或随意闲聊,松弛感十足却又井然有序——门里门外,宛若两个世界。
从某种意义上说,山与海也好,门里门外也罢,都恰似阿尔巴尼亚的隐喻:拥有两张截然不同的面孔,但二者又遥相呼应着,地理环境如此,文化如此,经济亦如此。
在游客眼中,阿尔巴尼亚是美好的。
比起其他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并不发达,环境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因此山与海基本都处于原生状态。无数人迷恋其原始的风貌,称其山海迷人到“难以企及”。而且,这里还是欧洲的价格洼地,吃住行无一不便宜,这也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周边国家的人更是争相前往。夏季,很多欧洲人会特意到这里的深山徒步,为的就是领略当地的“未经开发”和“难以企及”。
同样因为“未经开发”,当地的吃食也是极好的。传统农耕和传统畜牧业至今依然是阿尔巴尼亚的支柱产业。得益于未受污染的土地和水资源,这里肉类、瓜果和蔬菜的味道都很足,只需要简单的烹饪就是一道美食。不过,若要享用更地道的阿尔巴尼亚传统美食,终究还是要远离都市,来到山海之间。烧烤是人们的最爱——烤羊肉、烤鱼、烤奶酪、烤蔬菜,在这里,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烤的。不过,作为当地两大美食流派的代表,烤羊肉和烤鱼依旧最受欢迎,它们也正是山珍和海味的代名词。
西部沿海地区是阿尔巴尼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主要城市大多分布在从亚得里亚海到爱奥尼亚海沿岸狭长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从北到南有斯库台、地拉那、都拉斯、费里、发罗拉和萨兰达等。位于内陆山区的主要城市有爱尔巴桑、培拉特和吉诺卡斯特等。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城堡遗迹,那是历史缓缓流淌留下来的印痕,讲述了从古罗马时期到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的变迁。
最近几年,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并在该国GDP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优势来看,这里一城一景,特别适合一日游;但其劣势也很明显,交通不便就是个硬伤。别看这里城市与城市、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距离不远,但若是乘坐巴士,怕是得耗费不短的时间。就拿其经典线路“斯库台—萨兰达”来说,其距离只有约340公里,但即便早上就驱车出发也得傍晚时分才能到达。原因无他,道路崎岖蜿蜒,路况也算不得太好,只能走走停停。好在沿途山海相连,风景极美,也算是旅途中的小确幸了。
然而,在当地人心中,游客眼中的美好恐怕得打个折扣。毕竟,“未经开发”和“难以企及”换个角度看,也可视作落后的代名词。
和马其顿一样,阿尔巴尼亚也有“欧洲后花园”的美誉。但是对不少阿尔巴尼亚人来说,这个美誉也可以解释为“欧洲落后的花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去其他国家务工,去欧盟打工赚钱渐成潮流,并持续至今。许多人会将在外面赚到的钱寄回国内,今年第二季度,外出打工汇款金额甚至占到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三分之一。在这股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移民到欧盟国家,还有不少人远赴美国和加拿大。统计显示,阿尔巴尼亚人口自1991年至今流失了近40%。仅在2008年到2020年间,就有70万阿尔巴尼亚人移民到欧盟国家。
年轻人口的严重外流对当地许多行业造成了灾难性打击:工业发展迟滞,废弃的厂房随处可见,小城镇和农村严重空心化。深入山区,时常能看到“鬼城”,以及已经变成废墟的村庄和校舍。曾经连接起众多村镇的公路渐渐无人维护,越来越破败,也越来越难以通行。
另一个糟糕的连带反应是少子化。一方面,当地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以男性居多,改变了当地人口的性别比例;另一方面,由于男性劳动力不足,女性逐步补上了缺口,职业女性群体的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阿尔巴尼亚已经成为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最近几年,当地对通胀水平的控制也不甚成功,特别是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有数据显示,当地人的平均月工资不到600欧元,其中40%以上都要用于食品消费,另有至少20%用于购买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以及支付水电等必要生活开支。目前,当地约有22%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且这一比例仍在上涨。
发展动力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叠加人口老龄化,不仅给本国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少困难,也让跨国企业对投资阿尔巴尼亚望而却步。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郑保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