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汪氏三兄弟之一,中国核化学化工事业主要奠基人,主要从事高分子化学和核化工研究。
他在抗战时期,利用化肥提纯后制造威力极大的炸药,为抗日兵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就是核工业功勋,中科院院士,汪德熙。
1912年,汪德熙的父亲汪寿序携妻子和两个儿子赴北京,担任国民政府农林部主事。
1913年09月27日,汪德熙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灌云县。
少年汪德熙
兄弟四人,三人都成为著名科学家:
大哥汪德耀是细胞生物学家、动物学家,曾担任过厦门大学校长。
四弟汪德宣先学生物,后来经商,没能成为科学家。
后排左一为汪德熙
18岁时,汪德熙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
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该系读研究生。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汪德熙曾在八路军冀中军分区供给部从事炸药研制工作。
1938年,汪德熙先后担任中国大学化学系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助教。
后来华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寇占领,汪德熙与数百名北平的知识分子一起,在叶企孙的组织下离开敌占区,到达冀中抗日根据地。汪德熙担任冀中军区供给部化工技术工作的负责人。
当时日本销往中国的肥田粉,主要成分内含有大量硫酸钾,将其提炼出来,再通过化学反应,可以变成炸药原料。日本人当然知道这一点,他们在肥田粉里掺入大量杂质,让提纯变得非常困难,何况抗日根据地根本没有实验条件可以提纯。
汪德熙与北平的专家和朋友交流,通过他们的实验获得更好的炸药制造方法。这里有一个趣事,为了躲过层层盘查,汪德熙与朋友的通信,是用化学公式和方程式进行的,日军看不出任何问题。
汪德熙与张珍、张方、阎裕昌等人一起,在短短三个月内,让冀中的炸药水平突飞猛进。以往八路军制造的黑火药威力有限,对日军的列车、装甲车造成不了多大损伤。而汪德熙制造的烈性炸药,威力是八路军黑火药的十倍以上,将一辆辆日军运输火车炸上了天,令鬼子闻风丧胆。
1941年,汪德熙考上清华赴美公费留学,前往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读研究生。
1946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汪德熙回到祖国,担任南开大学教授。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转入天津大学,担任化工系主任。
汪德熙
1960年,汪德熙调到原子能研究所,历任副所长和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副院长。
他从事核化学与核化工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核燃料后处理萃取流程乳化问题的设想,并组织热试予以证实,使新流程在工业上应用。在发展核武器方面,领导化学线在原子弹引爆中子源的研制,钋-210及其他放射源的研制,氚的提取和生产工艺研究,核爆炸当量的测定,核燃料的分析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并起了重要的组织领导作用。
汪德熙
他在中国核电建设、核燃料生产、动力堆辐照核燃料后处理以及放射性废物管理等重大事件的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
汪德熙研制成功用邻苯三酚和糠醛合成热固性塑料和不饱和聚酯,并用来制成玻璃钢小汽车壳体,属国际首创。
他曾力排众议,主张废弃原沉淀法生产军用钚-239的工艺路线,改用萃取法,使后处理厂节省投资3.6亿元,而且可连续操作。
汪德熙
1980年11月,汪德熙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2006年8月8日,汪德熙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2020年1月15日,被授予核工业功勋奖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