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国潇洒人物何其多。每当我们谈及民国人物时,多情诗人徐志摩必定占据一席之地。作为数十年始终站在他背后的女子,张幼仪徐志摩原配的身份,也得以走进大众视野。

张幼仪的口中,她的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去德国以前,凡事都怕;到德国后,变得一无所惧。”张幼仪人生的巨变,与其说是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倒不如说是多方面因素造成心境突变,才最终导致这样的巨变。

多情诗人徐志摩,爱过温婉善良的林徽因,也爱过俏皮可爱的陆小曼,独独没有爱过他身边这位隐忍坚强的原配张幼仪。

早期他曾经非常不屑地嘲讽张幼仪是“土包子”,没想到张幼仪离婚后成长为独当一面、叱咤商场的女强人。如果你了解张幼仪的一生,那你会意识到,这样的转变,其实是情理之中。

在本文,我会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个人因素分析张幼仪从“土包子”化身为“大女人”的心路历程,并结合她的经历谈谈我对婚姻和生活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从家庭因素分析:开明温和的娘家和新式教育的婆家对其影响深远,婚姻的破裂逼迫张幼仪坚强独立

张幼仪虽是旧式传统女子,但是没有经历裹脚。小时候传统思想的母亲也希望张幼仪有一双“三寸金莲”,但是刚裹脚前几天,小小的张幼仪忍不住疼痛,整日哀天嚎地。

其二哥张君劢于心不忍,制止了母亲裹脚行为,并打下包票,如果妹妹因其大脚嫁不出去,他会养她一辈子。张幼仪也因此摆脱了裹脚的宿命。这对自然而健康的双脚支撑着她走完了凄清而传奇的一生。

张幼仪开明温和的家风由此可见一斑。虽然张家是传统旧式大户,但是接受新进思想能力非常强,接受新生事物的见识度也非常广,并不盲从传统旧式糟粕。张幼仪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自然也出落得聪慧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幼仪从小渴望前往新式学堂念书,出嫁前终于争取到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念书的机会,三年后却因为要嫁人而终止学业。

徐志摩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才气纵横,其父亲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张幼仪虽然出生在思想开明的家庭,但因家里男子众多,其女子身份接受新式教育机会更少,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传统道德观念。

正因如此,徐志摩和张幼仪产生了巨大的冲突。用徐志摩的话语来形容,就是“小脚与西服”的不匹配。如果徐志摩是个责任心重的男子,那么张幼仪也许可以拥有平淡安稳的一生。

只可惜徐志摩偏偏喜爱新式女子,厌恶张幼仪“土包子”气质,甚至在张幼仪怀孕的时候逼迫她去打胎。在徐志摩的坚持下,两人最终走向离婚的下场。离婚后,张幼仪开始重新拥有自己的人生。她重新拾起当初对新式教育的憧憬,孤身一人前往德国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从社会因素分析:民国社会风气活泼,解放思想浓厚,德国留学的经历进一步启发张幼仪

张幼仪生活的年代,是大清衰亡,旧式思想被颠覆,新式思想风行的年代。民国社会风气已经相当开放,自由风气盛行。加上张幼仪自身生长的家庭和后来所嫁的家庭,也是极度开明的,张幼仪在这种氛围影响下,比其他旧式女子更容易接受新式思想。

在徐志摩逼迫自己打胎时,张幼仪前往法国投奔二哥张君励,在那里她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在法国生活的这段日子,张幼仪发现自己虽然没有缠脚,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和其他缠脚的传统旧式女子并无区别。

在环境的影响下,她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她说“经过沙士顿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领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定决心: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两只脚站起来。”

在我看来,张幼仪的成长,社会因素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开明的环境和氛围,张幼仪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会一直恪守旧式女子的道德传统,要求自己做一个没有自我的女人。但是当接触到新的世界,她更加清晰地意识到,她先是自己,再是其他人的妻子。没有丈夫可以依靠,她还能依靠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从个人因素分析:张幼仪本性聪慧敏锐,又因前半生的经历变得坚韧勇敢

离婚后,张幼仪开始为自己的人生的打算,她选择去物价低廉的德国留学。在众多华人选择英国留学的时候,张幼仪在心里分析过:德国马克贬值,物价便宜,更适合她生存。

从张幼仪从小渴望接受新式教育的角度来看,她虽生长在旧式家族,但是内心对新事物非常期盼,而且接受能力强。从她出国留学选择国家的考量,可以看出她善于思考,聪明过人。

正如张幼仪本人所言,把她的人生一分为二,过去挣扎在旧式婚姻里的她,没有主见,活得就像缠脚的封建社会女子一样。离婚给她带来了新生,她不得不依靠自己去奋斗拼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德国留学的经历,张幼仪独自一人解决重重困难,铸就她坚韧不屈、雷厉风行的性格。强大的性格并非天生,是张幼仪经历苦难后一点一滴掌握的技能。凭借后天修炼的一颗坚韧勇敢的心,张幼仪在后半生把事业发展到极致。

回国后,张幼仪在抗战期间,囤积一批军用染料,等到合适的时机再以高于原价百倍的价格卖出,大发了一笔横财。此外,她还投资黄金、棉花和股票等,目光精准,获利极丰。

张幼仪的投资眼光确实精准独到,但是这种“囤货居奇”的做法却有大发国难财的嫌疑,并不值得鼓励。然而她的这种做法让她大发横财,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过上富裕的生活,还能每个月接济前夫的遗孀陆小曼。孰是孰非,只能留给后人讨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张幼仪的一生,从被遗弃的“土包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女人”,一直被后人称为传奇。但是这股传奇,并非上天恩赐,而是由张幼仪背后日日夜夜的心碎和痛苦凝炼而成。

张幼仪虽然前半生没有得到爱情,但是她年过五十以后,遇到自己一生真爱苏纪之,两人相伴走完余生最后的时光。苏纪之先离世,张幼仪回到儿子身旁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时光。临终后,她的墓碑刻着四个字:苏张幼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幼仪和第二任丈夫苏纪之)

张幼仪的经历也告诉我们,当一名女子全心全意侍奉丈夫,想要把余生托付给他人的时候,她就极容易陷入被遗弃的困境。只有依靠自己的努力去打拼,才能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配图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