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看病贵”背后的荒诞剧:治病治穷,究竟治的是谁?
医疗行业,号称与生命赛跑,可有些医院却在和你的钱包赛跑。近日,国家医保局曝光多家医院的违规收费乱象,涉及金额高达9000万元。消息一出,不禁让人拍案惊奇——看病贵、看病难原来不仅是医疗资源的问题,更有些“人造陷阱”在添砖加瓦。
一场“挂羊头卖狗肉”的闹剧
曝光中的典型案例遍布全国7个省份,单个医院的违规行为最高竟有86处,直接揣进腰包2000多万元。你能想象吗?本该治病救人的地方,变成了“创收机构”。医生开着本不必要的检查单、重复的药单,患者还在怀疑自己病情加重,殊不知这是被掏空钱包的套路。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本就因医疗知识匮乏而对医生信任有加,现在却被过度治疗、重复收费一步步逼得连医院都不敢进了。
“看病贵”背后的真相,一部分是天价医疗器械和药物定价,一部分就是医院在这水涨船高中用力“划水”。说白了,就是打着医疗的旗号,把患者当成了“提款机”。
企业化医院,服务还是生意?
大家不禁要问,公立医院的初心是救死扶伤,何以变成今天这副模样?关键在于过度的“经济化导向”。数据显示,全国年收入超百亿的公立医院已有17家,最高的一家年收入高达225亿元。这是什么概念?按这个逻辑,医院岂不是妥妥的“上市公司”,医生摇身一变成了“销售人员”?
更让人无语的是,这种逐利模式甚至侵蚀了医院本身的公信力。不少医院把资源倾斜到更“赚钱”的项目,普通门诊和急诊反而成了被忽视的领域。患者成了数字,医疗成了生意,伦理底线逐渐模糊。
“医者父母心”,还有多少真心?
违规收费事件里,最令人愤怒的不是钱,而是信任的崩塌。治病救人,本该是一种最高尚的职业操守,而如今却被个别医院的“经济指标”捆绑,甚至拿患者的生命冒险,打碎的不只是人们的钱包,更是对医疗行业的信任。
这些违规的医院和责任人,罚款、曝光都只是第一步。重建公信力、调整医院的经济模式才是关键。如果公立医院连公益性都丢了,只剩逐利的本性,那最终“躺平”的一定是整个医疗系统。
解决问题,光靠罚款够吗?
这次曝光的医院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隐秘的违规行为还有待揭开。如何杜绝此类现象?这可不是“罚个款、改下制度”就能轻松搞定的。
首先,要强监管。别只等问题曝光才动手,日常的检查、抽查必须动真格。对于违规行为,不仅要“罚到疼”,更要追责到位。谁的命令?谁的手笔?都不能轻易放过。
其次,钱的事也得解决。医院有经济压力这是事实,尤其在大城市之外的县级和乡镇医院,财政投入不足是个老问题。要想让医生和患者都能安心看病,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合理定价机制必须跟上。否则,在利益和公益之间,医院迟早会被逼着“选一边站”。
让医疗回归本分,这有那么难吗?
医生不是销售,医院也不是公司。看病这件事,怎么就不能单纯点?我们不需要“超高收入”的医疗机构,也不希望把治病变成天价生意。能不能回到初心?用公平透明的收费和专业的诊断让患者安心,这才是对“医者父母心”最好的诠释。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一边是医院逐利的现实,一边是百姓沉重的医疗负担,这样的矛盾该如何破解?对此你怎么看?快来分享你的看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