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金凤村盌盏沟:远村深处的乡愁之旅 冬日薄雾笼罩,山路蜿蜒延展,凤凰镇金凤村盌盏沟静卧在群山之中,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卷。这里是专业行走团队在2022年12月18日的第五次探访地点,一个承载着中国最后山村记忆的地方。 盌盏沟,这名字本身仿佛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映射出岁月的痕迹。走进这片土地,目光所及之处是青石小径、斑驳院墙与袅袅炊烟,构成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之美。这里的村民淳朴而温和,日复一日地守护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沟中的每一处景致,仿佛都在述说着一个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村边缓缓流淌的小溪是乡村的脉搏,映着天光的梯田是村民们的心血结晶。 然而,盌盏沟也在变化中挣扎。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多已离乡,村庄显得愈发沉寂。老屋墙上的裂缝和无人修缮的瓦顶,无声地诉说着乡村的衰落与希冀交织的未来。或许正是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强烈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意义。 寻访盌盏沟,不仅仅是脚步的丈量,更是对乡村生命力的凝视。这里的山村,是中国广袤乡土的缩影,更是一种文化的根脉。它提醒我们,乡愁不仅是诗意的想象,更是现实的思考与行动的方向。在这片群山环抱之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卷未曾完全消散,而它的未来,仍需要更多目光的注视与更多力量的守护。 盌盏沟之行,或许无法改变山村的命运,却能让更多人停下脚步,重新思考这些最后的山村对我们文化记忆的意义。这趟旅程,是对土地的探寻,也是对人心的叩问。
前情提要:
山间忽然传来窸窸窣窣的声响,我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老大娘静静地站在那片青翠的山坡上。她的身影与周围的山色融为一体,仿佛从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苍老的面容在晨光中映出温暖与坚韧。一时间,我竟分不清是山衬托了她的沉稳,还是她赋予了山更多的生机与故事。
老大娘戴着一顶朴素的帽子,身穿鲜艳的红色外衣,斜挎着一个手工布袋,透出几分独特的韵味。这种装束既有生活的随性,又别具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我们抬头望去,老大娘却低垂着眼,避开我们的目光。她转过身,默默地忙碌起来,将采摘到的果实一把一把地装进布袋,那布袋在她手中渐渐鼓起,仿佛承载着整个山野的沉默与深意。
秦岭山间,草木葱茏,无一闲置。那位老大娘弯腰忙碌,指尖翻飞,或许是在寻觅某种珍贵的药材吧?这片土地,自然以其神奇的慷慨,回馈着那些懂得它、依赖它的人们。
时间是当天上午11时8分。老大娘对面是一户住着的人家,房子依旧保留着土坯的质朴模样,只是屋顶经过了修缮,用不透风、不漏雨的彩钢瓦代替了过去的老瓦,透着一种现代实用与古旧气息交织的味道。这份对旧时光的保留与适应新生活的改造,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岁月变迁中的一种隐忍与坚韧。
老房子简朴无华,一门两窗,三五间房,沉默在时光深处。右边窗户下,那依稀可辨的标语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热烈与光辉。八个字中,四个模糊不清,仿佛被岁月的风沙打磨得斑驳苍凉,剩下的“动员□□”却仍透出一丝激昂的气息。那或许是一段号召,一场任务,甚至一段与理想共舞的岁月。标语模糊,历史却鲜活。老房子的墙面仿佛屏幕,映射出那个年代人们炽热的目光和笃定的脚步。静默的房子见证了热闹的时光,而如今的它,是否还在等待某双眼睛,去重新解读它无声的故事?
几十年的光阴悄然流逝,山中的一切如大自然的诗篇,有的随岁月变迁焕然一新,有的却固守初心,依然如旧。
一棵树,从上到下贯穿天地,串起蓝天、山体、土地与堡坎,默默矗立于秦岭深处。这样的场景在群山间并不罕见,但却每每引人深思:为何有人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安身立命? 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山川如诗,云雾如画。树扎根于土地,人扎根于生活,他们以沉静的姿态回应自然的馈赠,在大山的庇护下,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亦或许,这里远离喧嚣,苍茫之中自有一种深邃的安宁,让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找回本真的自己。 树选择深扎土地,人选择依附山林。他们仿佛达成了某种共鸣:一种与天地同呼吸的简单而永恒的追求。这种生活虽难免清苦,却也令人艳羡。也许,这正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真挚的默契,亦是生命与时间的和解。
沿着蜿蜒的水泥路,向盌盏沟深处走去。冬日的寂静笼罩着整条道路,仿佛时间也被寒意凝固。路上空无一车,只有脚步声在冷清的空气中回荡。两旁的景色被薄薄的雾气笼罩,仿佛为这片孤寂的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见人影,甚至连一声鸟鸣也显得奢侈,唯有冬天的沉默,静静地讲述着季节的故事。
路边,两堆村人晒的柴火静静地躺着,枯黄的叶子诉说着季节的变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人最不缺的,便是这炉火温暖的柴薪。这些柴火,是日子的印记,是对山林的依赖,更是山村人生活的沉默见证。
站在这里,回望方才那座用彩钢瓦搭盖的土坯房,厨房的屋顶正飘起缕缕炊烟,轻柔地在空气中盘旋,半山之间弥漫着家的温暖气息。
有的房子承载着烟火气息,而有的却只能承载无声的凋零。譬如这一栋,屋顶早已坍塌,窗户空空如也,残破的墙体任由风雨穿梭,失去平衡的结构更显孤寂。门前的院坝荒草蔓延,无序的生长仿佛在诉说岁月的冷漠;屋后的山岭萧条黯淡,少了往昔的生机。这不仅是一座房子的败落,更是一个家庭散落的缩影,所有的温情与回忆,都随时光风化在了这片沉默的土地上。
山依旧陡峭,直插云霄,仿佛能触碰天际。然而,当你攀至山巅,四望之中,不过是群山环绕,依旧置身于秦岭的怀抱。秦岭之大,大得无边无际,仿佛吞噬了人的梦想,也遮盖了人的渺小。站在山巅,既看得更远,也愈发感受到自身的微不足道。或许,梦想的尽头并非极目远眺,而是攀登过程中那一刻刻战胜自己的坚定与从容。秦岭不在梦外,而在脚下。
路仍隐匿在阴影中,阳光尚未触及。远处的S型转弯处,传来一阵隐约的声响,那户人家似乎有人正忙碌着,生活的气息悄然溢出。
在疫情刚刚放开的特殊时期,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被无形的防线拉开了。然而,那一阵电锯的声响打破了乡村的寂静,也点缀了一个寻常日子的图景。 远远地,我们停住脚步。院坝里,四五名汉子和一名妇女忙碌着,锯木的节奏与生活的烟火气息交织。他们的身影在微寒的空气中显得格外鲜活。木屑飞扬间,不只是木头被切割,也是对平凡日子的雕琢。 疫情的阴影尚未散去,彼此未“阳”过的顾虑,使得我们选择不打扰。隔着一段距离,拍下一张照片,那是一帧关乎劳动、关乎生活的定格。镜头里的他们无所顾忌,专注于当下,而我们,隔着这段物理的与心理的距离,既是旁观者,又似是守护者,守护着人与人之间隐而未宣的善意。 这一刻,电锯声不只是噪音,而是生活韧性的象征。疫情之下,世界暂时被按下暂停键,但这些忙碌的人们却以自己的方式重新拨动了生活的指针。他们的坚守,仿佛在告诉我们:不管环境多么严峻,生活仍需要柴米油盐的支撑,而希望正是从这点滴忙碌中生长起来的。
隔着小河望去,那头黑猪一身油亮的肥膘,耳朵懒懒地耷拉着,颇有几分野猪的模样。明明是一头家猪,却透着股山林间的桀骜不驯。它悠然自得地埋头觅食,丝毫不理会我的挑逗。越是这样,我心里越觉不甘,好像自己的存在被它彻底忽视了。可是再想想,或许这头猪才是真正活得通透的生灵——不被外物所扰,只管做自己。那一刻,我竟生出一丝羡慕,羡慕它的简单与自在。
临近的一栋老房子侧墙上,一条褪色却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句带着历史温度的语言,在岁月的洗礼中依然清新如昨。墙面的斑驳仿佛诉说着时间的流逝,而标语却显现出一种跨越时代的力量。 在追求现代化和多元经济发展的今天,这句标语似乎已不再频频出现,然而其内涵依然振聋发聩。它承载了那个时代对共同富裕的渴望,对集体力量的信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这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一种价值观的凝聚,是激励无数人奋发向上的精神指引。 或许,这面墙经历了无数风雨,房屋周围的景象也几经变迁,但标语中的理想依然与现实相通。当下,追求共同富裕的目标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之间找到平衡,在个人努力与集体协作中寻找共鸣。标语虽然简单,却蕴含着古老而恒久的启示:个人的成功无法脱离集体,集体的壮大亦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 抬头再看这面墙,似乎它并不是一面普通的老墙,而是一座无声的纪念碑,记录着理想与信念的传承。面对它,人们或许会重新思索,在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的今天,如何让“共同富裕”的精神重新焕发光彩,成为未来发展的明灯。
如今,政策导向从侧重表述经济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向了更为务实的路径——“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转变彰显了国家对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与社会责任的全面担当。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基,直接关系到就业、收入分配以及社会的整体福祉。通过聚焦实体经济,不仅能增强国民经济的韧性,还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更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需要整体经济的增长,更需通过产业升级和收入再分配,构建更加公平和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而实体经济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力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路径。 在这个背景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与“推进共同富裕”不仅是政策表述的调整,更是国家发展理念的升级。它表明了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战略取向,同时也提醒我们: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平均主义,而是通过提升整体经济活力与社会公平,激发每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 因此,这一新提法不仅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在全球经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坚持走自主创新与协调发展之路的明确宣言。我们既需要在战略层面理解这一方向的深意,更需在行动层面投入切实的努力,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5-
再往前走,眼前出现一栋别具一格的房子。窗户与门交错排列的户型结构,仿佛低语着它的过往。稍有经验的人便能认出,这正是当年盌盏沟,这座秦岭深处山村的权力核心——村委会的所在地。它静静伫立于岁月中,斑驳的墙面诉说着一段段曾经的村庄故事,见证了这个小村庄的兴衰与变迁。
一扇窗,一扇门,勾勒出一个典型的办公格局。透过这简洁的结构,不难联想到昔日的繁忙与秩序。再看侧墙上的小黑板,默默诉说着这处信息中心的辉煌过往。它曾是指挥千军万马、发号施令的核心枢纽,是时代脉搏的象征。一切都在提醒我们,这里承载的不仅是功能,更是一段充满力量与权威的历史。
我凝视着黑板上的字迹,试图解读其中的含义。这些零散的字眼——“通知、黄慧、苹果、霜、123456789、eat、good、cool”——像是从记忆的深处抽取出来的片段,既熟悉又陌生。它们像一组拼图,却缺少关键的连接点。这里,曾是一所小学吗?那些简朴的词语,似乎在讲述一个过去的故事。 如果是小学,那黑板就是孩子们的天地。通知可能是老师的嘱咐,黄慧是一个用心写下名字的小学生,苹果和霜或许是自然课的主题,甚至数字和单词也带着稚嫩的笔触,洋溢着学习的热情。这个教室,或许曾经回荡着朗朗书声和纯真的笑语。 然而,时光荏苒,如今一切都静谧得令人恍惚。这些字迹是岁月的遗留,还是某种无意间的涂抹?我站在这片寂静的空间里,黑板上的字迹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而我,能否真正听懂它们的故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