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廉志洁泥无滓
泽畔行吟放屈原,
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
一读骚经一肃然。
这是叶剑英怀念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作于1970年。这一年端午节,叶剑英在湘潭北望汨罗江,悼祭屈原亡灵,挥毫赋诗,以明心志。这首诗既热烈歌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刚正不阿的品格,又抒发了自己身处逆境而不屈的坦荡胸怀。在这首诗中,叶剑英用“行廉志洁泥无滓”的词句集中刻画屈原的高尚志操。
这句诗源于《史记》中的《屈原贾生列传》,文中写道:“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叶剑英把屈原为人清廉方正、心志高洁、抗拒强暴的光辉一生概括为“行廉志洁泥无滓”七个大字,至为恰切,其实这也是他自己革命志操的真实写照。尽管他自己也许不肯承认这一点。实际上他一生用自己的行动追求和实践着这七个光辉大字,坚持不懈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去做。
作为一个革命者,不但在顺境中能够保持“洁身自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逆境中保持“洁身自爱”。惟其如此,经得起各种不同境遇的考验,方能显露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质。
叶剑英一生十分喜爱屈原的诗,更敬仰其人。“一读骚经一肃然。”每读一次屈原的《离骚》,都要肃然起敬,其仰慕前贤的心情可想而知。
叶剑英学习屈原“行廉志洁泥无滓”的高尚品格,身处逆境,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乐观情绪。他不但读屈原等名家的古典诗词,还坚持读马列、毛泽东著作,自学英语,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心有所感,则吟诗作赋以明志.他以屈原的“行廉志洁”来鞭策自己,默默地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不提任何要求,不给下边添麻烦。
“为伊太息有婵娟”。屈原当年被放逐,受到“婵娟”姑娘和“渔父”等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情和爱戴。叶剑英“下放”湖南期间,也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基层工作人员及群众的关怀和爱廉。周恩来总理曾亲自打电话,了解情况,叮嘱注意健康;下放到江西的王廉将军特地远道赶来,看望老人家;湖南省军区的李振军,安文华等许多同志热情关照,想尽各种办法帮叶老帅渡过难关。叶剑英平等待人,和身边的服务员、管理人员同志相处甚好,经常给大家讲故事,谈天说地,启发他们读书明理,坚持真理,坚持斗争。更难得的是,他用自己学过的中医知识为一位炊事员的妻子看病,开中药方,治愈了她多年的哮喘病。至今,还流传着一些叶老帅乐于助人的故事。
二、家书抵万金
叶剑英是赫赫有名的共和国元帅,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在子女而前,他又是一位好父亲,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位谆谆善诱的恩师。不论在战争年代,戎马倥偬之中,还是在和平时期,公务繁忙之际,只要廉抽出时间,他总要给在外地的子女们写信,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教育他(她)们走正路,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洁身自爱”,无私奉献的革命者。“家书抵万金”。孩子们总是以喜悦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他的手书,从那里感受真挚的父爱,聆听一个伟大的心声。
下面引录的是大女儿叶楚梅珍藏的信。一封写于1946年冬,这是一封以长诗的形式写的信。当时楚梅还在东北,组织上准备送她去苏联学习。叶剑英得知后,非常高兴,挥笔写了一封“诗笺”,作为送行的礼物。
亲爱的梅儿:
——爸爸有你而感觉骄傲。
鼓起你的劲儿,踏上你的长路。这不是日暮途远呀!红日恰在东升。阳光照着艰险的迷程,比起黑夜摸索,要便宜得万万千千。急进吧!追上那先头出发的人们。急进吧!再追上一程,那里有广漠无边的地盘,等待着你们去升垦。那里有大批优良的种子,等待着你们去拿回来撒播,赶上春耕。人民要翻身了,许多人已经翻了身。敌人看慌了,不顾一切地起来作绝望的抗衡。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热闹的场面。急进吧!再追上一程。我们不是速胜论者。欢迎你们能够赶上这一场翻天覆地的斗争。我想你们没有一个是“坐享其成”的人。你们是铁骨铮铮。
爸爸
1946年12月6日 北平
当时的形势是,人民解放军屡挫蒋介石军队的重点进攻,胜利的捷报频传。叶剑英自然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他为女儿生逢盛世而欣慰,同时也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切的期望和嘱托。父辈们历经艰难险阻,才赢得了这样的局面,革命的胜利已不再遥远,年轻的一代再也不必在黑暗中去摸索,摆在他们而前的任务是怎样去建设,怎样去守成,在人类历史这广阔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叶剑英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首先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在前人开辟的木道上迅跑,循着先辈的足迹前进。他为女儿赶上了“人类历史上最热闹的场面”而高兴,但又告诫女儿,既不能做速胜论者,也不能做坐享其成的人。这里浸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一个革命者长期的人生探索。
叶剑英在要求自己的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学点本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人民所需要的人”。在1940年和1950年,叶剑英两次写信给在莫斯科学习的叶楚梅,鼓励女儿努力学习,决不能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多一个少一个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可有可无的人”。
对于这封信,叶楚梅
记忆犹新。她事后回忆说:“爸爸在临去的时刻,没有给我留下特别的遗言,但生前是那样地疼爱我们兄弟姐妹们,他不断地关怀着我们成长和进步,他总是耐心地教育我,引导我,激励着我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他老人家把我引上革命的道路,1946年他送我去部队锻炼,以后,当他知道组织要送我出国学习时,他向我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亲切地写了一首长诗激励我。”
“我从莫斯科学习回国已经30余年了。工作中经历过许多困难,生活中遇到不少艰辛,特别是在十年浩劫中受尽凌辱与折磨。我之所以能够挺过来,在个人利益、工资待遇、职务面前,尚能自觉、知足的话,是靠党的培养,靠毛泽东思想哺育,也是受到了父亲经常的教育的结果。父亲对儿女们的要求是严格的,他经常召集我们一起开家庭会,询问大家在工作单位的表现。如果谁有什么问题,他就要提出严厉批评。在他的晚年,年老多病,许多事情力不从心。他经常问我,弟妹们在单位表现怎么样,关心我们的成长。从父亲对我们的教育中,我得到了无穷的力量,对革命与建设增强了胜利的信心。现在我重读父亲给我的信笺,已是笺在人不在,倍感亲切,也感到十分的不安。因为自己工作做得太少太少了,辜负了老人家对我的期望!古语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虽已步人离休之年,还要决心谨遵教海,决不改于父之道,一辈于以爸爸为榜样,忠诚跟着中国共产党,在四化建设中尽点小螺丝钉的作用。”
叶剑英的家书是教育子女的学校,也是沟通两代人心曲的桥梁。子女们从中得到亲切的爱怜和教海,父亲从中得到莫大的安慰和快乐。正在学校读书的最小女儿叶文珊,在革命前辈的关怀和帮助下,幸免入狱之苦,跑到福建投笔从戎,躲藏起来。
小女儿一走,叶剑英膝下无亲,独身度日,其清苦可想而知,但他仍然洁身自爱,坚持斗争,坚持劳动。聪明懂事,具有父亲般剐毅性格的小女儿,从未屈服于来自各方面压力,她唯一担优的是年迈父亲的生活和安危。她孝敬父亲的唯一能做到的事,就是写信。女儿一想起父亲,就流着热泪,遥望北京城,提起笔来,念念有词,把一颗滚烫的心捧送到千里之外的老父而前。叶剑英每接到信都雀跃不已,像见到小女儿一般,高兴、唱歌,读了又读。读罢之后,夜深人静,而对女儿的照片,亲笔复信,几乎是每信必复。女儿文珊忘记了这一段时间给父亲写了多少封信,但至今她仍然珍藏着父亲的很厚一摞宝贵笺函。
为了了解叶家父女的这一段真情和真情中流露出来的家教家风,让我们还是读一读叶文珊的有关回忆:
——到农场后,我和爸爸还是经常通信,无话不谈。
在3月10日的一封信中写道:“女儿,收到3月6日的信,我想应该立刻回封信给你,因为你现在海角天涯,从事庄严的劳动,”在信中,他告诫我要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世界的意义:“劳动是推动你迈进的动力。”“只要认真去劳动,体验,锻炼,不仅增加生产知识,主要是认识劳动怎样改造了人,认清创造世界是要多少真正能劳动,包括战争的劳动的战士,与自然斗争,与反革命斗争,认清了就会自觉地刻苦地去寻找思想的武器。”爸爸一再嘱咐,“望坚持不懈地完成任务。相信你会坚持下去的。”
“人生是多么短促,宇宙是多么无限,人们以短暂的时光完成悠远的事业,只有代代相承,蝉联不断,愚公式地干下去。这里产生后继需人的大问题。”
“亲爱的珊儿,勇敢地坚毅地准备好接起前一辈人的班来吧!你的聪明、正义,完全可以做到的。”
爸爸的每封信都写得那样亲切,那样深情,那样隽永。我从爸爸的信里吸取了无限的力量!
从上面列举的叶剑英给两位爱女的这些信(绝不限于她们二人,也不止这些信)中可以看出,字里行间渗透着多么深切的期望和嘱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