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化种植土壤是指用于园林植物生长且能满足其基本生长需求的土壤,通常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等几部分组成。
-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部分,由岩石风化而来,包含各种大小不同的颗粒,如砂粒、粉粒和黏粒等,它们决定了土壤的质地,比如砂质土、壤质土、黏质土等不同类型,不同质地的土壤在通气性、保水性等方面有差异。
-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的腐烂分解,它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土壤微生物提供食物来源,促进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对植物生长非常有利。
- 土壤水分:是植物吸收养分的媒介,同时也参与植物的各项生理活动,如光合作用等。合适的土壤含水量对于植物生长至关重要,过干或过湿都可能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为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呼吸提供氧气,同时也影响着土壤中一些养分的存在形态和有效性。
质量要求
- 肥力:应具备一定的养分含量,包括氮、磷、钾等大量元素以及铁、锌、锰等微量元素,以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肥力不足的土壤可能需要添加有机肥或化肥来进行改良。
- 酸碱度(pH 值):不同的植物对土壤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范围。例如,大多数花卉喜欢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 值在6.0-7.0之间),而一些喜酸植物如杜鹃、山茶等则适宜在酸性较强的土壤(pH值在4.5-5.5之间)中生长。所以要根据种植植物的种类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 质地:合适的土壤质地应既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保证根系能呼吸到足够的氧气,又要有一定的保水性,防止水分过快流失。一般来说,壤质土的综合性能较好,兼具了砂质土的通气性和黏质土的保水性。
- 容重:反映了土壤的紧实程度,容重过大说明土壤过于紧实,会限制根系的伸展和生长;容重过小则可能导致土壤过于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差。一般绿化种植土壤容重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同植物对土壤容重的要求也略有不同。
土壤结构对植物影响
- 根系生长方面
- 根系伸展更顺畅:改良后的土壤结构通常具有更适宜的孔隙度,包括较大的通气孔隙和较小的毛管孔隙。这使得植物根系能够更轻松地在土壤中伸展,突破原本可能因紧实土壤而受到的限制,扎根更深更广,从而更好地固定植株,增强植物应对风雨等外力的能力。
- 根系呼吸更顺畅:良好的土壤结构能保证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为根系呼吸提供必要条件。植物根系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改良后的土壤通气性佳,氧气可顺利进入根系,使根系的呼吸作用得以正常进行,避免因土壤通气不良导致根系缺氧,进而影响植物的整体生长和发育。
- 水分吸收方面
- 提高水分渗透和保蓄能力:改良后的土壤结构可以使土壤的透水性增强,水分能够更迅速且均匀地渗透到土壤深层,避免出现地表积水或局部过湿、其他部位干旱的情况。同时,土壤的保水能力也得到提升,比如添加了有机质等改良后的土壤,其毛管孔隙增多,能够更好地吸附和保持水分,为植物持续稳定地提供水分来源,减少因水分供应不足或不稳定而引起的植物生长问题。
- 优化水分与养分的协同吸收:土壤结构改良往往伴随着土壤肥力的提升,在改良土壤结构过程中,如添加有机肥等操作,会使土壤中养分分布更合理。植物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吸收与水分相伴的养分,因为水分在改良后的土壤中移动时,会携带溶解在其中的养分到达根系,促进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实现水分与养分吸收的协同优化。
- 养分吸收方面
- 增加养分有效性:改良土壤结构可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微生物在分解有机质等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养分,如氮、磷、钾等,这些原本可能被固定或难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变得更加有效,可供植物直接吸收利用。此外,改良后的土壤结构使养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更加均匀,避免了局部养分过浓或过稀的情况,有利于植物根系全面均衡地吸收养分。
- 拓展养分吸收范围:随着根系在改良后结构良好的土壤中更深入更广泛地伸展,植物根系能够接触到更多原本无法触及的土壤区域,从而拓展了养分吸收的范围,能够获取到更丰富多样的养分来源,满足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对不同养分的需求。
常见问题改良措施
- 土壤板结:
- 问题表现:土壤颗粒间孔隙变小,通气性、透水性变差,根系生长受阻。
- 原因:长期不合理的灌溉(如大水漫灌)、过度使用化肥、缺乏有机肥以及不合理的耕作等都可能导致土壤板结。
- 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通过有机肥中的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结构;采用合理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减少因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压实;适当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的孔隙度。
- 土壤贫瘠:
- 问题表现:土壤中养分含量低,植物生长缓慢、瘦弱,叶片发黄等。
- 原因:土壤本身肥力基础差,或者长期种植植物不断消耗养分而未及时补充等。
- 改良措施:根据土壤养分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补充化肥或有机肥;实行轮作制度,通过不同植物对养分需求的差异,来调节土壤养分状况;种植一些绿肥植物,如苜蓿、苕子等,待其生长到一定阶段后翻耕入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
- 酸碱度失衡:
- 问题表现:植物生长不良,出现叶片焦枯、发黄、生长停滞等现象,具体表现因植物种类而异。
- 原因:土壤母质本身的酸碱度特性以及长期施肥、灌溉等因素可能导致土壤酸碱度发生变化。
- 改良措施:对于酸性过强的土壤,可以添加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来提高pH值;对于碱性过强的土壤,可以添加硫磺粉、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来降低pH值。在调节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土壤酸碱度检测结果,逐步、适量地进行调节,避免矫枉过正。
土壤改良措施
1.增施有机肥
- 原理:有机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如动植物残体、粪便等经过腐熟后形成的物质。这些有机质在土壤中会被微生物分解,分解过程中会产生腐殖质,腐殖质可以将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团聚体结构,从而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和保肥能力。
- 有机肥施用方法:
- 腐熟农家肥:如猪粪、牛粪、羊粪等,一般需要经过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以免在土壤中发酵产生高温烧伤植物根系。可将其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通过翻耕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施用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种植植物的需求而定,通常每亩可施用1000-3000千克。
- 堆肥: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如树叶、树枝、草屑、厨余垃圾等堆积发酵而成。施用方式与腐熟农家肥类似,也是先撒施后翻耕混合,堆肥可以改良土壤结构,同时还能为土壤补充一定的养分。
2.合理灌溉
- 避免大水漫灌:大水漫灌会使土壤颗粒在水流的冲击下变得更加紧实,导致土壤孔隙度减小,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应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这些灌溉方式能够缓慢而均匀地将水分输送到土壤中,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
- 控制灌溉频率和水量:根据不同植物的需水特性以及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确定灌溉频率和每次的灌溉水量。过度灌溉会使土壤长期处于过湿状态,容易引起土壤板结;而灌溉不足则会导致土壤干旱,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进而影响土壤结构的改善。
3.适当深耕
- 作用: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犁底层通常是由于长期浅耕或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形成的较为紧实的土层,它会限制根系的下扎和土壤水分、空气的上下流通。通过深耕,能够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使土壤上下层的通气性、透水性更加均匀,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在更深层次的活动,从而改善土壤的整体结构。
- 深度和频率:深耕的深度一般根据土壤状况和种植植物的种类而定,通常在20-50厘米左右。但深耕不宜过于频繁,一般每隔1-2年进行一次即可,过于频繁的深耕可能会破坏土壤中已经形成的良好结构。
4.添加土壤改良剂
- 作用及种类:土壤改良剂是专门用于改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物质。例如,一些微生物菌剂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这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活动能分解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还有一些如蛭石、珍珠岩等矿物质改良剂,它们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
- 施用方法:微生物菌剂一般按照产品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稀释后,通过灌溉系统或直接喷洒在土壤表面,然后通过翻耕使其均匀分布在土壤中。矿物质改良剂通常也是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混合,施用量根据土壤状况和改良需求而定。
5.种植绿肥植物
- 原理:绿肥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同时其根系会在土壤中穿插,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当绿肥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将其翻耕入土壤,绿肥植物的残体在土壤中分解,又能为土壤补充大量的有机质,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
- 绿肥植物种植方法:
- 苜蓿:是一种常见的绿肥植物,适应性强,能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生长。一般在春季或秋季播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的方式,播种量每亩约1-2千克。苜蓿生长迅速,在生长期间要注意适当浇水和除草,待其长到开花期左右时,就可以进行翻耕入土壤。
- 苕子:也是常用的绿肥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播种方式与苜蓿类似,播种量每亩约2-3千克。苕子在生长过程中同样能起到疏松土壤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待其生长成熟后翻耕入土壤,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