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李行亮和麦琳,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共生绞杀”的关系,彼此离不开,关系又血肉模糊,看得人又揪心又压抑。

麦琳就如同典型的付出牺牲式妈妈,用道德绑架对方,一直传达的都是“我为了你...”“我本该可以...”,通过挑剔对方,指责对方不关心自己、不满足自己、别人有的她都没有,她就是故意不让李行亮得满分,让李行亮感觉不懂自己,让李行亮对自己心怀愧疚,这样才能一直控制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说,看一集我都不想看下去,真不知道李行亮为什么能忍那么多年。这就是幸知接下去要说的“共生绞杀”关系。

幸知在咨询中,经常会看到一些夫妻,其中一方在普通人看来“不可理喻”,觉得生活起来会非常窒息,比如长期家暴,PUA等,但是另一方往往一边控诉一边忍受。
共生绞杀:一些夫妻,其中一方在普通人看来“不可理喻”,觉得生活起来会非常窒息,比如长期家暴,PUA等,但是另一方往往一边控诉一边忍受。

一、共生绞杀,畸形的婚姻关系

“共生”,是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提出来的,最早源于生物学概念,指的是两种生物之间相互依赖又抑制的关系。

在她的“分离-个体化理论”中,把生命的成长看成一个和父母从融合到分离的过程。

六个月前的婴儿,仍处在跟母亲是一体的想象状态里,母亲是自己身体的延伸,六个月后,婴儿随着发展和现实的发生,逐渐意识到母亲跟自己不是一个人,界限意识形成。

但是,如果孩子超过六个月,甚至到了二、三十岁,依然和父母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那就是病态的,这样的共生即,我不能独活、我必须和你在一起。

平等关系一旦失衡,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会被剁掉向外延伸的手脚,最终自我被支配方“绞杀”。

台湾女星狄莺,她和儿子的关系就存在着共生绞杀,儿子12岁才断奶,15岁之前都要一直摸着她胸部入睡,一同参加过情侣接吻大赛。

这位母亲对儿子爱得“难舍难分”,戒断社交,没有个人乐趣,完全投入教养(控制)儿子这件事上。

儿子才刚满1岁,她就对儿子开启控诉模式:“你看,我本可以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为了你,我没有打扮,没有朋友,每天都盯着你,一切都为了你啊。”

可这样的“爱”,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儿子孙安佐因涉嫌恐怖袭击、非法持枪被逮捕,疑似吸毒被调查...

没有边界、病态的母爱,给孩子的人生带来的是天崩开局。

那么,再谈回李行亮,他这么惨,为什么不离开?

李行亮是惨,是可怜,是被压迫的一方,但一段关系能成,一定是双方共谋的结果,他在这段关系里肯定在某方面是满足着他的底层需求,甚至他说过:“麦琳是全世界对我最好的人,甚至比我妈对我还要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生带着退行,看回李行亮的过去。

出生工人家庭,第一次高考失利,复读本身就会给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复读期间,他妈妈得了很严重的病,但他妈妈为了让孩子专心备考,她隐瞒了下来,并且拒绝了治疗,就只是在家吃药,硬撑了一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行亮终于考上了华中科大,可他母亲也因没及时治病而去世,之后父亲去世,家中,只剩下他和两张父母的遗像。

天知道,这对于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孩来说会有多大的影响啊。

青春期,本就是对两性关系最为敏感的阶段,母亲用献祭来成全自己的梦想,这无疑就是双重叠加的buff,这让他对母亲会有极大的内疚,但这种内疚又无法偿还,于是,他找了第二个妈,那就是麦琳。

麦琳确实会照顾人,这毋庸置疑的,而且麦琳身上确实有着很强的付出型人格特征,她拿着李行亮10块钱去买自己的洗面奶,结果她到了超市,还是没舍得买,最终用10块给李行亮买了件短袖。

这像极了李行亮逝去的母亲。

所以,他把对于母亲的亏欠,全部投射在了麦琳身上,一个人只有先成了愧疚者,他才会爱上一个让他愧疚的人,所有的婚恋关系,都是有了角色的代入,有核心感受,才会有吸引,才会有关系里的现实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上叫做客体关系的匹配,然后完成早年关系的无限重复。

作为愧疚者的李行亮,他是心甘情愿被剥削,被压抑的,因为只有当他觉得自己一直在付出,他的内心愧疚才会少一些,所以,他是没办法离开这段关系的,因为他注定就要被一个债权人牵着走,同时,他又享受于麦琳对他日常生活的照顾,毕竟,这让他找到了当年被母亲照顾的感觉。

说到麦麦,麦麦的原生家庭情况,从节目中了解到她来自贵州,贵州应该也算一个重男轻女比较重的区域,或许她还被要求照顾好家中的弟弟妹妹,因为她对爱自己、自己要什么样的人生,没有清晰的概念,也有可能,她有一位压抑自我的传统中国式母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她在这段婚姻里,继续去创造一段共生关系,复制母亲的生活,把奉献作为人生的全部。

这样的她,对我自我认同感极低,她渴望物质来满足欲望,可是自己早已把自己一步步架在了道德高地,她没办法直面欲望,她一边想索取,一边又觉得自己不配索取。

同时,她没办法好好爱自己,对自我价值丧失的委屈、否定和忽视会慢慢累积,她拼命通过牺牲和付出来让李行亮爱自己,来缓解自己无意识的不安全感,但她的索爱方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牺牲式的爱就等同于控制,是一味的否定和指责,是毫无边界可言的。

即便李行亮承受着巨大的情感依附压力,在情绪劳动的部分依旧给予她超出常人的价值,但她仍感不幸福,这就是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受害者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俩看似相爱,实则链接是断裂的,李行亮拼了命地讨好、示弱,只为缓解深层对母亲的愧疚感,麦麦疯狂地付出,只为让自己更好沉浸在所谓“贤妻良母”的角色中,来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边付出边压抑。

这种共生是绞杀,就是鬼打墙,两人都在围着自己的墙体兜圈圈,根本没走出来,一直都在消耗,维持着这外人看起来的“恩爱”。

二、共生绞杀常见的特征

共生绞杀的关系有什么明显的特征?控制一方有什么常见的表现?

(1)没有边界感。过度干涉对方,忽视对方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强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规则去生活,在重大抉择上,必须听ta的。

(2)缺乏安全感。不敢直视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生活,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爱人要不断爱ta、认可ta、给予ta棒棒糖,ta内心存在无限的黑洞,需要从身边人源源不断获取能量。

(3)“坏客体”的投射。很容意把自己人格中无法接受或者压抑的阴影,投射到爱人身上, 结果就是常在对方身上看到自己的无法忍受的缺点。

(4)受害者心态。认为自己一切的不开心和不幸福,都是爱人造成的,所以总在批判、指责和抱怨。

(5)要求对方尽可能和自己“完全一样”。想尽办法要让爱人按照自己设置的轨道去生活,甚至有极端者还会以死相逼,这就是ta们的“自我感”和“共生感”受到了威胁。

这种病态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控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边界的模糊不清,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深层的心理入侵,而这样的关系模式特别容易被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绞杀着孩子的独立人格,渐渐地,孩子就会把母亲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对方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我有一个来访者A男,是从小被母亲绞杀长大的儿子,娶了老婆,但因为母亲的入侵,他会担心母亲因为自己娶了老婆不开心,于是,如果与母亲在一个家里住,他不敢与老婆发生关系,因为与妻子过分亲近就是对母亲的背叛,会进入精神阳痿状态,才能达成与母亲的共生。

我有一个来访者B女,38岁的儿子从未走出家门,更别提工作。她学遍心理学,想找到让儿子走出家门的方法。在咨询过程中我发现,老妈太优秀,却又太控制,儿子唯一的抗衡方法就是,我让你一生有个在众人面前极其失败的儿子。他通过葬送自己,来反抗绞杀。而他对母亲的依赖就是,依赖她的金钱,依赖她叮嘱他吃药。我跟B女说,当你放掉让儿子走出家门、娶妻生子的想法,才是你儿子真正新生的开始。你去游览大好河山,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B女说,是的,我不管我儿子。接着她说:“我怎么能不管我儿子呢?我不管他,他就不吃药,不吃药就生病。我想用有限的几年,多陪陪我儿子,用心理学帮助我儿子走出家门。要不然我走了,他怎么办?他该怎么生活?”

其实心理学真正要帮助的,是母亲放下共生绞杀的执念,放儿子一条生路。

三、好的家庭关系,需要爱的序位

“爱的序位”由德国心理治疗大师海灵格提出。他认为,人类的家族就如同天上的星系,有运作的规则与次序。当家族每一份子都遵循这些法则,家庭成员就能够和谐相处。当家族有人违反法则,家族就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处在幼苗期的树,会集中成长。

但两棵成年的树过于靠近,它们的根就会相互纠缠,互相阻碍对方的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人站在一起时,最好的姿态不是互相依赖,也不是互相束缚,而是各自成树,各自独立。

当我们从远处眺望森林时,会觉得树木是密密麻麻地生长在一起的。然而,走近一看,会发现树木与树木之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保持距离,每个树木都能得到阳光,也才有空间向旁边伸展,这样才能长出更多的树枝和树叶,变得更加强壮。

正如舒婷的《致橡树》所说:“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处在共生绞杀的关系中,要想脱困,要学会正确找到自己的诉求,并进行合理的表述。其次,不强求别人与自己诉求一致,放下改造他人的执念。再次,学会自己满足自己的方法论。

让妈妈成为妈妈,让孩子成为孩子。让成年后的孩子承担他自己照顾自己的责任。丈夫承担丈夫的责任。妻子承担妻子的责任。家庭的序位正确,爱才可以正向流动。

当然,共生绞杀是一种十分难解的关系模式,要想修复这类的婚姻,除了在于我们自身能具备一定程度情感自足的能力,对伴侣的情感从“功能性的需要”升级成“相互提供情感支持”,也需要我们补足内在的匮乏感,扭正自己对感情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