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小宇宙,叫“弱德之美”
文/树上的女爵
编者按:据南开大学24日晚间发布的讣告,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生于1924年,北京人。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1954年任教台湾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聘为客座教授。1979年始,叶嘉莹每年回中国大陆讲学。1993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国文学比较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并任所长。2007年定居南开大学。她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家方方在她的朋友圈说:
“以此生,许诗词”。这句话很精辟地概括了叶先生的一生。一个人一辈子执着地做一件事,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记得很多年前,跟同学Q一起去温哥华叶嘉莹的家里。同去的还有其他诸位女作家。叶先生很随意地跟大家聊天。亲切随和中又带着淡然及疏离。是我心目中很熟悉的知识分子味道。我自小接触过的知识分子大多如此。一看就不是那种风头很健的人物。我同叶先生倒没讲几句话,都是在听别人在说。这一晃就过去了数年。
一个人活到一百岁,真是福气。在别人早已养老的年龄,早已身心衰败的时日,她却依然能在南开讲述诗词,几乎工作到生命终止,这更是一种超大的福气。
叶先生千古。
记忆中,第一次读叶嘉莹的文章是在大学时,在图书馆里碰巧翻到一本《迦陵论词丛稿》,从此记住了“迦陵”这个名字。迦陵是叶嘉莹的号,取自《楞严经》,佛经中说有鸟名迦陵,其仙音可通十方界,而“迦陵”与“嘉莹”之音颇为相近,叶嘉莹遂取为笔名。
叶嘉莹后来的人生,的确就如一只仙鸟般,超越苦厄俗常,努力传递中国诗词文化的佳音,一生与诗词“谈恋爱”。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组委会给予她的颁奖词是:“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
在词论中,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德之美”的主张,这是她在研究朱彝尊的词时,因为无法用王国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来一以概之,进而提出的新观点:“德有很多种,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这是我假想的一个名词。它有一种操守,有一种道德,而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不能够表达出来的,所以我说这种美是一种‘弱德之美’。”
去年十月份,陈传兴拍摄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上映,叶嘉莹先生在影片中重申了“弱德之美”:“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弱德之美”的明确定义是什么?它是用来形容词作,还是也可以形容人的一种风骨;它只适用于意淫文学,抑或在寻常人落地的生活中也能寻觅到什么帆影萍踪?值得来好好解读一下!
“弱德之美”的缘起
无论你跟朱彝尊熟不熟,不妨先来读他的一首词《桂殿秋·思往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词很短,单纯读它,只觉缠绵悱恻,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这不是普通诗人写给普通恋人的词,而是清代大词人、大学者朱彝尊写给妻妹冯寿常的怀旧之作。战乱年代,朱彝尊因家道中落入赘冯家,这冯家有四个女儿,他娶的是老大。那时妻妹冯寿常只有10岁,他亲自教她读书习文,眼看着她一天天长大,不由爱上了这个姿容卓绝、聪慧活泼的女孩。俩人本以为能效仿娥皇女英成就一段美好姻缘,怎奈天意弄人。冯十九岁别嫁,婚后生活很不幸,二十四岁重回娘家居住,三十三岁那年就生病去世了。
心上人去世后,朱彝尊将历年创作的83首爱情词整理出来,形成一卷《静志居琴趣》,记录了两个人完整的恋爱历程。这些词作被陈廷焯称为“生香真色,得未曾有”。叶嘉莹也认为,《静志居琴趣》“尽扫陈言,独出机杼”。
《静志居琴趣》集里的第一阕叫《清平乐》: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栏。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整个集子记录的都是这样的真人,真事,真意盎然的日常,儿女情长跃然纸上。
从晚唐、五代的花间词到宋词再到明清词,男性文人写女性,以纵酒狎妓暴露花间趣味的居多,像《静志居琴趣》这种写真情真爱的甚少。整个集子只为一个良家女子所作,有情无艳,有始有终,更是前所未有,闻所未闻。
清空真醇的风格,叛逆恋情的隐痛,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悲剧结局,都是全新的意境,无法用王国维以前的三层意境说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观点来一以概之,于是叶嘉莹就新创了一个词“弱德之美”。“这种美感具含的乃是在强大之外势压力下,所表现的不得不采取约束和收敛的、属于隐曲之姿态的一种美。”
到此,你对“弱德之美”大概已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它的代言人叫朱彝尊——一个处于明清更迭之际,国事、家事、情事都很不称意的男人,通过写词表达弱弱的反叛和羁恋。
又弱又真的诗人们
后来,叶嘉莹将“弱德之美”的概念继续引申,逐渐成为她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观点。
在她看来,那些《花间集》中男作者托名女性表现出来的“双性心态”,宋词中“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等婉约之作,甚至苏东坡、辛稼轩等豪放派词人写的“幽咽怨断之音”和“沉郁悲凉之慨”的作品,乃至写《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其实都有弱德之美——在外界环境的强势压力下,不得不约束和收敛自己,将其“难言之处”变化出来,成为一种“曲线救国”式的表达。
继续引申,从词到诗,叶嘉莹甚至认为,在古典诗歌浩浩荡荡的大队伍中,陶渊明和李商隐两位也含有“难言之处”,擅用曲笔,委婉道出,同属“弱德之美”。
陶渊明不是天生就爱吆喝“不为五斗米折腰”,他在描写少年心志时也曾写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读山海经》组诗里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在《咏荆轲》里也写“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追求济世之志在东晋的黑暗混乱政治时局里行不通,他才不得不转向追求自我实现。他是把什么都见过了,都想过了,也是经历了很多的矛盾、痛苦和修炼,才甘愿隐居田园,写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纯然自在的句子。
再说说唐朝的文学青年李商隐。他的才华足以和大李杜比肩,但他没有开宗立派把自己突出出来。他的悲催一生经历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六个皇帝,在政权日趋动荡、党争越发白热化之际,陷入牛李党争的旋涡,一再被人误解,导致怎么站队都是错。他也想济世报国,只可惜家寒人贫,没有家室和社会关系的依傍,没有机会作出自己的选择,治国平天下更是枉谈,于是落得个“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的结局!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了解了这样的生平背景,就不会将小李的诗句只停留在男女之情的猜谜把玩上,一定是有别样意旨不吐不快的,只是不能直白地说出来,因此才会写得凄丽圆融、隐晦曲折、典故连篇——这就是叶嘉莹所谓的“弱德之美”。
除了陶渊明、李义山,阮步兵写八十二首《咏怀诗》,表达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自然也是弱德之美;杜甫写《秋兴八首》,借深秋惨淡风景写身世之悲切、人生之零落、时代之离乱,是弱德之美;千古词帝李煜写国破家亡之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然也算得上是弱德之美;唐伯虎浪荡市井间,写《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贱缘”,难道不是弱德之美吗……
归根结底,叶嘉莹不仅用弱德之美来论词体美学,还用它来比喻一种人格风骨,表达传统知识分子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外圆内方、曲中有直的品质。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书生又都不容易低头。无论是面对政治风云,还面对伦理秩序,还是面对弱弱的庸常人生,无可奈何然而又都不愿妥协,无非各自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之道。这样淬炼之后喷薄而出的诗词作品,有真挚的感染力,也有儒释道浑而融之的一种大气之美。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种“弱德之美”
在你的一生中,你可能很少会遇到叶嘉莹这样的人,她遭逢乱世,婚姻不幸,失去爱女,辗转漂泊,投身诗词,“虽九死其犹未悔”!近百年的历史烟云中,无论经历多少至暗时刻,她都用同一份平常心消解生命中的所有创伤,并努力有所坚守和建树。她不是随随便便提出一个观点,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这个文学主张——“弱德之美”。
这是最打动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渗透进她的作品和讲座里,格外感发人心。
这里还想特别提一点,叶嘉莹先生非常喜欢荷花,常以莲和荷自喻。她的农历生日是六月初一,家人说,六月是荷月,所以为她取的乳名是小荷。十六岁时,她初学作诗,写了一首《咏莲》:
“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
她在南开创作的《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也是非常有名的一首: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这一生,命运把她流放到哪里,她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开花,而且开的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与荷。其实,理解叶嘉莹的“弱德之美”一点都不难,理解她辗转飘零的悲痛与对诗词文化的寄爱也不难,就浓缩在她莲与荷的自喻里。古人讲诗爱用“赋比兴”手法来分析,兴就是意象的生发,先用这个意象来铺垫一下,然后再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莲与荷就是叶嘉莹的兴之所至。等到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可我要把莲子留下来”时,她的人生已超越俗常,获得文化符号意义般的升华。那时她真正成了一位诗词的女儿,有限的生命与千载鲜活的诗词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文化的遗美,一种情志的摇荡,一种生生不息弱而有德的精神。
看叶嘉莹的纪录片,读她的文章,又或者看她的讲课视频,总有一种感觉,她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学者,她也并非生来抱有鸿鹄之志,一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大人物。功名利禄、得失成败于她全无计较,她就是赤子般地做着一件喜欢做的事儿,顺其自然地走到了今天这一步。所以听她的讲解完全没有距离感,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者跟你聊天,讲的内容很容易明白,也很容易感染人。
这是一种特别了不起、润物细无声的女性叙述力量。
但是,她也有一些我不能苟同和理解的观点,比如,为什么要对一个没有感觉的追求者讲义气,为什么要对一份名存实亡的婚姻有始有终,为什么该抗争的部分不抗争?她称自己“是有些傻的”,人生如果重来一次,绝对不会这么选择一个人。但是,我们没有资格指摘,人与人的际遇千差万别,可以不理解,但总要试着去理解。而且对她没有办法不尊敬,近百岁的她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朴素生活,曾捐出3568万元致力于古典文化研究,无论什么时候讲课,一定要站着讲。你看她“独立小桥风满袖”地站在那里读诗、讲诗,不就是对人生境界与“弱德之美”的最好注解吗?
一袭长衫,风起莲动。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看着她,就像看着一条诗词美学的长河一直流啊流,流不尽。
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被“弱德之美”的内涵所抱慰,所鼓舞,在连接史古、感发当下的瞬间,让一种观点激荡一种人生,形成绵绵不绝的唱和之音,不也是一种淋漓快意吗?不就是“弱德之美”的生命力所在吗?
走过尘嚣地,坐拥水云天。在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秩序里去过一种更有质地的人生,以悲观之觉悟,过乐观之人生——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弱德之美”。
所以我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弱德之美”的答案。它不是一个空洞的理论,而是可以连接到每个人,形成自己做人做事做文的准则。哪怕人生路途多坎坷,哪怕外部环境不友好,哪怕是非言论如冷箭,用自己的方式敬畏、隐忍和坚守,谁说不是一种智慧的迂回呢?
作者简介
树上的女爵,大大才女,小小编辑,以写作为另一种平行宇宙。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the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