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彼时的中国称得上是四面楚歌。苏联内部斗争不断,一向与其交好的中国不免受到牵连,再加上连年自然灾害的侵袭,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正伺机而动。在这样生死存亡的关头,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因为常年操劳和四处奔波身体每况愈下,然而为了让后辈们有干劲,说出来的话却总是轻松而又充满希望的,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此时迫切需要找出一位能够担当重任的人选。
经过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慎重考量,邓小平成为了他们心目当中最有可能的人选。为了确保这一决定的正确性,毛主席向邓小平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正是因为对这一问题的精准回答,邓小平再次受到中央重用。能够仅凭一句话就让主席完全打消顾虑,邓小平究竟是怎么做到的?他又为什么会被毛主席格外看重?
邓小平是如何回答的?
因为长期奋斗在一线工作,周恩来总理的生活状态完全可以用“废寝忘食”来形容,再加上已经年过古稀,这个年纪的寻常人多半退休在家享受生活,他却仍放心不下祖国和人民坚持工作,身体状况也随之越来越糟,最终竟发展成了膀胱癌。
得知此事后,毛主席时时担心,为了督促周总理按时吃饭休息,他更是一有空就跑去劝说他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虽然总理表面上像是听进去了,然而他的倔性子主席也是知道的,之所以仍在岗位上死守,就是因为放不下手头上繁重的工作,只有顺利找到一个能够接替他工作的人,或许才能能让他安心照护自己的身体。
就在这个时候,周总理推出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他就是曾经在国务院有过任职的邓小平,此人军事、决策能力都是顶尖水平,一听说是他,毛主席也是大为赞赏,不久后便一封书信将邓小平调回了中央工作。
一开始,因为担心邓小平还不熟悉北京的各项工作事宜,每次身体情况一有好转,周总理便执意回到工作台上看一看有没有什么纰漏,可随着次数越来越多,他发现邓小平的工作能力完全比预期的还要高。哪怕阔别国务院副总理的位置已经三年之久,政治局势实时变化,处理起工作事宜来,邓小平没有出现过丝毫纰漏,这一点就连毛主席听后都感到十分诧异,与此同时,他也在内心再次感慨看来将邓小平调回中央这一步棋还是走对了,如今的遗憾只是没有能够早日发掘这块金子。
亲眼见证了邓小平的出色工作能力后,毛主席在心中有了自己的打算,他将邓小平和王洪文一齐叫到了办公室喝茶叙旧,一个是刚被调回中央的国务院副总理,一个是才学品性过人的中央副主席,两人都是毛主席十分看好并信任的,借着这次闲聊的机会,主席有意试探二人对新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看法。
“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冷不丁的,毛主席突然向二人发问道。或许是还没来得及思考,王洪文下意识回答:“必定会延续主席的革命路线,贯彻毛泽东思想的政治方针。”听到这一奉承、肯定自己的话语,毛主席的眼中是一闪而过的失望,他随即将目光放在了一旁的邓小平身上。
即便在场的两人都等待自己作答,但邓小平却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思索片刻后缓缓说出:“天下大乱,军阀混战。”话音未落,毛主席的眼中满是赞赏,实际上,这个闲聊之余的问题确实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他不过是想看一看二人对待如今国情的分析罢了,王洪文的答案放在寻常考卷上是最稳妥的,但主席知道这明显一句空话,不会出错,却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反观邓小平,此话一出不知要得罪多少高级军官,但确是实实在在的结合实际国情的思考,两相对比之下,这场特殊形式的“政论”已经有了结果。
说出这样一番话是需要勇气的,毕竟各大军区的高级军官都是与毛主席一起并肩作战过的战友,可以称得上是主席的左膀右臂,但这也恰好说明邓小平是一个有胆识有魄力的人。短时间的惊讶过后,毛主席很快恢复平静,他接着追问邓小平心中是否有相应的解决对策,这次邓小平没有再说话,只是轻轻地将自己与主席面前的茶杯换了个位置,仅仅一个动作,主席已经完全明白其中的意味,只有一旁的王洪文一头雾水地看着二人打哑谜。
毛主席多次对邓小平同志予以重用
早在毛主席还未担任重职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就对他的思想和工作能力表示了高度认同,两人之间的情谊并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而是在无数个炮火连天、困苦不堪的日夜中打磨出来的。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以失败告终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将枪口对准了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许许多多为保卫家国而战的共产党员惨遭同胞杀害,组织一度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就在这样动荡困苦的日子里,不少党员心中的火焰逐被现实浇灭,未来还值不值得他们为之拼死奋战,这是一个难以作答的问题。这时,毛泽东为首的部分党员提出武装反抗的想法,然而彼时的他年纪尚轻不足以服众,邓小平却坚定地站出来表示支持,他认为就如今的党内局势来看,只有坚持毛泽东的思想才能给萎靡不振的党组织带来一线生机。正是这一次武装反抗斗争的胜利,毛主席的军事政治才能得以被组织看到。
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毛主席与邓小平同志惺惺相惜,两人都佩服并且认可对方的政治理念和理事才干,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解放战争打响的时候,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毛主席认为邓小平的军事才能不应该被埋没,力排众议坚持让他参与军事指挥工作,如今回看主席的这次在当时并不被人理解的决定,才发现他的看人眼光是真的得天独厚,邓小平凭借在淮海战役中的出色指挥证明了自己,毛主席对此也倍感欣慰,这一天早就应该到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不仅多次对邓小平同志予以重任,就连与其他国家首脑会面,也时常将这个精明干练的人才挂在嘴边。当初考量第八届中央领导机构名单的时候,毛主席第一时间决定由邓小平担任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即便对方一再推脱并表示自己前面还有能人,主席依旧表示力挺和支持,还打趣称总书记和秘书长本质上都是助理的席位,日常处理的事务大差不差,最终在主席和其他几位中央领导的劝说下,邓小平才最终揽下了这一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在毛主席的不断“安利”下,邓小平同志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
邓小平交换茶杯的动作是什么意思?他究竟是怎样做的?
新中国成立后,原先的解放军区都开始逐步发展起来,日子一长,各军区高级军官们的生活简直可以用“安逸”一词来形容,为了维持富足的生活和安稳的现状,军区司令们渐渐开始为自己及后辈的未来作打算,在部队培养亲信便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面对中央下达的指令和任务,这些人或是视而不见或是敷衍了事,丝毫没有了当初革命的干劲。实际上,这样的情况毛主席是一直都看在眼里的,只是如今的他年事已高,要从根部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须得费一番大力气,思考再三他便将希望寄托在了邓小平王洪文二人身上,经过一番看似无意的问答,最终将目标人选锁定在了邓小平身上。
为了减轻邓小平最终进行这项工作的巨大阻力,毛主席率先打了一个人情牌,他先是将邓小平提拔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随后便将各大军区司令全部召集起来,昔日战友重逢的喜悦布满了整间屋子,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毛主席突然将话锋转到了军区军队建设上,他表示军区调动或许不失为一个创新发展的途径,话说到这里,司令员们才知道原来这才是这次会议的最大目标。不一会儿,主席便将邓小平同志介绍给了众人认识,接下来就是直接公布军区调动的重大决策。在看到负责人是邓小平时,司令员们心中都松了一口气,至少由这样一个秉持公正的人主持,自己是决计不会吃亏的。
军区调动一事听起来简单,真正开展工作的时候却是困难重重,要知道如今的部署已经维持了十几年不曾变动,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军事规划司令员们都再熟悉不过,如今猛然间提出要进行变动,那就必然会面临新官上任并不适应的情况。好在邓小平对此已经有了对策,他第一时间搜集了各司令员们的生平事迹及处事风格,再将各大军区的实际情况做一一比对,最终成功在宣布军区调动方案的会议上获得了所有人的一致认同。
经过与毛主席、周总理进行商议,邓小平将军区调动的范围从11个缩减成为4个,在反动势力较强的3个地方不做变动,其他8个军区则按照提前规划好的两两对调,分组的依据主要是从司令员们的管理风格及私下交情、各地的风土人情及战略部署等方面考量。就这样,原本十分棘手的问题在邓小平的努力下获得了一个人人满意的结果,此举为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