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建国前夕,毛主席正在北京着手准备建国工作。长年的战乱让中华大地千疮百孔,国家重建的工作,急需大量有能力有红色信仰的人才。
这期间,得知毛主席已同其他我党人士“进京赶考”,毛主席曾经的故交、亲友们纷纷致电祝贺,在浩如烟海的国家工作中,收到亲友来信的毛主席,可谓是十分欣喜。
正所谓“枪炮无情人有情”,看到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历经战争,还能如此热情,毛主席内心也很感动,在工作之余,毛主席腾出很多时间专门一一回复这些信件。
图|毛主席在天安门上
在这些书信之中,不乏毛主席曾经的乡亲、同学、战友,甚至连他的大舅哥,即亡妻杨开慧的兄长杨开智同志也写信来贺,信封上熟悉的字迹令毛主席心中温暖许多,甚至回想起年轻时的革命岁月。
然而拆开杨开智同志“人情”的信封后,毛主席却变得“无情”起来,甚至用“不许来北京”等话,故意“打消”来信的热情。这是什么原因,这封信中又写了什么?
1914年的湖南长沙,当时还是第一师范学院学生的毛主席,正联合同学发起驱逐校长张干的运动,张干要开除这些“造反学生”的学籍。
图|青年时期的杨开慧
正当事情剑拔弩张的时候,海归任教的杨昌济教员出面,要求张干收回成命,保住了青年毛主席的学籍。眼前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令杨昌济欣赏不已。
他认为,面前这个年轻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于是对他特别关照,甚至邀请来杨家学习。
年轻的毛主席,也就是这样,踏入了这间匾题为“板仓杨”的老宅。
立志拯救天下苍生的毛主席,经常与同学蔡和森等人出入杨家,对这位学识渊博、眼界开阔的老教员敬佩不已,在杨家的书房里,经常充盈着学生们谈论天下兴亡的澎湃声音。
图|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也是如此,青年时代的毛主席成为了杨家的常客,因志趣相投,毛主席也与杨家兄妹结下友谊。在风云动荡的二十世纪初,杨家书房里,有革命的热血,有家人的温情。
在这里,毛主席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坚定了选择的道路。
在杨家,时常能够看到一群正当风华的青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家中好不热闹。从小,杨家就充满了浓厚的书香气息。
在这种氛围的烘焙下,杨开智和妹妹杨开慧深受学问的影响,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温文儒雅的书卷气,有着先进的思想品位和意识。
年少的杨开慧,常听家长称赞润之(毛主席的字),心中也对这位胸怀天下的大志青年神往许久。
图|杨开慧故居
1918年夏,杨昌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举家北迁,青年的毛主席也随后来到北京。经过恩师杨昌济的介绍,青年的毛主席来京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职工作。
后来根据毛主席在陕北对斯诺所述,也是在这个时期,毛主席和杨开慧坠入爱河。
然而全家人迁往北京后不久,噩耗便降临到这个家中,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身体突发状况,医治无效,溘然长逝。
杨开智杨开慧两兄妹在极力克制悲痛之时,联名在北京《晨报》上发表讣告。
毛主席得知后,决定陪同杨开智护送杨老灵柩返回湖南老家,一同处理杨老后事。
图|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油画)
也是在这期间,22岁的杨开智,在与毛主席日夜相处的日子里,感受到了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感受到了责任和使命的召唤。
在处理完杨老后事、一同经历勤工俭学运动后,杨开智决定离开家乡,刻苦学习,投身革命。
1920年年末,毛主席与杨开慧结成连理,为了表示与旧社会的封建习俗一刀两断,二人取消了坐轿和婚礼,在短暂的甜蜜后,便迅速返回革命事业中。
随后,杨开智考入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并在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小组,宣传马克思主义,杨开慧也在1921年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图|毛主席与女儿李讷在延安机场
杨家兄妹可谓是青年毛主席革命事业上较早遇见的革命同志,毛主席与二人更是分外亲密,杨氏一家融合着亲情、友情、爱情的关系,给予了毛主席很多向上的力量。
然而就是杨开智这位既是故交旧友又有裙带关系的同志,一封来信却令毛主席内心沉重许多。抛却来信开头些许寒暄祝贺和话语后,剩下的文字,着实令毛主席一时间不知如何回复。
细细看去杨开智的来信,无非是一封平常人家的家书往来,询问的也不过是家里老人是否健在、兄弟亲友是否安好一类的话,然而信中一句询问女儿杨展下落的话语,却让毛主席久久不能平息。
图|毛主席在某次会议上法表讲话
杨展又是何人,为什么她的下落令杨开智担心,也令毛主席语塞?
1921年到1927年之间,毛主席四次回到板仓,在杨开智及其家人的积极掩护帮助下,才得以顺利进行社会调查,建立地下组织,考察农民运动。
同时是在进行秋收起义之时,杨开智也是大力支持,出钱出力,全力配合革命斗争。
杨开慧同志牺牲后,国民党一直关押着毛主席的三个孩子,为了保护孩子们不被特务迫害,杨开智日夜奔走,从中斡旋。
哪怕差点丢失工作,也誓要护孩子们周全。在杨开智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国民党终于释放了毛主席的三个孩子。
图|毛主席和儿子毛岸英合影
杨开智在革命运动方面,不仅自己热情高涨,而且这份革命热情也传递给了他唯一的女儿——杨展。
作为杨开智的女儿,杨展从小就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幼小的年纪并没有妨碍她接受共产主义理想。她10岁那年,她的姑妈杨开慧,也就是毛主席的爱妻,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残忍杀害。
幼小的杨展当时非常愤怒,说:“我去把姑妈背回来,我要为姑妈报仇!”姑妈的壮烈牺牲,在杨展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资料来源于《67年前杨开慧侄女杨展牺牲在平顶山》)
图|毛主席和妻子杨开慧(剧照)
家仇国恨,令年轻的杨展拥有着异于常人的革命热情,1937年入党后,杨展在周南女中担任党支部书记。
在杨展的组织下,众多校友同学一同走上街头,高唱抗战歌曲、表演革命戏剧,掀起了当地一场浩浩荡荡的抗日救亡学生运动。
这一系列的学生运动,既激起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也让前线的战士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鼓舞。就在杨展的革命生涯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藏在暗地的危险也渐渐找上了门。
当时的国民党特务早已盯上了杨展,为了抓捕这位革命志士,国民党反动派安插了一系列特务在革命运动周围,密切关注杨展情况。
当地党组织见状后,决定立刻转移杨展,并于1938年批准其前往延安革命根据地。
图|毛主席妻舅杨开智
当她即将离开女中,要前往延安时,杨展特地去岳麓山林场跟父亲杨开智告别时,父亲对她说:“你只差一个学期就高中毕业了,等毕业后再去不行吗?”
她回答父亲道:“我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毕业证书,而是为了革命!”跟父亲简单吃了一顿饭后,杨展便踏上了征程。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一别,竟是父女之间的永诀!
来到延安革命根据地的杨展,学习非常刻苦,表现也十分突出。毛主席一见到她,仿佛就见到了挚爱亡妻杨开慧,自然是对这位革命家庭出身的小姑娘十分喜爱,给予她很多教诲。
时为大学生的杨展也下定决心,要做一个像姑父毛主席那样的革命志士。
图|毛主席一家绘画作品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想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志向高远、投身革命的小姑娘,却没能活着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1941年秋,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极为野蛮残酷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为保护革命群众,联大校部决定向山区转移。
在转移途中,为了掩护负伤的战友,年仅21岁的杨展不幸失足坠崖。
图|毛主席
当战友们找到她时,杨展已经满身血污、奄奄一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还惦念着革命同志和革命理想,杨展用她最后一口气,向周围的同志说道:
“我不行了,不能和同志们一起转移了,我死了,请你把情况告诉党和同志们。待抗战胜利了,请转告我的父母。”
杨展烈士的牺牲,对于革命来说无疑是一个损失,毛主席得知这件事时难掩悲伤,根据地又埋葬一具忠骨,这怎不令人扼腕痛陈!
图|伟大领袖毛主席
已经经历过妹妹遇难、家庭破碎的杨开智,如果此时听闻爱女牺牲,无疑是掐灭他生命最后的光火。
而且根据杨展烈士的交代,要到抗战胜利后再告知父母自己的死讯,组织上忍痛下定决心,要向杨开智隐瞒此事,待到抗战胜利、革命胜利后,再向他道出事实。
就这样,杨开智在湖南等待女儿归来,足足等了八年,八年杳无音信,他并不知道女儿已经西去,他心里一直相信女儿会带着她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果实,回到他的身边。
然而此时建国在即,革命胜利已是大势所趋,盼女心切的杨开智一纸信书,却令毛主席不知从何下笔。
图|杨开慧墓
但是无论再怎么心痛,现在也不能把这件事隐瞒下去,于是,毛主席在回信中写下这样一段话:
“来函已悉。老夫人健在,甚慰,敬致祝贺。岸英岸青均在北平。岸青尚在学习。岸英或可回湘工作,他很想看外祖母。展儿于八年前在华北抗日战争中光荣地为国牺牲,她是数百万牺牲者之一,你们不必悲痛。我身体甚好,告老夫人勿念。兄从事农场生产事业甚好,家中衣食能过得去否,有便望告。此复。敬颂大安。”
随后,杨开智收到了这封信。
一位年过半百的老父亲,盼星星盼月亮般盼望女儿归来,待到革命胜利曙光在即之时,却收到女儿的死讯,而且已经牺牲足有八年,读信时的丧女之痛,岂能是言语可达的情感。
图|毛主席旧照
虽然毛主席在信中表达了对杨家会继续帮扶,但是这番撕心裂肺之痛,在字里行间,几乎令杨开智肝肠寸断。
许久之后,杨开智写了一封回信,毛主席的一番回信,却尽显无私风范。
我们且先看毛主席是如何回复的。
“长沙上营盘街三十号杨开智先生:
希望你在湘听候中共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不要有任何奢望,不要来京。湖南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图|毛主席与朱老总在陕北的合影
从这一番话中可以看出,毛主席回信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不要来京求工作。
毛主席此举是可以理解的,作为国家主席,如果给自己的大舅哥委派工作,便是开了裙带关系的大门,容易在党内形成不良风气,让无数革命志士的努力化为泡影。
然而此举看似也是难以理解的,在毛主席困难时期,杨开智曾不止一次地无私帮助,甚至连自己的女儿都不顾。
况且,杨开智也不仅仅是毛主席的普通朋友,在杨开慧同志牺牲后,是杨开智奔走努力才让毛主席的三个孩子得到释放。
在毛岸英兄弟三人狱中最无助的时候,是杨开智把他们接走带到安全地方。从这方面讲,杨开智可是毛主席一家的恩人。
图|革命烈士杨展仅存的一张旧照
但是这并不代表毛主席对杨家“无情”,拒绝给亲友安排工作是共产党人的原则,不搞特殊、不搞裙带关系、不开方便之门,这不是不近人情,而是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如果开了这个门,之后就可能有第一个,就一定有第二个,况且身为国家主席,如果带头搞特殊,岂不是一种对革命理想的亵渎。
为了表示对杨家的报答之情,建国之后毛主席一直关注杨家生活,心里从没有忘记杨家,他视杨老太太为自己的母亲,几十年来如一日地按月寄生活费,不论多么忙碌,也从未间断过。
图|毛主席晚年留影
被拒绝工作安排的杨开智,也绝非攀龙附凤的无能之辈,相反,在湖南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他建树颇丰,在湖南本地的农林工作上,杨开智几十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也从没有一句怨言。
那块题着“板仓杨”的牌匾,也一直陪伴着杨开智度过晚年,在那一间古老陈旧的屋子里,静静地摆着杨昌济、杨开慧、杨展等人的旧照。
它无声地告诉人们,革命志士虽然已经不在,但他们的精神和事业将会永远陪伴着我们。不搞特殊、平常相待,恰恰是共产党人最大的人情。
-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