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这一建议很有参考价值,教育部将在下一步工作中吸收借鉴。近日,国家教育部官网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852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就“关于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建议”经与财政部、文旅部商议后,给出了详细答复。
《答复》中从“非遗进校园”的制度保障,认定和挂牌校园非遗传承基地,培养非遗教学老师队伍,构建多层次非遗课程教育体系,支持推进“非遗进校园”的学校、保护单位和传承人,鼓励师生实践传承非遗内容六大方面对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作出了部署。值得一提的是,在关于培养非遗教学老师队伍相关工作的部署中,教育部特别指出:“支持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畅通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美育兼职教师通道”。这无疑是给予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的官方认证。实际上,这并不是教育部第一次鼓励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早在2017年10月8日,教育部在《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中就特别指出,民间艺人或能工巧匠,都可以被吸纳进学校美育教育的兼职队伍中,成为一名教师。2018年5月10日,教育部又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中指出,通过客座教授或购买服务等形式,组织各地民族民间艺术家、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面向非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学生开设选修课并实行学分化管理。由此可见,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必将成为教育部持续深化推动的一项基本政策,接下来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成为兼职老师、受聘为客座教授或开展教学体验等有偿工作或服务。教育部协同文化和旅游部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传播工作。
2019年,支持中国青年网开展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广东省广州市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陶艺进校园开班招生、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非遗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等入选2018年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中国青年网对相关实施单位颁发证书。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活动”,组成调研组赴山西省、河南省开展“戏曲进校园”专题调研,支持河南省豫剧团在清华大学举办河南稀有剧种进高校活动。中央财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青少年教育有机结合相关工作,积极支持全面加强青少年人文教育。目前,已通过教育部部门预算安排高雅艺术进校园及艺术传承基地项目资金和体育卫生国防艺术教育专项资金等经费,支持教育部统筹推进“非遗”等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进校园相关工作,推动改进学校美育教学和艺术教育。教育部此举可谓是一策多得:对非遗传承人来说,兼职或有偿服务不仅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还能挖掘优秀传承人;对学校来说,聘请非遗传承人兼职任教,不仅可以省去非遗师资队伍培养的精力,还能缓解资金压力;对学生而言,由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非遗的理解,还能实践掌握非遗技艺的应用;对非遗传承来说,推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不仅可以扩大非遗的受众群体,还能从小到大全面建设传承队伍。
随着教育部逐步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常态化,各地学校聘请非遗传承人兼职任教也必然进入常态化,从而开启中国非遗事业发展的新篇章。相信在政府、学校、传承人、传承机构等多方努力下,中国非遗事业将更加璀璨辉煌。教育部协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委托专业院校开展针对性教育培训活动,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2015年起,启动研培计划,争取用5年时间培训10万人次。2018年,三部门共同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8-2020)》,进一步深入推进研培计划实施工作。近年来,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同济大学等100余所高校参与实施,有力推动了高校非遗相关人才培养工作。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动“非遗进校园”常态化、规范化,以文化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非遗与文创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创意领域的行业交流平台,亦是专注于非遗与文创行业研究与传播的专业自媒体。平台第一时间进行行业资讯发布、重大政策解读、专家观点分享、影响力事件报道以及非遗人物的专题采访、非遗项目的梳理普及。我们期望通过深入的研究与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关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扩大非遗与文创行业的“朋友圈”。我们愿与更多志同道合的同行者携手打造有温度、有态度的学习、交流、展示平台,让非遗融入时代、走进生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