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在哥伦比亚大学办公室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供图 今天(11月24日)上午,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的骨灰归葬苏州吴中东山,与他一生的挚爱——夫人秦惠䇹永远地相伴在这片美丽的桑梓之地。
今年8月,98岁的李政道在美国与世长辞,全球关注,也在家乡苏州引发人们的无尽哀思。从江南水乡到大洋彼岸,再回到太湖之畔,这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一生没有停止关于物理、关于科学、关于教育的思考,也从未放下对于中国、对于故土、对于亲友的眷恋。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我们选择在这一天带他回家,让他这一生得以圆满。”李政道长子李中清说。
梦里姑苏是故园
初冬的苏州古城,被各色树木披上五彩的外衣。沿十梓街一路向东,阳光穿过高大的法桐树洒在街面上,透出融融暖意。
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西门外,圣约翰堂对面,一处青砖建造的别墅,隐藏在周遭的民国建筑群中。
“这里曾是李政道先生的祖父李仲覃的旧居。李政道小的时候,每到周末和寒暑假,他都要到这里生活。”苏州大学校史办主任王欣介绍。1926年,李政道在上海出生,祖籍苏州。李政道的曾祖父李子义,是苏州天赐庄博习书院的创建人之一,后来,书院扩建为东吴大学,成为苏州大学的前身。
2000年6月,李政道携家人返回苏州,在圣约翰堂寻访家族印记 苏州大学供图 “爸爸幼年时代就嗜读书,一看见书便什么都抛在脑后,经常忘事,家人因此给他取了个‘小糊涂’的绰号。”李中清回忆,父亲曾告诉他,那时读的书和物理没多大关系,大部分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
青少年时期的李政道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初中部,原校如今已不复存在,在多轮变迁合并之后,成了现在的苏州十中、苏州中学等。
1994年,68岁的李政道回到苏州十中。他深情回忆,自己曾就读的东吴附中小学部并入振华女校,也就是十中的前身。游览校园时,行至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瑞云峰处,李政道还饶有兴趣地说,他小时候经常来这里玩耍。
苏州十中校园内瑞云峰 苏州十中档案室内,墙上张贴着的史料文字已微微泛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学校不仅重视国学及传统文化教育,还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课程设置方式,加强基础学科和科学、艺术教育。更为难得的是,学校开设了英语课程,并用英语教授理科课程。
“当时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非常超前,即使今天来看也丝毫不逊色。”学校办公室主任戚迎庆感慨,青少年时期的这段学习经历,对李政道的一生影响至深。
1938年至1941年,李政道在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度过了三年,这成了他国内求学生涯中时间最长、最稳定的一段时光。
少年和青年时期李政道 苏州市科协供图 1942年起,抗日烽火蔓延,李政道的求学之路愈加坎坷。他先后在浙江嘉兴和江西读高中,考上浙江大学后又辗转至西南联大。大学期间,李政道逐渐展露出在物理领域的天赋,受到了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的赏识。在吴大猷的推荐下,1946年9月,时年不足20岁、正在读大二的李政道只身赴美留学。十年后,他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使两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成了享有国际盛誉的科学家,李政道始终牵挂着祖国和苏州,在他的意识里,故乡“近水远山皆有情”。
“爸爸一直告诉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要忘记苏州是我们的家。”李中清说,家族的经历和幼年时期的磨难,让父亲对民族、对国家、对家乡的认同和眷恋愈深。祖父母的墓地位于苏州吴中木渎灵岩山麓,母亲秦惠䇹1996年过世后,次年被安葬在东山。一湾太湖水,一家人相邻相伴。
愿得此身长报国
苏州中学校园深处,有一栋二层小楼,这里是苏州中学与北京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了向李政道这位杰出校友致敬,被命名为“政道楼”,又寓意“文正之道”。
步入楼内,抬头便见李政道2000年来到苏州中学时,亲笔为学校题写的藏头诗:苏州灵气出自然,中学英才成硕果。题词一侧,是苏州中学历年来国际物理大赛金牌得主的照片。
苏州中学政道楼内景 苏州中学教师沈荦也是苏中校友,李政道回母校的那一年,他念高一。沈荦清晰地记得那个晴朗的午后,这位首登诺奖的华人科学家与他近在咫尺。“李政道先生的匆匆一行,在苏中学子心中埋下了一粒科学的种子,后来,又在他持续的关心和期待中,生根开花,结出了累累硕果。”
“从1972年首次回国,到2010年最后一次回来,李政道先生38年间回国49次,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人才的培养不辞辛劳。”李政道研究所所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张杰院士是李政道的“忘年至交”,李先生炽热的祖国情和浓烈的报国愿,深深感染着他。
1986年10月1日,李政道携夫人来苏州大学访问 苏州大学供图 1979年起,李政道着手启动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USPEA)。至1989年,该项目共培养了915名研究生,有76所美国大学参与其中,开创了国内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CUSPEA改变了我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我们这一代物理科研人员的命运。”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王垂林是参与CUSPEA项目的学生之一。他说,李政道竭尽所能地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每一位留学生帮助,可谓“有求必应”。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李政道的积极奔走下,我国正式创立了博士后制度,推动国家急需高级科研人才培养。2014年,他又建议参照对世界科学发展有巨大影响的玻尔研究所,吸引和培养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两年后,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落成。
国与家,根与情,只要提到“中国”,李政道总会使用“祖国”来称呼。在推动祖国基础研究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同时,李政道还会反复讲:“如果有机会,给苏州留一份。”
1985年,他在苏州设立“李政道奖学金”,奖励高考成绩排在前三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这一奖项共颁发30届,有29所中学的202名学生有幸获此殊荣。
2001年李政道为苏州大学“䇹政学者”颁发证书 苏州大学供图
1998年1月,为了纪念已故夫人秦惠䇹,李政道和家人用积蓄设立了“䇹政基金”,惠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用以支持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如今,已有5232名学生成为“䇹政学者”。
李政道还担任着母校苏州大学的名誉教授,面对紧凑的回国行程,他七次到苏州大学访问讲学。他的足迹还遍布了苏州的多所中学。
2005年,李政道与苏州大学学生座谈 苏州大学供图 从苏州到中国再到世界,是李政道的人生轨迹,从世界回到中国再到苏州,李政道的人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爸爸始终认为,只要是对国家对民族有价值,只要对苏州有好处,就一定要做。”李中清说,在父亲心中,始终为家乡留有一席之地。
信有人间桑梓情
作为苏州人,李政道对苏绣有着特殊的情感。
在苏绣艺术创新中心,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苏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美芳讲述了《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这幅作品背后的故事。
那是2000年10月,李政道特地邀请她到上海,提出了如何将“金核子在真空管对撞的科学图像”做成苏绣的想法。“聊了两个多小时,几乎是一点也没听懂。”回想起这次大胆地“碰撞”,如今已年近八旬的张美芳仍觉得不可思议。
苏绣作品《金核子对撞科学图像》 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供图 在李政道的耐心讲解和近乎“一意孤行”的坚持下,最终,张美芳被打动。从材料、设计、绣法全面创新,历时5个多月,完美呈现出金核子对撞瞬间产生的等离子体溅射现象,色彩斑斓,气势壮观,被科学界和艺术界认为是苏绣创新的里程碑之作。
另一幅名为《叶之恋》的作品,以李政道的画作为蓝本创作。画面上,红蓝两片树叶紧紧依偎,灵动飘逸,仿佛在随风轻舞。“蓝色的叶子代表李政道先生自己,红色的叶子代表夫人秦惠䇹。”张美芳儿子、苏绣艺术创新中心主任张帆介绍。
以李政道画作为蓝本创作的苏绣《叶之恋》 苏绣的千针万线,不仅绣出李政道先生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也连接了他对家人的至深情感。
在李中清的印象中,父母虽然长期居住在国外,但他们表达彼此间的爱意,更多的是含情脉脉、相互扶持。1972年以后,父母开始频繁回国,行程的安排和国内关系的对接,几乎都是母亲一手操办。“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爸爸经常会对我们说‘我永远会是你的一部分;你永远会是我的一部分’。”李中清深情地讲述。
李中清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 李政道穷其一生追求“以天之语,解物之道”,但其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尤其热爱。
他说,艺术与科学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之外,李政道还是一位喜欢“自娱自乐”的画家,那些或明或暗、或浓或淡的诗情画意背后,是他可爱而迷人的精神世界。对于家中的第三代,李政道更是从小就教他们练习国画,诵读传统诗词,并亲笔写下汉字给孙辈临摹。
2023年2月,苏州市第六中学师生给李政道写信,向他汇报以数字化手段开展科学与艺术融合的成果,并提出希望建立“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的请求。李政道得知后非常开心,欣然接受请求并为基地题名,这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术项目。
苏州六中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教育基地 “本来先生是要在今年11月24日回苏州的,他要到学校来看看孩子们,不想,现在成了永久的遗憾。”苏州市第六中学校长沈海泯感慨。
李政道近百年的人生旅途中,尽管“老之将至”,但对中国、对苏州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洞察力,始终未变。
他告诉自己的后辈,苏州在古代产生过众多状元,靠“人才”曾一度成为中国的文化高地。未来,中国要成为全球的文明中心,还要靠科技、靠人才。人生最后,他也讲出自己的担忧,学界和业界的脱节,需要用更大力度去破解,“希望你们持续为苏州、为中国做贡献。”
狮子山下的苏州科技馆 苏州高新区供图 李政道的愿望正在延续。狮子山下,苏州科技馆已经竣工,它像一柄玉如意,又似一个巨型的无限大数学符号——“∞”。这座由李政道倡议建设,并题写馆名的科技殿堂,将在明年正式开放。多年以后,当人们走到这里,一定会记得一位游子浓浓的桑梓故园情。
李政道曾多次感叹:“我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如果天堂有苏州十分之一的美丽,那就很好了。”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现在,这位阔别已久的赤子终于回来了,于他而言,乡心梦已成,故园有此声。
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流程编辑:U072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