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在生活中,关于糖尿病的误区层出不穷,甚至让许多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赵大爷,今年七十四岁,祖籍河北邯郸,搬到城里已经四十多年了,做了一辈子的木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已经退休,但心灵手巧的赵大爷在小区里依然小有名气,没事就给邻居修修椅子,装个柜门什么的。

老赵虽然岁数大了,但精神特别好,见到谁都笑呵呵的。可就是这么个“快乐的木工师傅”,却在上个月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去世了。

大家听到消息都很吃惊:赵大爷从来不吃甜的啊!

说起赵大爷的饮食习惯,那真是严格得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大爷的妻子刘阿姨总是骄傲地说:“赵大爷从来不碰甜食,糖果、蛋糕、饮料,这些东西他一概不吃,就连饭里多加一勺糖他都不乐意!”

因此,谁能想到,赵大爷竟然会得糖尿病呢?

这件事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赵大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退休后的赵大爷,日子过得清闲又规律,平时跟刘阿姨一起买菜做饭,也不爱出去吃那些不健康的外卖和快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是这么注意的人,却在六年前被查出了糖尿病。

老赵一开始不相信,觉得医生肯定搞错了,自己从来不吃甜食,怎么可能会得糖尿病?

医生拿出血糖检测报告,指着上面的数字说:“老赵啊,你这血糖都飙到15了,不是糖尿病是什么?”

赵大爷这才有些慌了。为了控制血糖,赵大爷对甜食的戒备更上了一个台阶,买菜时,他只要看到写着“低糖”的标识,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往购物车里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尽管赵大爷如此努力,几年下来,他的血糖却依旧控制得不太好。

面对病情,刘阿姨急得团团转,医院也跑了不少,可医生只能无奈地摇头:“老赵的病情已经拖得太久了,再加上并发症多,我们只能尽力而为。”

最终,赵大爷没能扛过去,离开了人世。

首先,王医生强调了一个概念:糖尿病并不是由“吃糖”直接引起的,而是身体对糖的代谢出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大爷虽然不吃甜食,但平时特别爱吃面食,一顿饭要是没两个馒头就感觉少点什么。

而这些精制碳水化合物,吃到体内一样会转化为葡萄糖,造成血糖升高。

根据统计,中国北方人尤其是农村出生的一代,饮食习惯偏向于高碳水饮食,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这一代人糖尿病发病率偏高的原因之一。

虽然赵大爷平时看起来很忙碌,但他的“忙碌”主要集中在手工活上,比如锯木板、打磨家具,这类活动虽然费力,但却不是真正有助于血糖控制的有氧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量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游泳、骑车等,能有效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血糖的控制。

而赵大爷长期缺乏系统性的运动,导致他的胰岛素始终不太“给力”,血糖就一直降不下来。

赵大爷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习惯,那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饮食直觉”。

他总觉得自己严格控制了甜食,生活又规律,肯定不会有什么大问题,因而对于医生给出的建议,他有些不太上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赵大爷却觉得自己身体“感觉良好”,常常不按时吃药,也不去医院复查。

尤其是在糖尿病足的初期,他觉得只是“冻疮”没啥大不了,没去医院处理,等到实在不行了才去,结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赵大爷就是因为拖延病情,导致感染加重,最终走向不可逆的地步。

刘阿姨听着医生的解释,长长叹了一口气:“他这一辈子辛苦劳作,没想到最后竟然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医生拍拍刘阿姨的肩膀,安慰她:“其实,这样的误区并不少见,尤其是对于咱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饮食习惯很难改变,但只要多听听医生的建议,注意监测血糖,是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悲剧的。”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