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和合南北,陕西人习惯把秦岭以南的地方,叫陕南,风土人情颇有鄂川湘的意味儿。那儿有一块桑浓梓芬的土壤,仓颉在此造字,诗人在此提笔,渔鼓响起,一曲悠扬,少了秦腔的五分狂野,多了洛水的一唱三叹,恰似秦岭空谷幽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商洛花鼓戏。由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创排的《月亮光光》和《若河》,就是这个戏种在新时代的凝血之作,并且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全国各地展演上百场次,场场爆满,斩获了包括“文华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今年,《月亮光光》全国巡演返商之后,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全体演职人员立即投入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戏乡声韵”优秀剧目展演的演出当中,9月28日至10月10日,共8场演出4部大戏,10月13日,商洛花鼓现代剧《若河》在全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廉洁文化商洛行”巡演活动......

作为基层院团,能以这两个剧目突出重围,走到今天,真的不容易!

以剧目创新 传承花鼓魂魄

文章合为时合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与生活,永远是最好的剧本素材。

渭水黄,洛水青,陕西有一半妩媚,一半苍凉,而商洛就是那妩媚的一半,兼具雄秦秀楚,刚柔并济。如果说秦岭以北的戏剧讲得更多的是王侯将相,那花鼓戏就更擅长讲耕读传家。

泱泱中华文化里,这最纯朴的精魄,要如何在新时代的卷轴中被书记?又如何用深入人心的载体与语言,钻进人们骨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便是剧目的创新,剧目永远是院团和一个戏种的立身之本。

《月亮光光》和《若河》是近年来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倾力打造的现实题材的现代戏,由著名编剧、导演徐小强老师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辛书善、一级演员李淼带领老中青三代花鼓戏人才创排的精品力作。

这两部戏的题材均取自商洛当地的真实故事,而其中的时间线可谓跨越了几代人的成长路径。

《月亮光光》的故事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刚刚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兰州姑娘李玉芳沿着西安至柞水的崎岖古道去寻亲,命运把这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定格在了秦岭深处。淳朴善良的山民,伸出了关爱的手,她把根扎在了这里,以教书育人回报这个山村,当了30多年的民办教师。1997年,陕报宣扬了她的事迹后,李玉芳这个名字传遍了牛背梁的沟沟岔岔。

1998年,这部戏的创作研讨开始了,最终确定该剧的名字为《野山芳草》,由商洛花鼓戏的代表性人物徐小强执导。1999年,柞水县剧团把它搬上了舞台,连演十多场,场场饱满,座无虚席,至今人们津津乐道。2001年年底,进行修改提高,更名为《月亮光光》。该剧在第三届艺术节上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音乐设计奖、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全部奖项。随后又斩获了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上摘得曹禺戏剧文学奖·特别奖,田汉戏剧一等奖;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在第十八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上,应邀晋京参加国庆55周年献礼演出。

一部好戏,红透剧坛,长青几十年!

如今,20多年过去了,《月》剧传了几代“李玉芳”。2024年9月,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再度领衔主演,带着《月》剧在苏州、安徽、成都、山西相继演出,感动了所过之地的观众。

商洛,出了一部好戏,也传下来了这样一部好戏!

时代的车轮滚滚,戏剧在守正与创新间传承精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由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策划、国家一级编剧徐小强执笔并导演、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创排、一级演员李淼领衔主演的花鼓戏《若河》公演了!2小时10分钟之久的演出现场,无一人离席,看到主人公多次救助乡村老人的感人处,有不少上了年纪的观众不由潸然泪下。

《若》剧以全国模范敬老院院长、丹凤县商山敬老院创办人徐升莲为生活原型,讲述了主人公若水排除万难、历经万苦办养老院的故事,刻画了半个世纪的一幅世相百态图,宣扬了古圣贤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重要思想,阐明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深刻道理。为突出浓厚的商洛地域特色。在舞台呈现上,主创团队别出心裁地将“商山四皓”“摩女跑云云”“洛水谣”“编帽曲”“渔鼓”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其他非遗,融入其中,组成非遗矩阵,呈现出多元态的生动表达。

2023年,《若》剧荣获陕西省第十届艺术节“文华大奖”,2024年作为“廉洁文化商洛行”的精品剧目开启了巡演之路。当中华传统美德、乡风文明真谛被悦耳动听的花鼓戏,用简单易懂的群众语言唱给群众,所到之处,皆是掌声与热泪。

字始仓颉,歌起渔鼓,阳春白雪相和,这就是商洛的底色,文字与戏剧的故乡。这样的土壤,厚植着中华民族千年传统文化——孝义,它以人之初的纯淳之善为本,生长出优秀的家风、家训文化,和谐、亲厚的乡风文明。这样的土壤,长出了《月亮光光》和《若河》两朵梨园奇葩。

歌以咏志,诗以抒怀。戏剧承载的是时代与文化的厚重嘱托,花鼓戏的精魄在于内里散发的真善之美,而传承在于剧目的不断守正创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要将这些美德渗透到当代年青一代人的思想中,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我想最真诚的,还是用真实的语言特点、故事情节,把真实的社会展现出来。”徐小强如是说,今年已经年过七旬的他,用这部戏把爱与大义传了下去。

以人才接力 续唱秦岭幽兰

商洛是闻名全国的“戏剧之乡”。近年来,商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尤其重视以商洛花鼓为代表的非遗保护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特别是,商洛市自进入新时期十年来,用非遗镌刻时代,让文化活起来!创排了多部反映社会,呼应主流的现实题材作品,除《月》《若》两剧外,《带灯》《情怀》等剧,多次在全国巡演,受到中省市各级领导、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

要出一部好戏,背后是无数人的双手托举,是政府、社会和人才的共同发力。

商洛花鼓戏,曲调流畅、优美,婉转柔和,似空谷溪流,幽兰泣露。

史料可查,它发端于清朝中晚期,是中国西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形式之一,源流可追溯至湖北、安徽等地的花鼓艺术,在历经时间流转和地域变迁的过程中,最终在陕西省商洛地区落地生根,逐渐演化成一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独特剧种。

作为陕西省乃至全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记录了我国古代戏剧音乐的历史变迁,而且是研究西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珍贵资料。2006年,商洛花鼓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商洛花鼓,商洛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和比赛等。通过多元化的传承路径,确保这一古老的戏剧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谈及传承和发展,关键在于院团的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地方戏曲研究院的“女掌门”,李淼的担子可不轻!

要出青年演员,便在戏上磨!李淼担任《月亮光光》《若河》《情怀》等剧主演,择优选老中青演员,以传帮带、实战化的方式“练兵”,经过上百场的演出,“苗圃”终于再见绿荫。

但作为基层院团,“保”住好剧目,“种”出好的作品,“育”出好演员,“热”出好市场,并非易事。

“当年文化体制改革,一半人要退休,最小的只有38岁。”李淼说,“我们都站在排练场上,领导挨个点名,凡申请退休的人就走出去。全团当时将近120人,被点到名的有五六十人,他们都站在门口,舍不得离开。”

改革这些年,商洛市剧团一直在寻求大的发展。担任团长后,李淼外出考察发现,许多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地方,当地会通过成立研究院保护起来。李淼提议商洛市剧团也可以这样做,所幸,得到了商洛市相关领导支持。2020年9月,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正式成立。“从剧团到戏曲研究院的转变,我们承担着对花鼓和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目前团里有83人,平均年龄30多岁,大伙干事动力更足了。”李淼说。

就是在这样的热血接续中,适逢改革机遇,近年来,出了不少好作品,《带灯》《情怀》《月亮光光》《若河》等一批讴歌时代的现实题材花鼓戏,破开了一片天地。

“戏曲培养演员的周期很长,至少学十几年之后才能登台演出。”李淼说,“一路走来,正是热爱让我们坚持到现在。”

现在,在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排练大厅,经常活跃着年轻演员们的身影。“市地方戏曲研究院承担着商洛花鼓、商洛道情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在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不断推陈出新,获奖无数,为商洛赢得了‘戏剧之乡’的美誉。我们这一代人,更要把这两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发扬光大。”李淼说。

目前,商洛市各级文化部门致力于对当地非遗项目的保护,不仅成立了商洛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确定了商洛花鼓的传承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还建立了商洛花鼓档案,编纂出版图书和资料,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录像保存,进一步将商洛花鼓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看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以演出热度 传递中国温度

“花鼓越唱越有瘾,一天不唱不快活。”这是商洛人对花鼓戏朴素热爱。

在商洛,有这样两位老人,圈内人敬称他们为“国宝组合”。徐小强老师为国家一级编剧、一级导演,在他的笔下诞生过《带灯》《情怀》《若河》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今年84岁的辛书善老师,他是商洛花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从1955年进入商洛剧团后,他一直从事花鼓音乐创作至今已有60多年的光景,先后创作了《六斤县长》《屠夫状元》《月亮光光》《带灯》《情怀》《若河》等传唱度较高的作品。

两位“老人”深知花鼓戏要扎在时代,才能流传更广更深入,结合现在的舞台新技术和叙事新手法,不断改进,整理加工,反复实践,不仅研究借鉴秦腔、沪剧、川剧、莆仙戏及湖南花鼓等剧种的精华,又学习融化了民间扮高台,兜社火中的走马子、跑旱船、魔女子以及云云步、螃蟹步、高跷步、踢场步等乡土歌舞之长,将地方小戏变成兼容多幕连缀、唱腔刚柔兼济、音乐表现方式丰富多元的大型现代商洛花鼓戏。

作为编剧和导演的徐小强深知,花鼓戏的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群众性与时代性融合。每一个用词、语言都非常通俗易懂,大家都能看懂,雅俗共赏,小事大情。以温润、温暖的叙事,关切目前中国最大的民生议题,关心老百姓关心的,才是老百姓的戏。

笔者有幸观看过徐小强编剧的《若河》,整场戏,细节真诚动情,没有刻意堆砌华丽之词,更没有无病呻吟式故事情节,却始终系扣着国之大事,人之大爱。

小调,也有大情怀、大市场,只要“唯真而作”,精益求精,让每一个平凡人在戏剧中得到心灵的启迪和抚慰。

“戏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戏要是不感动就不好看,思想意义再怎么深刻,都不能打动人。《若河》以编年史、散文诗的结构讲述了一个至善至孝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若水这么一个形象,至善至孝,感人至深。”中国剧协顾问、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季国平曾这样评价。

诚如他所料,在《若河》的巡演开启后,感动了无数群众。看花鼓戏,成了众多干部群众的“精神洗礼”。

如今,花鼓戏进乡村、进校园、进社区,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和普及性。很多学校也开设了特色的戏曲社团,让孩子们学习戏曲基本知识,练习戏曲基本功。在商州区第三小学,孩子们时常有模有样地学着“唱念做打”,哼着祖辈流传的旋律。

商洛市成立商洛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建立商洛花鼓档案,编纂出版图书和资料,对一些经典剧目进行录像。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商洛创新开展“周周有戏看”和中心城区公园广场“2+N”常态化惠民演出活动,让商洛花鼓这个市民喜闻乐见的戏曲“零距离”和群众接触。

演出演出,再演出!似乎永远在赶路,在排档期。这就是目前商洛市地方戏曲研究院的工作现状!剧目,需要“人”的辛苦奔波,才能呈现;市场,需要院团的演出去热敷。无疑是辛苦的,但它唱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写商洛、演商洛、唱商洛,创作演出具有商洛地方特色的优秀文艺节目,传承和发展优秀地方特色文化,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的使命和初心。”李淼说。

历经千百人的打磨,商洛花鼓戏,已经从以前的小曲磨成大戏,从地摊儿搬上大舞台。多个花鼓戏剧目还受邀到加拿大、美国、乌克兰等地参加文化交流演出活动,把中国传统艺术带出了国门,以秦岭深处的幽兰小调,传递着中国温度。

商洛山窝窝,处处花鼓多。面对今天的“满园芬芳”,商洛市文旅局局长巩文超说,“在肯定商洛戏剧非凡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的时代商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快构建商洛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地方戏曲创作人才,进一步提升市、县区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创作水平。”

尺水兴澜,鸣歌偕行!李杜诗篇,唐宋散文,记取过商洛的樵歌箫吟、煮雪问茶、晴耕雨读、踏雪寻梅,把中国2000多年的浪漫都写在这里了。而花鼓戏,以玉鸣珠落的旋律,唱出了当地人民的酸甜苦辣,唱出了骨子里那追日抱月的胸襟,传递人间至真至善,抚平了每一颗凡人心。(唐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