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拍了22年的电影《风流一代》终于上映,但却迎来了职业生涯最低的评价。
豆瓣评分6.3分,堪堪及格。但是,我的友邻评分只有5.4分。这个数字才更可怕。
要知道,我关注的豆瓣友邻,大多是作家和影评人。这意味着,这次连资深影迷都不待见这部电影,甚至比普 通观众还不待见。
但是我个人给出了4颗星的评价,不是说我看懂了什么,只能说贾樟柯打动了我。
单单在大银幕上看到口罩就已经值回票价,贾樟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关于那三年,国产影视作品至少不再失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YIQIYINGCHUANG
电影被诟病的第一件事,是只有片段没有故事。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片段已经足够完成叙事。
影片描述了三个时代里男主人公斌哥的选择。那恐怕也是很多贾樟柯的同龄人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又契合了时代特征。
女主人公巧巧,则像是一个导游,带我们游走不同的时代,去看一看每个时代特有的风光。有些我们未曾领略,而 有些我们曾共同经历。
2001年,有点儿焦灼,有点儿燥热。大背头,BB机,舞池里的007……对于那个年代的印象,老舅的歌词与科长的镜头不谋而合。
那个年代, 下岗阴霾刚刚过去,中国申奥成功,一切都生机勃勃,年轻人们跃跃欲试。不安于现状的斌哥离开了巧巧,打算去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一看。
同样在那时候,到处是躁动不安的年轻人。吉林人罗永浩在出租屋里苦练英语,甘肃人张佺在南三里屯开了一家“河”酒吧,河北人姬赓把乐队改名为“万能青年旅店”,山西人贾樟柯认识了赵涛……
2006年,巧巧不再年轻,她乘船过三峡去找斌哥。三峡正在“拆迁”。如果不是穿插着斌哥的故事,我以为自己又看了一遍《三峡好人》。
那个年代,一个国家正在“野蛮生长”,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欲望迅速膨胀。
斌哥彻底融入这个时代,在澡堂和工头老潘赖账,鼓动小弟黄毛去码头械斗,与女老板合谋骗取工程款……在斌哥看来,这是属于他的时代,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此时的巧巧,正在三峡边的残垣断壁间苦苦寻找斌哥的下落;然而斌哥并不属于巧巧,就像时代并不属于斌哥。
2022年,在飞往珠海的飞机上,一位旅客摘下了脸上的口罩,露出一张苍老的面孔。这是斌哥。
在2006年巧巧发布的寻人启事里,我们知道了斌哥当时的年纪——32岁。16年过去,他应该48岁,斌哥未老先衰。
这是一个走到哪里都要戴上口罩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样瑟缩,就像斌哥蹒跚的步履。
斌哥来珠海投奔老潘,但他早已跟不上时代,搞不清他弄的短视频直播是怎么回事。
而曾经骄傲的巧巧,则在超市做收银员,2001年的她,绝不会想到自己2022年的样子。
斌哥终于决定落叶归根,他找到了巧巧,但巧巧已经放下斌哥,她融入夜跑的队伍,发出了整部影片唯一的一声呐喊。
这声呐喊,可以看作是一个女人的觉醒,她终不再为男人而活;也可看作是打破时代的沉默,我们终将摘下脸上的口罩。
这故事不完整吗?我觉得很完整。它就像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这是每一个平凡人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选择与心境,又与时代相契合,一起冲上云霄,一起沉入江底,一起高声呐喊,一起失去声音。
岁月终成记忆碎片
YIQIYINGCHUANG
电影被诟病的第二件事,是整部影片仿佛是贾樟柯用过去的边角余料拼贴而成。
豆瓣上一个高赞评论说:“烂得我脸都气麻了。贾樟柯演我做饭,不看菜谱要什么,得看冰箱剩什么。”
的确,太多的素材与主线毫不相关,只是当年的一些影像资料,就这么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放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北方的一道名菜——折箩菜。这菜的做法很简单,就是把前一天吃剩下的剩饭剩菜统统倒进锅里烩在一起。
但折箩菜好不好吃看运气,如果烩进去的食材味道不协调,不好吃;如果剩饭剩菜酸了,不好吃。《风流一代》这锅折箩菜,也面临这样的问题。
有人就觉得菜酸了:隔了这么多年,贾樟柯镜头下还是跳舞的赵涛、光线暧昧的迪厅、三峡的水位线……
这是有多故步自封?涛姐我们就忍了,但这么些年,贾导对时代对生活就没有什么新鲜的感悟吗?或许贾导早已脱离生活很多年。
也有人觉得食材味道不协调,这些素材谁跟谁都不挨着,就这么生硬地剪在一起,说句不好听的,这样的电影,iPhone照片里的幻灯片模式也能做出来。
但是换一个角度,碎片般的影像又何尝不是记忆的样子,不连贯的,恍惚的,被美化的,被忘却的,似真若梦,似是而非。
我们应该感谢贾樟柯用摄影机记录下关于那些个年代大量的瞬间和片段。
我们也应该感谢贾樟柯不断用故事帮我们留存那些个年代的情绪和话语。包括那些无法浮出水面的窃窃私语。
澡堂子里男人间的暧昧,教堂里女人们的祈祷,废墟上肢体扭曲的芭比,机舱里正襟危坐的“大白”……需要有人去记录这一切。
尤其是2022年,在贾樟柯这锅折箩菜里,我分明尝到了那个冬天特殊的味道。
如果山西和三峡是老生常谈的话,那么2022年的这段故事,至少在我有限的视野里,还未见过以如此正常的方式呈现。
贾樟柯用自己的电影,打破了那不正常的沉默,就像在电影的最后,沉默了整整20年的巧巧,终于喊出了一嗓子。
这一嗓子,振聋发聩。至少,在以后的影视作品中,那段时光应该不会再消失于生活之外。
诚实地面对人的问题
YIQIYINGCHUANG
我能理解影评人们的愤怒,他们以为会看到一部《少年时代》,有剧本有规划的那种,结果却看到一部《任逍遥》《三峡好人》《江湖儿女》的边角余料组成的拼贴怪。
没有主旨,没有故事,也没有流畅的画面,有些镜头闪烁到可能引发观众的癫痫。
但这不就是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色吗?只不过这一次他任性地玩到了极致:
“我觉得电影最美的部分不是叙事效率,是叙事间杂着大量诗意同时无效的时间。我电影里面有很多闲笔,有人把它当作一种符号或者隐喻,其实不是。就是我曾经捕捉或者幻想过的美的瞬间。”
或许也有人认为,贾樟柯的电影失去了曾经的锋芒,这恐怕是因为他越来越执着于让更多的人在大银幕上看到自己的作品。
在《山河故人》上映时贾樟柯曾坦言:“我自己和主创,我们更看重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人能够通过大银幕看到我的电影。因为过去好多朋友都是通过盗版DVD、网络链接,通过小银幕在看。这一次,我们就多跑一些城市让大家知道贾樟柯的电影也可以在大银幕上看到了。”
而且在我看来,相比于陈旧的技法与叙事,直面我们所经历的这20年,并带着悲悯的眼光记下这一切(固然带有贾樟柯的个人视角),这才是这部影片的价值所在。
如同贾樟柯自己所言:“它 (电影) 来自于诚实地面对人的问题,而不是来自于你去想象是在为哪一个人群拍电影。”
这恐怕就是普通观众的评分高于影评人的原因,杂乱的镜头和无效率的叙事或许会造成观影障碍,但观众所关注的并非电影的技法与深度,而是是否会有某个片段引发我们的共鸣。
在贾樟柯碎片化的影像中,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拾取自己熟悉的碎片,然后拼贴出属于自己的那段风流云散的时光,并从中看清自己的表情。
作者丨牛角
永远的新文化报评论员
排版丨Amethys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