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一直受到价格不合理、收费不透明以及患者负担过重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成功举办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的首场解读直播。在直播中,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医药价格处负责人蒋炳镇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了详细解读。他指出,目前已有17批立项指南发布,这些指南共涵盖了271个主要项目、250个附加项目和88个扩展项目,总计有609个收费编码。

蒋炳镇还强调,长期以来,医疗服务的价格一直由各省份自行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价格项目和确定价格水平。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在价格项目数量、内涵以及细节上的巨大差异。在某些地方,价格项目甚至根据操作流程被拆分,这不仅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计费负担,也让患者难以理解,且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价格标准待统一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通常被称为“诊查费”“护理费”“手术费”,涵盖了各种检查和检验费用,是医疗机构提供诊疗服务的计价单元。然而,由于各省份实行属地管理,长期以来,不同地区间的医疗服务种类和价格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的调查,全国各省份普遍有超过2000个检查检验项目,由于信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项目在不同省份的价格差异显著。以评估凝血功能的血栓弹力图试验为例,某些地区的价格为360元/次,而某些地区仅为100元/次。这种差异背后的主要原因是检验试剂或设备的采购成本过高,导致了“一地区一价”“一方法一价”的现象。例如,血栓弹力图试验所用的试剂盒价格从60元/人份到350元/人份不等,价格差异近6倍。

首都医科大学国家医保研究院原副研究员仲崇明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各省份和各医疗机构在设备耗材及试剂采购上的价格差异巨大,是检查检验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临床终端销售使用价格管理长期以来较为粗放,价格虚高背后可能涉及利益输送。

蒋炳镇也指出,长期以来,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各省份属地管理,由地方医药价格主管部门制定价格项目和确定价格水平。地区间价格项目的数量、内涵、颗粒度差异很大,一些地方还按操作流程拆分价格项目,这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计费负担,也让群众难以理解,且无法适应新技术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21年,国家医保局等八部门印发了《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方案》(简称《方案》),明确提出了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权限配置、完善制定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规则程序、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能力建设,以及完善医疗服务价格管理的支撑体系。《方案》还统筹推进了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分级诊疗、医疗控费、医保支付等相关改革,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综合效应。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指导内蒙古、浙江、四川等3个试点省份开展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省(区)试点,指导唐山、苏州、厦门、赣州、乐山等5个试点城市进一步探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工作,对符合调价条件的地区及时完成调价。

今年,多个地区也发布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的消息。例如,河南省医保局近日印发了《关于开展医疗服务价格规范治理(第一批)的通知》,降低了血栓弹力图试验(TEG)、糖化血红蛋白定量测定等5个检验项目的费用。此次降价的项目均为医疗机构日常开展较多的检验项目,主要用于诊断凝血功能异常、糖尿病、心衰等疾病,省管公立医疗机构5个项目价格平均降幅达到了39.4%。

目前,国家医保局正在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将统一规范价格项目作为重要改革任务,并组织专家团队研究编制立项指南。目前已编制发布17批立项指南,统一指导各地规范价格项目。

价格项目迎新变化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一项牵动全局的重要任务,它与药品耗材集中采购改革及医药价格治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业界有声音认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影响着众多利益相关方,直接反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同时响应了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发展需求,并对医疗产业的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有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医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科学的医疗服务价格分类和分级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价格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和透明度;其次,明确价格管理职能,并培养专业人才;最后,强化医疗服务价格的监管体系,确保内外部监督同步进行,以保证合规性。

仲崇明认为,在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化治理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两个预期目标:一是实现量价挂钩,二是确保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定价。无论是技术与耗材合并实施还是分离,只要是临床必需的,医保都应予以支持并给予合理定价。

据国家医保局透露,新出台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具有四大亮点:第一,项目规范性增强,具有更好的兼容性。整合价格项目的总体思路是将相同服务产出的相关价格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包括不同步骤的归并、不同术式的合并以及不同流派的规范。这一措施有助于统一价格标准,使收费更加规范透明,并在项目合并后相应调整价格,以更合理地体现技术劳务价值,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大型检查设备的服务价格。

第二,项目更新更具前瞻性。在立项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国家医保局关注了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求,促进了医疗服务短板的补齐,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新推出的价格项目包括“上门服务”“床旁超声”“免陪照护服务”等,特别关注了“一老一小”群体的医疗需求。此外,还新增了“航空医疗转运”等项目,为危重症患者提供跨地区紧急医疗服务,并支持新技术、新项目进入临床应用。

第三,项目内容更加丰富。在立项指南的编制中,国家医保局不仅考虑了对存量项目的整合,也特别关注了对增量技术的兼容。在放射检查、超声检查、康复类项目中设立了“人工智能辅助”扩展项,允许医院在相同价格水平下选择培养医务人员进行诊疗,或使用人工智能参与诊疗行为。

第四,项目更加清晰,具有更高的可行性。立项指南对存量价格项目进行了系统性重塑,无论是在项目名称、服务产出、价格构成,还是在加收项、扩展项方面,都更加精确和边界清晰。国家医保局还提供了映射关系表供地方参考,以便医疗机构在对接落实立项指南后,能够依据本地区的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合法合规地收费,这有利于减轻医务人员在计费方面的事务性负担。

蒋炳镇表示,“让医院收费更清晰,让患者付费更明白”是编制立项指南的初衷和目标。国家医保局计划到2024年底编制好覆盖大部分学科领域的立项指南,基本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标准化、规范化的顶层设计。同时,指导各省份在2025年第三季度前完成对接落地。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指导各地试运行2至3年,修订完善后适时推出新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