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深化制度创新改革助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是“百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的“内生动力”。源城区高度重视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今年以来出台多项创新措施,包括“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竣工即发证”、异地通办等,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释放出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形成以改革促发展的良好局面。企业反映诉求、办事报批更加高效便捷,亲清政商关系有效构建。“源城区聚焦三大环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还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改革创新成效十分明显。
源城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经过不懈努力已经结出硕果。埔前镇陂角村和源南镇白田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亮点一:源城上榜全省10个典型案例
10月29日,由省委改革办组织遴选的40个《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出炉,第二批发布的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10个典型案例,其中,源城区《源城区聚焦三大环节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案例上榜。
今年以来,源城区打通村集体参与市场经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新渠道,持续优化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着力提升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比例,促进村集体经济向更宽领域延伸拓展,不断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坚持把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持续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造血功能”、注入“源头活水”。打造“农业+”模式,积极发展种养、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民宿、农家乐等产业,每年为16个村增收约809.8万元;打造“工业+”模式,引进带动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投产,每年辐射带动23个村集体经济增长约1818.65万元、就业超3600人次;打造“文旅+”模式,用好用活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游玩观光、餐饮民宿、娱乐休闲等产业。
坚持“一村一策”全面盘活闲置资源资产,持续激发村集体经营资源资产的动力、活力。埔前镇大塘村、高围村等10个村充分利用水库移民资金合作投资建设移民厂房,成功吸引河源丰田纺织有限公司落地投产,以厂房租赁形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30万元。统筹涉农资金和村集体富余资金入股河源国家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有关项目,目前17个行政村入股成长性较好的园区经济项目,每年可带来分红收入1332万元、村均增收78.35万元。
大力推进“政银企村”多元合作机制,不断夯实村集体经营资源资产的要素支撑。源西街道庄田村与瓶装水企业重新签订合同,清理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租赁合同,将原10%干股参股分红模式转变为收益更高的租赁合作模式,修订后收益从原来的12.1万元增加到67.8万元。埔前镇陂角村与航嘉源公司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创新推出“灵活用工就业帮扶”模式,大力推进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建设,采取“随来随开工”、计件结算、多劳多得的多样结算方式,提供就业岗位80多个,形成了企业用工、妇女就业、家庭增收的三赢局面。
亮点二:“竣工即发证”助力企业发展“加速度”
10月6日,源城区住建部门和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向特区建工河源钢构制造基地项目颁发《竣工联合验收意见书》和《不动产证书》,标志着我市首宗工业类“竣工即发证”项目落地,助力企业发展“加速度”。
该企业负责人称,这项“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发证”政策至少为他们节省了10天的时间。
据介绍,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源城区聚焦项目开工、竣工、试产等关键节点,将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多个事项优化整合,谋划了源城区工业项目全流程高效服务机制改革。
此次机制改革呈现出“减、联、便”的特点:“减”即是建立统一标准,大力精简时限、环节、材料、跑动,能减则减、能并则并、能便则便,制定工作流程图,除法律法规有要求的,不许自行设置前后置要件。如“交地即开工”将工业项目土地供应周期从约8个月压缩至4个月,“预验即试产”将企业投产时间提前约3个月,“竣工即发证”为企业从申请竣工验收到领取不动产权证书节省至少10天。“联”即是多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和优势,通过建立工作群等方式,协同作为、高效联动,凝聚服务合力为项目建设提供支持,同时积极探索各领域系统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便”即是强化帮办代办服务,无论是“交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还是“竣工即发证”,均为工业项目配备专人提供全流程服务,均要求实行一次告知、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个电话咨询、只跑一次,积极协助企业解决办理过程中的问题,避免让办事企业反复补报材料、多次跑。
亮点三:建立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
8月21日,源城区两宗点状供地项目——盆地农夫乡村产业发展中心项目、河源市楚韵研学农旅基地项目经批准正式落地实施,用不到60亩的建设用地,吸引1.5亿元社会资金投入,激活周边200亩土地潜力,预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平均增长15万元,为助推源城区“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打造了新样本、提供了新经验。
能够有这样的成效,是因为源城建立了“源城区自然资源要素诊断机制”。这个机制可以全方位“诊断”项目用地规划情况,找到项目完善土地手续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再“对症下药”,形成“诊断”报告,指导项目有序、高效办理相关手续,大大提高了项目研判效率,在加快土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同时,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项目业主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和政府部门决策、审批效率。
亮点四:异地通办“就近跑一次”
9月11日,源城区与深圳市大鹏新区政数局签署了《政务服务“跨域办”合作协议》,大鹏新区113项、源城区105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异地通办,双方市民可在两地双向办理通办事项,企业和群众办事从“最多跑一次”变成“就近跑一次”,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了高标准、高品质的异地办事体验。目前,源城区“跨域通办”可办区域已扩容至3省5区(县),包括深圳市龙华区、大鹏新区及湖南省衡阳县、惠州市龙门县、汕头市潮阳区等。
省典型村观察
陂角村:农林文旅融合成就最亮丽村庄
源城区埔前镇陂角村成为全镇首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并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庭院”村。
提起陂角村,河源人马上就会想起春沐源小镇这个当今河源最热门的高端景区。春沐源岭南生态小镇在陂角村投入30亿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咖啡厅、温泉酒店、龙骨乐园、心形稻田等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超300万人次。而陂角村通过把村集体门店、厂房等物业租赁给春沐源等优质项目使用,村集体租金收入年均约33万元。农林文旅融合特色成了陂角村最亮丽的品牌。
近年来,陂角村在埔前镇打造西片区“静谧山水·蔬香田园”示范带的机遇中,按照“百千万工程”和绿美河源生态建设部署要求,做好环境提升、农旅发展、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和产业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道路。陂角村是全镇首个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的村,是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并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庭院”村。
陂角村能取得这么亮眼的建设成效,是因为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发力。一方面善于利用靠近大桂山自然保护区山清水秀、生态丰富的突出资源优势,并依托市高新区、源城区工业园两大工业园区,推动投资、生产、商贸联动发展,承接春沐源、巴伐利亚、客天下三大景区外溢人流,高度融合,商流、人流、货流涌动齐聚,呈现一、二、三产业共同繁荣局面。“周末经济”“节假日经济”烟火气十足,农文旅融合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另一方面是陂角村凭借优越的发展基础,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2亿元,全面完善村内道路、文化场地、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现在村内的旅游公厕、停车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中转站等一应俱全。该村还开展“五边四旁”绿化改造,成功打造“四小园”31个,改造“美丽庭院”14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在发展集体经济方面,陂角村积极推动农村集体留用地、闲置土地高效开发利用,探索合作入股、联营等新型土地盘活利用方式,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壮大。流转土地60亩,与社会资本共同打造蔬香园项目,每逢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年收入达200万元,带动村集体年增收7.35万元。同时,大力发展租赁经济。
陂角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广东省“乡村振兴大擂台优秀村”,村内杨家小院获评“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经济的繁荣也带来文明新风根植乡村沃土。陂角村还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村内的妇女儿童之家获评省级“妇女之家”和“广东省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
白田村:规划先行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源城区源南镇白田村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走进白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阔的水域——池塘,其周边环绕着宽阔且整洁的水泥道路,展现出井然有序的乡村风貌。紧邻道路一侧,一个红色的塑胶篮球场为乡村增添了活力与动感。球场两端,翠绿的菜地生机勃勃,与周边的白色楼房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和谐悦目的乡村画卷。
自实施“百千万工程”及开展典型村培育工作以来,白田村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动力,以生态环境为支撑,以基层治理为保障,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
今年以来,该村大力抓实村庄绿化,扮靓村容村貌。注重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号召力,发动乡贤、党员、企业等力量认捐认种树木4032株、完成率达296.5%,创建“美丽庭院”83户,打造支部林、双拥林、统战林、青年林等主题林20个、公共休闲绿地3处、绿化景观路4条。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该村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共统筹1000亩土地用于种植五指毛桃,目前已种植600亩,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8万元。此外,该村还推动生产生活留用地以作价入股方式和高新区合作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以来,白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56.49万元,预计全年可达72万元。
基层治理方面,该村建立了“一个网格、三个会议、四项制度”的“一三四”基层治理工作法,以点带面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以“清单制”推动四项制度落实,实施“党建引领+网格化+积分制”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爱心超市”的激励作用,激发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最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新格局逐步构建。
此外,白田村还建立多个党群服务驿站,把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去年共为村民办理民生实事120多件,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该村先后荣获广东省民主法治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河源市文明村、河源市生态文明村等荣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