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生活中的朋友进到直播间观看了《感恩文化》主题的文化分享。今天对朋友提出的诸多问题做了综合解释:
人们对直播的认知往往浮于表面,以为直播不过是在直播间里夸夸其谈。实则不然,任何事都远非想象中那般轻而易举。
人们通常所见只是表象。乍看之下,网络直播者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尤其是文化类直播,常让人误以为他们博古通今、才华横溢、能言善辩。
实际上,在直播背后,大多是专人负责说,专人负责写文案。就如同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主播往往是播音主持专业出身,而撰稿人则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直播通常是主播专注于播讲,撰稿人精心创作,依靠团队协作运营。像我这样既要自己撰写内容又要亲自播讲的,难度着实不小。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自写自播。
毕竟,一次直播长达两小时且要持续连贯地讲述,若无充实的内容,很快就会词穷。若每天都如此直播,哪有那么多知识储备?一般人语速约每分钟 200 字,两小时便是 24000 字,如此大量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人士撰写。
文化直播与娱乐直播差异显著。娱乐直播以玩乐为主,主播大多并非专业人士,唱歌跳舞皆为娱乐,即便不专业也无人诟病,粉丝也多是凑个热闹,其粉丝也是历经数年慢慢积累。而文化直播,传播的是相对枯燥的知识,在如今大众普遍有文化的背景下,谁会乐意听他人长篇大论?
从 11 月 12 日开启直播之旅,至今仅 14 天,直播经验尚浅。每日设定特定主题且不能重复,要求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内容连贯、有理有据,引用经典需注明出处,讲述故事要引人入胜,个人观点要禁得起专业考量。同时,还需提前分析粉丝与听众的文化水平、接受和理解能力,据此设计与调整直播方式,以吸引并留住粉丝,招揽新观众进入直播间。
直播间粉丝数量取决于其定位,决定了哪些群体愿意持续关注。所有直播间的粉丝增长都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从个位、十位、百位逐步发展到千位。直播间就像一列列车,看到的车厢内人数只是实时在线人数,实际浏览过的人数远超于此,因为观众随时进出,车厢内留存的是平均固定人数。例如,看到直播间有 400 人,实际浏览量可能已超 1000 人。
倘若直播分享企业文化,则更是难上加难。不仅要熟知特定企业的行业特性、办企目标、发展历程、核心价值观、主体精神、发展理念与企业宗旨,还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家风家训、管理运营模式、项目推进情况以及各部门特色与家族公约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