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家长咨询孩子注意力不好的问题怎么处理,让我又闪回到了娃遥远的五六岁。

整体而言,娃小时候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当然,几乎所有小娃的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举世无双。

娃两岁四个月上幼儿园以前都是保姆带,带他的人换来换去,当时的保姆市场没有现在发达,找个合适的阿姨很难很难。

一个粗手笨脚的山西阿姨洗澡水放太热了,孩子被烫到皮肤发红,憋的喘不过气来,以致于后来很长时间洗澡都怕水。

一个四川阿姨干净利索,但是表情永远冷淡,不爱说话。有一次我去单位开会回来,远远听见孩子在大哭,走到楼下看到孩子可怜巴巴地扶着窗框喊妈妈。

我进屋看见阿姨气呼呼站在房间门口,孩子扑到我怀里眼泪噼里啪啦地掉。我没敢深究到底发生了啥,因为害怕要重新找人。

即便这样,过完春节她说家里有事就不来了。还有的阿姨刚离婚,带孩子根本没心情,天天在不停打电话。

总之,各种各样想不到的奇葩情况。

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的年轻人,带孩子这一关太难了。当然也有家里有老人在,又有别的奇葩情况的。

这样动荡的环境导致的问题就是,孩子两岁了还不说话。有小区邻居阿姨看到我就和我说,你家阿姨带孩子出来总是躲在一边,孩子自己玩,到现在还不会说话,你得上心了。

感谢那个热心的阿姨,我吓坏了,每天给孩子读绘本,读很多很多,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过了一两个月从蹦单词到说短语,慢慢地没有了说话的担忧。

上幼儿园后又发现孩子大运动和精细运动都不太好,又是一番担忧和折腾,跟着早教班练习捡豆子,进行感统训练,学游泳等等。

前几天听我的心理学老师说,感统训练这个概念现在已经不单独存在了,而是并到ADHD里面去了。

然后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娃上美术课,教美术的女老师是从澳洲回来的,自己有俩娃,懂得比较多。

她有一次上完课和我说,感觉孩子可能注意力有点问题,建议我最好去接受注意力训练,这个问题要在12岁之前解决,否则小学不明显,但是到初中肯定会影响学习。

我问她大概会是什么情况?她说大体相当于他的注意力是正常孩子的四分之三。

我非常焦虑,寻找注意力训练的地方,我住在南四环和南五环的交界处,注意力训练的地方在北四环,娃爸不同意做训练,我一个人既要工作又要每周去三次训练太难了,最后只能放弃。

这成了我心中的隐痛,他上初中后的很多问题,我一直觉得根源就在于那时候我们没有去训练。

所以,当那个妈妈求助的时候,我很详细地说了情况,再三告诉她一定要重视。

孩子上了初中以后,并没有因为长大而让家长减少操心,反而更加劳心费力,这几乎让我忘记了孩子小时候各种各样的烦恼。

其实,养孩子每个阶段需要学习和操心的事情都太多太多了。前一段和别人聊天,两个家长都不需要操心孩子学习的问题,但是孩子从小到大,生病无数,需要不停跑医院。

每个妈妈养大孩子都不容易,不管有没有外援,需要操心的事情一点都不少。当然,没有外援的属于地狱级折磨。

要说真鸡娃,可能要从怀孕前自己的身体素质鸡起。即便这样,基因遗传找不到规律,我们依然需要有一部分听天由命。

说起来,12岁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窗口期。这个窗口之前,很多问题都能解决,也是亲子关系的“存款”期。在此之前,孩子和父母可以亲密无间,之后就是两个世界了。

心理老师说,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热战是健康的关系,冷战是不健康的关系。这么看,娃和我很健康,他在我面前敢发脾气敢怼人,有啥想法都敢说出来,虽然经常有矛盾,但不用太担心。

我自己不到12岁初中开始住校,从此以后便没和父母说过心里话了。先是我渴望他们的关心和关注,但是得不到。后来就是我自己应对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养成了几乎很难和别人说心里话的个性。

中学时还能和好朋友说说心里话,大学和工作后接触的人形形色色,我变成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刺猬。

最近,我确诊了子宫方面比较严重的疾病,需要手术。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得这方面的病,因为我觉得我妈身体一直康健,没有遗传基因。

但是和我妹聊天,让我极其震惊。她说我妈在生她的时候,产后大出血,就是因为子宫肌瘤切掉了子宫,幸好那时候解放军拉练,住在我们村,救了我妈,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只记得我妈身体不好,做了大手术,卧床修养了很久,怎么回想也不记得她被切除子宫的事情。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之后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学工作操持自己的生活完全忽略了这件事,还是我妈从来就没有把我当做倾诉对象。

回忆里初中回家的假期里我妈永远都在忙碌琐事,照顾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停下来和我说话的空间。从我上高中开始,她情绪激变,我每周半天的假期回家都是她在骂我爸,我们更没有了平和沟通的机会。

我有那么一瞬间似乎懂了她为什么会突然变的那么暴躁,很可能有身体不适的原因。然而,即便我们成年后,也没有人关注和理解她,都被她骂怕了,不敢接近。

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两条平行线上的过客。这几年我有意和我妈亲近,奈何还是忍受不了她的谩骂,每次和她待不过两小时,这两小时也基本是她在漫无目的地游走,我在看手机,没法说话,开口就是谩骂。

从十几年前开始,就已经没有人能够走进她的内心。

我的家里人,很像百年孤独的描述,个个都是飘忽的灵魂。

当然,还夹杂了本土家庭的各种问题,互相关心,但经常越界。不知道怎么保持合理距离后,逐渐变的越来越沉默。

我不想变成和我妈一样的母亲,但是我给孩子的关注好像不够恰当,量也太多,又造成别的问题。

也在不知不觉间,孩子不再对我敞开心扉,我们的沟通完全流于表面。我们不只是都关在自己的房间里,心也上了锁。我甚至会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有问题。

当然,我自己作为和妈妈同性别的人,都没有感同身受她的苦和难,我也不指望我的儿子现在和将来能够对我感同身受,理解共情。

12岁是最后的窗口期,在此之前的那十来年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效期,能尽力就多尽力一些吧。

之后,孩子是家里的客人,好好招待,体面送走,祝他一帆风顺。

以上。

北京的天,说变就变,一转眼又是北风呼号的时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