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ean:

人在找一种东西,都在找一种东西,一种类似于家的东西。

bean:

为此,不得不背井离乡。

bean:

宗教的出家是为了找家。

哲学的追寻也是为了找家。

bean:

[图片]

bean:

文艺当然也是在找。

而且文艺也好,哲学也好,宗教也好,都会反身地来描述这个找寻之本身,以及表达那种离家寻家的矛盾感。

后来,“家即在原点”,或“目的地即是出发地”这样的哲学或者说真理,就传到了世上。像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就是以原点哲理为核心。但这也并不解决问题。就算人都知道了乃至相信了目标就在原地,也是一样无法安于原地、呆在原地的。

原地是不够的。无法彻底完全地肯定原地,但也无法否定原地。

找寻的原生矛盾感,总是表现为人的进退两难。问题不是忘记过去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回到过去就能解决的。人必须继续不停地找寻。

想象回到过去不是出路,也不现实,尽管想象本身也是找寻的一环;而如果试图忘记过去,纯粹地面向所谓未来,或纯粹地去进行找寻,这也是不会成功的,因为这样,找寻就会失去参照的指标,失去方向。

这也是「骑驴找马」的内涵。人最终找寻的目标,是一个与自己已经知道的存在是相似的,如果没有驴作为某种基准,那么也就谈不上找马了。马并不是完全奇异的或者前所未见的东西,终点是有迹可循的。但迹也并不等于终点。一如驴不等于马。

所以会有《晴天》的周杰伦,也会有《找自己》的陶喆,也会有《青鸟》的梅特林克、《乡愁》的诺瓦里斯、《星辰》的康德、《涅槃》的释迦牟尼佛。

bean:

找寻里有两个层次。比寻找家园更彻底的是寻找自我。但即使是找寻自我,也往往是以找寻家园的名义和形式在进行的。

找寻家园的本质是找寻自我。或者说,寻找家园是寻找自我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

也必须知道,人要找寻的,是一个新的存在,而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尽管它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与过去有所相似,就像一辆摩托车之于自行车。当然,也有像是出于中间或过渡阶段的电动自行车。

没有什么矛盾比找寻之原生矛盾更令人内耗了,也没有什么比这个进退两难更令人撕裂。

换言之,找寻看起来是一个一直往前的过程,但这一个往前,在很多时候,也是以回头或回顾的方式进行的。就像程序无法继续往下运行的时候,回过头来检查代码一样。它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问题,说程序必须要强行运行下去。同时也不是为了运行就回退和降级到原来的版本。如果原来的版本是那么完美,也就不会有程序升级这回事了,也就不会遭遇如今的卡顿、bug或宕机。也正是因为升级过程遭遇了问题,所以旧版本被格外地强调。或者再换个方式说,在那种怀念中,有一半是怀念过去,而另一半,是以怀念过去的面目出现的憧憬未来。而这一半的憧憬,恰恰就是人背井离乡的动机和原因。也就是说,无论如何,人都必须贯彻找寻。尽管实际上没有人不在执行着找寻,被动的、被迫的、无奈的、没有办法的。但它必须是有意识的,然后是主动的。这就是找寻的思路。也是唯一的出路。如果没有思路,那么就没有出路。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哪怕本质上他也是在进行着找寻。但在他的意识里,却永远都是感觉死路一条或进退皆非的。

尽管思路或知晓,并不一定带来具体的人生用户体验的改善。痛苦和矛盾依然存在。但思路和知晓,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明确了整体的方向。也就是持续的升级。而这种升级并不与旧版本割裂或脱节,而是一种有机的联系与发展,同时永远保持着向后兼容。大部分的痛苦与矛盾,在兼容性的框架下,得到解释。它们不是简单地被消除,而是对应于实际兼容性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魔术般地取消了痛苦与矛盾,但却也是致命的重要,因为它从一种无解的、不可解的,以及不可忍受的苦痛,变成了一种处于框架之下的、可解的、可以忍受的苦痛,以及必然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换言之,人的承担性出现了。当一切是茫然的时候,任何微小的痛苦,都会显得不可忍受。但是当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一切就都具备了建设性,包括忍受必要的痛苦。当一切都是茫然的时候,痛苦便成为了焦点和主角。而当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时候,艰难苦痛,则只是第二位的,甚至有时候根本不值一提。

一个人没有主题,没有一个事要做的时候,烦恼痛苦,自然成为焦点。而一个人有思路,有知晓,有升级,明确目标的时候,烦恼痛苦也并不会消失,但它们会被统摄,被管理起来。推到极端,就是尼采说的:“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耐得任何一种生活”。同样,也很简单的一个反之,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也就忍受不了任何一种生活。所以一个人可以贫困致死,也可以富得自杀。区别仅仅在于贫乏经常被当作理由,而富足则绝不构成原因。所以致富并非没有意义,但也不是庸俗的致富意义,它的意义在于,让真正的问题,无所遁形。

任何具体的目标,都只是找寻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只是找寻的一个象征,一个意象。所以每一个达成目标的人,也都会再次落入空虚中。因为当他达到了目标,他也就失去了方向。于是再度迷茫。于是又急需一个新的目标。

没有目标之迷茫是一种痛苦,达成目标的失落和迷茫,也是一种痛苦,甚至更痛苦。达成了目标的人,会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并没有真正找到,然而他却认为自己不需要再找了,或者是不想要再找了,于是,似曾相识的撕裂,又重新出现了。直到他再次踏上寻找。这样一轮一轮的找寻会不断重复,一轮又一轮,直到人真正找到为止。

维特根斯坦说:『假如有人认为他已经解決了人生的问题,并且自以为万事都很容易时,那么,只需回想过去有过那么一段日子这个“答案”一直都是蒙在鼓里的,他就能明白,现在的想法是错误的。』

当然,当人找到一个“答案”的时候,他也确实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哪怕是一小步,也是像胡适说: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64章。

刚好也是第64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一句和维特根有所异曲同工。

陶渊明将要临终,总结地说:人生实难。

它总是那么难,难如登天一样。因为有一千里要走。

人就像总是想要探底一样地去试探,但这个底是不会让你探到的,因为它有一千里。人是不可能以试探心态探到一千里那么深的。所以人经过无数次试探以后,都认为,这个深不见底。所以就有了一种感性但却笼统的认知,渐渐地,就传说为无底洞了。但实际上,也只是一千里,并不是深不见底,并不是天文数字。就像告诉人说你绕地球徒步一圈,这个望而却步,但并没有无尽恐惧,因为数量是明确的,八万里。它很难,但却比不知数的那种难要简单多了。

也是绕地球整整一圈,人当然还是回到原地。这个时候才说,目的地是原点。或者返璞归真,等等。也就是离家找家终于到家。也是同时回到了过去又抵达了未来。

换句话说,一个矛盾的东西,一种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撕裂,最终是怎么会解决,乃至怎么会两全齐美之类,也就是,靠一个圈,一个圆。天圆地方。矛盾是方的矛盾,不是圆的矛盾。当然,地方是一种误解,因为地实际上并不方,它本来就是圆的。但天圆地方就很对,也很符合实际,也很有诗意,这就是中国汉语。中国汉语还有一点,那就是它很喜欢互文,永远在互文。当你说地方不对的时候,其实它已经说了:天圆地方。它已经说了地是圆的。因为它是互文。一开始就是互文。而当你说绕一圈那不又是原地踏步了吗?这时候,它又是方的了,因为互文,因为天圆地方。天也是方的。

中国的哲学家也是这样,非常汉语,所以看着都跟文学家差不多: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千里不算远,更非无尽头,但也绝对不近,绝对不容易。千里之远近,刚好使人断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千里之远近,刚好使屈原自绝,令尼采发狂,让维特根斯坦不多也不少地倾尽他天才的一生。

bean:

这是最好的时代,但也好像是最坏的时代。因为我在网上抄到一段大街文:【说实话,很焦虑,也很迷茫,满脑子都是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一地鸡毛的生活和一无是处的我,不知是生活把我过的一塌糊涂,还是我把生活过的一塌糊涂,理想和生活差了十万八干里,我马不停蹄,却又无能为力,摆又摆不烂,卷又卷不赢,躺又躺不平,这碗夹生饭我咽了又咽。想发个朋友圈诉苦,怕朋友笑话怕家人担心,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压抑的心情,翻遍整个通讯录也没找到那么一个人。于是我又像往常一样,咽下所有的情绪,默默打开抖音,在别人的故事里对号入座。人这一生所求甚多,可自知路远海阔不可越,自知山高天远不可攀,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耿耿于怀,都有自己的无人可说,所以,用云淡风轻掩盖奋力前行的艰辛,用寡欲无求束缚生命的鲜活。】

这样一段文字,共鸣者无数。所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终于,有数以亿计的人来到了这里,并且有人把这些话说了出来。所以这又似乎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原因也一样,因为数以亿计的人来到了这里。不好是因为众人都深陷于这样一个问题,好是因为众人终于认识到了这一个问题,而且有无数人可以就此共鸣,互通有无,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找寻或战斗。所以很好。乃至最好。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未曾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同病相怜的情况或可能。当然,技术方面,也得益于互联网。对于群体性的普遍心理或精神困境,这种系统性问题,有一个特点,或者说一个优点,那就是同病相怜病好一半。或者所谓一起比惨痛苦减半。这是真的。所以佛家的“众生皆苦、苦海无边”的哲学,再度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甚至说这是这哲学第一次真正迎来自己的时代,也不为过。所以,每一个在线比惨共同体里的每个人都很开心,因为,如果你们也和我一样惨,那我就放心了。当然,文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那各种各样的大佬,他们是更惨的,只是不被普遍了解,所以大众只有一种同时代比惨的横向幸福,而还未体会到一种历史比惨的纵向抚慰。所以单非法师说的特别好:“只有悲哀能治愈悲哀”。也像孔孟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翻译到今天,就是不患惨而患不都惨。不患都惨而患老六惨。这个时代,老六是最惨的,因为老六对别人的惨视而不见,所以只能自己一个人惨,而无法被别人的惨给治愈到。

所以很多人都喜欢上网。乃至需要经常刷一些像哀伤这样的所谓负能量,其实才有益于身心健康。

而且,比惨大会,如今只是刚刚开始,所以还会有长足发展的空间,会越来越火热,因为的确很难找到一种更好更有效的治愈方式了。而且这种群体自愈的机制与疗效,不是任何心理学家或心理咨询师能够提供的服务。同时,苦海无边哲学之落地着陆于时代,也会隆重重构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生态。而关键的钥匙则是每一个终端用户的切身参与感。比惨社区会蓬勃发展,而且大概会成为第二个带有像黄色社区那样的和谐氛围的网络社区。甚至,惨,将借着流量形式,而得到一种商业化的落地与运营,就像金融市场交易市场一样,形成惨融生态。惨需要交易,需要流通,需要买卖,需要产业化。如果是性产业是身的产业化,那么惨产业就是心的产业化。纽约,伦敦,上海,东京,纳斯达克。就像现在流行的词语:情绪价值。当词出现了,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出现了,那么它就必然会得到商业落地。这不需要谁去号召,而是自然而然会发生的市场行为。

狄更斯《双城记》开场白赏析:『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这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绝望之冬;我们的前途拥有一切,我们的前途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我们也正直下地狱。

总之,那时和现代是这样相像,以至那时声名最远的某些作家对于他所接收的这个时代,评说是好是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狄更斯《双城记》里的开场白堪称经典,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对偶,语句对仗工整,用词简练到位,通过词句上的对立达到了高度的概括,生活形象地写出了当时”

bean:

[图片]

bean:

[图片]

bean:

[图片]

bean:

[图片]

bean:

[图片]

bean:

搭付宝

bean:

[图片]

bean:

老话:搭伙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