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今年的电商节,退货一定是个绕不开的词。尤其像女装平均超过70%的退货率,这要是线下渠道,场面估计都控制不下。导致这一情况的有原因,有产品自身质量不足、版型不对,也有消费者利用平台规则凑满减后无条件退回商品等。

相较于十多年前电商刚起步那会儿,商家与用户之间的地位似乎出现了较大反转。这一现状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信息获取效率提升

相较于电商起步阶段,当下的互联网普及率更高,用户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更多客户会通过多方的信息检索来构筑消费决策。决策链的延长,让不少商品在这一途中被逐一清除。如此一来,商家的获客成本也随之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口碑导向

长期的线上消费习惯,也让用户对于品牌与商家的各类套路了熟于心。信息差所造成的不信任感,以及平台之间为了竞争而更加倾向消费者的态度,让买家在平台规则中处于上风。但导致这一现状的也不只是平台和消费者,一部分商家为了提升销量,会进行虚假宣传。口碑的崩塌,导致当下的消费者对于中小企业信任度较低,筛选也更为严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消费者话语权提升

当下的电商平台格局基本已经稳定,平台并不缺乏商家,而各品类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处在买方市场的电商平台,消费者的话语权相较于过往会更加明显。为了吸引到更多消费者,平台也围绕消费者权益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的存在,也让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的形象更加强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地位的转变,与市场的成熟、消费习惯的转变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息息相关。对于商家、消费者以及平台三方而言,如何重塑三者间的关系,仍旧是个重要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