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阳一,分享亲子故事、教育心得,期待大家一起变好~~~
在学校总会遇到各种奇葩事,我曾经处理过一次小学生“偷东西”事件,知道的那一刻我心里是很难过的,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就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告知情况。
孩子妈妈听说自己女儿“偷东西”后气炸了,她坚决不相信自己的会女儿“偷东西”,所以给了我一连串的反问,没有办法,我只好请她来学校看监控。
监控里清清楚楚展示了孩子走到课桌前,瞻前顾后打开同学书包,熟练拿走同学东西的整个过程。
当妈妈看到监控下的一幕幕,也是惊讶的目瞪口呆,真不敢相信那是自己的女儿,从小一点点呵护长大的小公主,竟然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在我的开导过后,妈妈也不再那么难受,她满含热泪的说:“老师,谢谢您为我女儿保存了尊严,以后我肯定会更加关注。”
妈妈还是很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会不会受到排斥?会不会被同学孤立?
甚至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妈妈已经想到了转学,逃离这样的尴尬。
其实作为父母都是这样,着急也生气,想狠狠地教育女儿,但又想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
不过,经过教育和开导,孩子已经戒掉了坏毛病,妈妈也终于知道了问题出在哪里。
想悄悄的问问大家,小时候的你有没有过偷东西的经历?
其实我自己印象中第一次偷东西,就是偷吃婶婶家里的麦乳精,每天下午都忍不住要溜进去吃几口,很上瘾。
大家一起讨论时,同事们朋友们都笑嘻嘻的承认说童年时偷过爸爸妈妈的钱!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事小时后我也偷过······
如今心智成熟的我们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时,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但是,孩子还不可以。
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出现“偷”这种行为时,我们作为父母该怎么办呢?
01
牢记两个“不”
第一,小心“标签效应”,不要给孩子贴上“偷”的标签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贴上标签时,他就会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其实,“标签”具有定性导向作用,无论标签是“好”还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好的标签,往往能够激励一个人,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能够强化人的行为,会促使一个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会越来越好。
相反,坏标签,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会导致个人在行为上受到抑制,长期受到坏标签的影响,还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破罐子破摔······
所以我们口中的孩子是什么样,他们往往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去生长。
所以当发现孩子未经允许拿东西时,我们更应该想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不要惩罚
有一位爸爸,发现儿子偷拿了家里的钱。他问儿子:“你要钱做什么?”
儿子说,“有同学过生日,生日礼物。”
于是爸爸就带着儿子去挑礼物,爸爸直接掏钱买下,交给儿子。
这让儿子有些惭愧,不知道说什么好。
“如果同学问你买礼物的钱从哪来的,你要怎么说?”
儿子低下了头,没有说话。
“如果你告诉她,钱是你偷拿的,或者说借的,同学会怎么想?”
儿子的脸瞬间就红了。
“但是,如果你告诉她,这钱是你挣的,她又会怎么想?”
儿子突然就明白了爸爸的用意——我们可以得到钱,但能选择的方法有很多种,有些是对的,有些却不正确。
如果孩子偷东西,我们只会惩罚,恐吓,用辱骂的方式去警告,甚至拿警察来吓他,结果又会怎么样了?
所以,与其惩罚他的错误,不如告诉他什么才是正确的。
02
培养孩子管理钱财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慢慢形成自主能力,所以花钱也开始自主,我们更应该给钱主动。
什么年龄可以给零花钱,给多少钱,怎么给,并没有标准答案,5岁之前的孩子,对钱没有多少概念,对“拿”和“”偷”更没有明确的概念。
五岁以后如果没有零花钱,当他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可能他就想办法来获取,这种方式可能就会被成年人当成“偷”,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并不涉及到道德层面。
一般在幼儿园,孩子的消费都是父母陪同,小学开始他们有了自主能力和小秘密,每周我们都可以适当给零花钱。
中学以后,孩子有了独立的社交,可能需要钱的地方就多了,所以每个月都应该固定一个时间点给一次,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配能力,可以多给一点,训练他们有计划的花钱。
赚钱,花钱,存钱,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三种能力缺一不可。
我们要引导孩子制定预算,零花钱也要分为不同类别去消费,才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成了糊涂账。
所以可以帮助孩子记账。
哪些钱是真正需要花的,不能避免的,哪些又是没必要的,让孩子懂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
这样调整消费习惯以后,就可避免大手大脚、冲动消费,然后又后悔。
有了一定的积蓄,孩子在社交和生活中就会更有底气,我们常常看到人在有积蓄的情况下都是信心满满,反而减少了很多消费,因为有底气,不需要出手都能得到内心的满足。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要允许孩子犯错误的,无论他们想要的是什么,哪怕在我们看来是一文不值的垃圾食品,也是他们的小小梦想,不可以随意扼杀。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付出代价,如果是错的,他们只会尝到苦果,很多东西不能靠听说,得自己经历过。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做朋友,多沟通,共同面对错误。
人生的路是要自己走的,作为人生导师,如果我们的方式错了,那就真的是误人子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