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朋友和我诉苦,说孩子四年级了,不知道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季节变换的关系,时不时地就感冒咳嗽,勉强支棱着去学校也经常说“头疼、胸闷”,不想去。
带去医院看了几次,做了一系列的检查都没发现什么生理上的大毛病,医生最后建议去心理科看看。
朋友赶忙打开挂号APP一查,发现儿童心理科一周内都是约满的状态。不管是普通心理科还是细分出来的“学习困难门诊”、“拒绝上学门诊”等等都是一号难求。
无奈之下,朋友只好花了大几百去挂了名医馆的专家号。值得庆幸的是,还没到需要吃药控制的地步,但后续的治疗过程也是相当复杂漫长的。
名医说的一席话,也让朋友后悔不已,“孩子天性敏感是一方面,但很多时候他内心的需求肯定被你们家长忽视了,平时你们也没有给到孩子积极的回应和足够的支持。”
她说以前觉得心理问题离自己的孩子很远,却没想孩子其实早就有信号,其实孩子和她说了很多次,“不想上学”,“不喜欢去学校”,“同桌太烦人了”,“老师太凶了”……但她压根不觉得有啥,每次的回应都是那几句:
“你就是想太多了!”
“这有什么关系?”
“别人都行,怎么就你不行?”
有些娃能把负面的压力排遣掉,但有些娃就会郁积在心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我的医生朋友说,很多人都不信,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真是比想象得要多很多。
如果孩子心理健康一旦出问题,最最重要的是找到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恰巧我最近看到一档真人纪录片《是坏情绪啊,没关系》,就是在探讨困扰着当代青少年的各种“情绪病”,很值得每个爸妈都去看一看。
纪录片一共6集,每一个出来讲述遭遇的主人公,我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深深的共鸣:从小得不到妈妈肯定而被“心魔”控制的女孩;在大城市打工对前路迷茫而深陷抑郁的年轻人;太想得到爱却不小心误入迷途的小姑娘……
原来无法消化的负面情绪会如此可怕,原来爸妈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和几句批判,会把那么善良蓬勃的生命、一步步地推向深不见底的“情绪旋涡”。
01
母亲的施压,成了她的“心魔”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李悠扬开始出现了幻听、幻视等症状,有时候会看到有个人在盯着自己,影响到了她的正常生活。
她说脑子里会出现一个怪兽,会控制她的身体。有一天她冲出教室,跑到操场上做出了割腕这种特别可怕的举动。
因为这件事,班主任就不再让她去学校了。
失学的日子里她会悄悄的走到学校的铁栏杆外,呆呆的望着操场,回忆过去和同学们在一起嬉笑奔跑的日子,“我经常会站在那儿,给同学送水”。
让李悠扬感到难过的是,“我就像犯了错的小孩被逐出家门了,但那个错又不是我想犯的。”
她有弹吉他、钢琴的爱好,学校中也不缺朋友,是什么原因导致她抑郁的呢?
节目组跟拍她的生活时,就发现了诱发她焦虑的开关,她的母亲。
李悠扬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抚养她的是母亲。
她的母亲表面看起来就很威严强势,讲话更是冰冷生硬,有时候女儿和她诉说最近情绪不佳,又有“想死”的念头。
妈妈非但不劝慰,还会表露出一脸的不耐烦——
“你为什么老想这些,不能想想光明的东西吗?”
“你一次次的说自己想死,你知道我听到心里我也承受不住吗?我又要当妈,又要赚钱,又要做家庭教师,还要做你的心理治疗师……”
眼见一场大战即将开始,母亲自己的情绪反而先失控了,她还会要求女儿的理解和支持,“我需要你来安慰我。”
这当然不会对女儿的病情有丝毫帮助,李悠扬常常觉得妈妈理解不了自己。
在心理咨询室,李悠扬形容妈妈的品质是,“尖酸、刻薄、严厉、焦虑。我觉得我妈心理非常不健康。”
但在李悠扬母亲给女儿的信中可以看到,她是很想和女儿建立一段阳光、明媚的关系的。
而同时,她又觉得“父母是天”。也不能把自己放到和女儿相同的位置上“如果父母说的每句话都感觉父母有情绪,那父母得低成啥样?”
造成母亲用这样强势的方式教养孩子,其实也源自她的原生家庭。
原来,母亲小的时候也没有得到过太多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她的父亲是公职人员,做事追求完美,对子女则奉行打压式教育。
小学时,母亲作文获得了全国作文竞赛特等奖,在省人民大会堂领奖。这本是一件非常光彩的事,可她的父亲知道后,只是冷冷地说,“光会写作文有什么用?”
这句话她记了几十年。
她也意识到了问题,“我到现在都缺赞美。爸爸追求完美,更多的是一种要求,指责。这些东西是我不喜欢,不想要的。可这些东西我现在全都有啊,全都传给了孩子。”
她不是不想对孩子好,而是真的不知道怎么才是对孩子好,因为她也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爱和支持。
真正的爱是没有伤害,没有恐惧的,但很多爸妈,他们也没有从自己的家庭里面去学到如何尊重孩子和支持孩子,这种养育模式就这样一代又一代地被复刻传递着。
02
“为什么不能爱我本来的样子”
被滋养长大的孩子能分辨出一段关系的好坏,意识到不对,也会向身边人求助。但那些没有接触过阳光的孩子,很容易被烂人释放的一点微弱的光吸引。
阿睿在高中时陷入到一段极为糟糕的恋爱关系。对方是她的老师,一个四十多岁,有家室的中年男人。阿睿觉得,这个男人对自己有种像父亲一样的关怀。
缺少父爱的她,很难拒绝一个老男人的关心,即使自己也觉得哪里不对劲。
阿睿有个“暴君”父亲。
有次吃饭,阿睿不小心把菜掉到了桌上,父亲一巴掌就扇到了阿睿脸上,打掉了她的两颗门牙。
不仅会打人,还会骂人,冷暴力。
阿睿的学习成绩并不错,有次失误英语考了80多,父亲便一个月没有跟她说话。后来考好了,父亲逢人就说自己的教育方法好,你看,这招有用吧。
这样令她心寒的时刻多的数不过来。
阿睿长大后,才反思起这段不健康的关系。无数闪回的片段让阿睿逐渐抑郁。
她开始不断纠结,“我是受害者,还是谈了一段糟糕恋爱的有点倒霉的人”,有几次扛不住情绪的侵扰,她甚至吃了安眠药、头孢和酒。
可当她在人生很艰难的时候,也没有想过向周围的人求助。
精神科医师问她原因,她说,脑袋里压根没有这个选项。
究竟是不想面对这段糟糕的经历,还是更不想面对父亲,阿睿很难说的清楚。
创伤是非常隐性的的伤害,阿睿从来感受过那种比较安全的被看到的那种感情,其实还没有建立好被爱、被支持和信任的系统。
医生对阿睿的状态不是很乐观,阿睿现在除了能跟植物、小动物建立信任外,很难再和人走进一段关系。
03
修复,是爸妈最该学习的一课
很多家长可能也未曾想到,自己不经意的一个暴戾行为,会给孩子留下一生都不可磨灭的阴影。
懿宸出场时,我真觉得她真是个非常幸福的女孩。
她有爱她、会鼓励她的老公,会为她做可口的饭菜;
没有复杂的家庭关系,平时她和丈夫平时单独住。偶尔回娘家,丈夫和家人相处起来也很融洽,爸爸会带着女婿健身;
她自己则在实验室工作,工作也很体面。
妈妈更是爱她爱到了骨子里,妈妈说,“如果这个世界上,只能有一个人可以活下来,我肯定选择死,毫不犹豫。”
不过,妈妈对她的教育秉持着“完美主义”,当懿宸做得好的时候,妈妈会不断的告诉她你可以更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一旦出现了一些拖拉磨蹭,就会瞬间点燃妈妈的情绪“炸药库”,有一次,妈妈当面把她心爱的玩偶剪碎了。这段记忆经过反复咀嚼,将其加深,放大,成了她抑郁的导火线。成年结婚后,仍然不时困扰着她。
“我觉得很多人没办法理解这件事吧,毕竟只是个娃娃而已,怎么能对自己的家人记恨这么久呢?”
“我也不知道啊,我也觉得不应该啊,可是每当我想起来还是会很疼。”
她买了一屋子的玩偶作伴,还给它们都起了名字,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像是对童年的一种补偿。
而妈妈当初做这件事也是无意识的。她也是从自己父亲那里继承了暴力的种子。
但懿宸妈妈有个特别好的地方,现在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感觉到自己情绪要爆炸时,会让自己停下来。
她很认真的对女儿道了歉,“我真不知道娃娃那件事对你有这么大的伤害,对不起。”
听到妈妈的道歉,懿宸绷着的身体马上就变松了。
能有意识的修复和女儿的关系,学会恰当的表达爱,我想这也是懿宸脸上有其他主人公没有的幸福笑容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两点我特别感慨的地方。
第一点就是,以前很多人总是会对患有“心理病”、“精神病”的人存有刻板印象,觉得他们性格偏激、固执、情绪易冲动。
但纪录片中大部分的被访者,他们的内心都非常非常的善良,在自己状况都很糟糕的情况下,还会想着不要让父母和朋友担心。
就像有一个男生说,自己只想生活在一个圆圈里,这个圆圈很小,能放进他的两只脚就行,因为这样小的区域不需要别人的支持就能有安全感。
他们会哭着告诉别人要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因为“开心”是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的东西,它真的好珍贵啊!
很感慨于他们的勇气,愿意站出来讲述并且直面内心的伤痛。
第二点,是心理医生对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阿睿的分析。
医生说她总是在观察植物,那么热爱植物,因为植物不管长成什么样,都会被大自然容纳和接受,这就是她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就是“为什么你们不能爱我原本的样子”。
“真正的心理创伤都是来源于关系,就是我到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人爱我,到底有没有人心疼我,我是不是值得被爱,我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