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的438万减少50万人,相比2023年减少86万人。这已经是考研报名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看来大家都慢慢意识到,卷学历的性价比是越来越低。
说是说学历越高找工作越好,实际上无论用人单位还是自己心里都清楚的很,所谓的高学历,只不过是为了避开就业困难季罢了。
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真的比本科生强很多吗?我看不见得。
钱砸进去了,时间也花了,最后发现自己研究生读出来和大学本科毕业的人干的活一样,甚至拿到的工资也一样。
因为少了3年工龄,所以退休金要比大学生少,还要管比自己学历低的人叫前辈,还不如本科毕业直接去找工作呢。
实际上这组数据还有一种理解方式,就是有不少人认为,3年后的就业环境未必比现在好,所以还不如现在开始找工作,不要去浪费这3年时间了。
其实哦,老夫一直很喜欢研究数据背后的行为逻辑,就是我始终相信图形反应的就是最真实的现实和意愿。
比如说出生人口,这个简直太经典了。
从16年开始断崖式下跌,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但是我们现在站在上帝角度,把自己放在2016年,回想一下,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是怎么样的?
起码2019年之前,大家还是非常情绪高涨的,所有人都想着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创新,还认为自己是下一个马云。
然而出生人口已经开始快速下跌,在大家还很嗨的时候,出生人口默默地提示各位,环境可能变得原来越不适合生存了。
2020年以后,虽然经历了疫情,但很多人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过来,依然觉得经济会继续蓬勃发展,房价会再创新高。
直到2021年房价到顶峰以后,大家的观念才慢慢开始改变。
但是你能说拐点是2021年吗?
不是,真正的拐点就是2016年,要不是当年开放二胎,可能出生人口数据早就塌房了。
同样道理,研究生报考人数减少,而且这两年减少的比例还真不小,只有两种解释。
要么是因为大学一毕业企业就开始抢人了,所以报考研究生的人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大家觉得3年后的就业环境可能比现在更恶劣,还不如现在先找起来,或者干脆去考公务员或者出国。
二选一,没有第三种可能。
所以我一直相信某些宏观的数据,它是有前瞻性的,很多事情无论你承认与否,它都不会为主观意志所转移,而且趋势一旦形成,它会有极强的惯性,直到把泡沫挤干净才会平稳。除非出现某些标志性事件才会结束趋势。
还是以人口为例,近50年有两波高峰,分别是1968年前后和1987年前后,这两波高峰以后就开始迅速下滑。
70年代为什么人口会急剧下滑,然后到了1978年又探底回升?
因为1976年某个运动结束,大家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生娃放量大涨。
而90年代以后人口为啥下滑,到了2003年左右才开始稳启呢?
因为90年代我们经历了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直到2001年加入WTO,进入了全球一体化,接到大量的全球订单,于是经济预期发生改变,大家的收入开始提升,所以生育率止跌甚至开始逐步反弹,直到2016年。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家误把学历视为决定一个人命运很重要的因素。
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学历决定不了命运,真正决定命运的是WTO和全球化,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生的人,恰好踩中了这波红利。
无论是买房,还是进大公司工作,或者创业,几乎都顺风顺水,职位年年提升,收入年年增加,房价年年起飞,妥妥的人生赢家。
只不过全球化的红利,到现在为止差不多告一段落了,随着特朗普上台,逆全球化进程开始,再加上国内因为房地产透支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始终没有找到除全球化以外的新增长点。
未来会怎样我不知道,就像我前面说的,或许出现某个标志性事件可以突然逆转趋势,要不然所有的宏观数据只会把泡沫挤干净以后,才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但是“把泡沫挤干净”,看上去就只有六个字,但这背后涉及到多少家庭的生计,涉及到多少人的就业,我不太敢想。
就拿大学毕业生来讲,23届,24届,25届,26届4年时间高校毕业生高达4837万,很难想象他们将如何就业。
所以现在早点出来找工作,我倒觉得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越到后面竞争越激烈。
都说时代的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有些人生来就是搬山的命,认真想想,人生真的挺不公平的。
2024快接近尾声,更是充满了不确定。七叔帮助你找到有确定性的方向、趋势、研判。
加入顺势理财俱乐部,你可获得:
每周不少于3条,精华机构内部动态分享;
七叔更犀利的大实话,被删除的文章不定期放送;
每月一次关于投资的深度复盘( 观点明确,不讲废话);
每个季度一场干货直播( 接地气,讲真话)
原价1999元/年,现优惠价299元/年,未来随人数增加逐步恢复至1999元/年。
功夫没有白下,钱不会白花,立刻加入吧。
我是七叔,一个亏了钱,又爬起来的男人
这个人,有点风趣,也有点骚气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