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24日凌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在阿塞拜疆巴库闭幕。中国代表团发挥建设性引领作用,全面参与大会各议题谈判磋商,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确定性。

本届大会闭幕时间较最初预定时间延期30多个小时,凸显谈判过程艰难。但大会最终就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机制等关键议题,达成名为“巴库气候团结契约”的一揽子平衡成果。如此进程恰如全球气候治理的缩影——在一系列挑战中前行。

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气候融资原则,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积极行动,有力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就气候变化多边应对措施进行谈判,是每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重要议题。在谈判过程中,各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无可厚非。但是各方谈判须坚持多边主义,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寻求共识,才能找到解决问题之道。针对谈判分歧,中国始终态度明确,就是各方应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所确定的原则、目标和严格授权,在尊重和遵守这些前提的基础上寻求共识。中方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的态度,为确保谈判行进在正确轨道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新的气候融资集体量化目标是本届大会的核心议题,也是各方的主要分歧所在。基于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和各自能力,《巴黎协定》规定了各缔约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根据相关条款,发达国家出资是应尽义务,其他国家出资则遵循自愿原则。唯有坚持相关原则,才能实现气候正义,确保全球气候治理以可持续方式进行下去。

对此,中方一直敦促发达国家履行责任义务,提高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危机。中方代表在本届大会闭幕发言中也表示,会议达成的新的气候资金集体量化目标成果文件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承诺远远未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义务,必须进一步明确。

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开展的积极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和作用很突出,在本届大会期间受到广泛认可。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且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有显著的能源消耗需求。根据《巴黎协定》的原则和授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出资义务。即便如此,中国坚定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并积极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低碳发展。1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中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用于可再生能源的累计投资居全球第一,是世界风电、光伏和电池设备主要供应国。

种种行动充分彰显了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的巨大努力,这些行动有力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也为国际社会加强气候治理合作带来坚定信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袁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