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X上直接炸锅了。
Sora,这个牵动着无数人心弦的产品,被泄漏了。
言简意赅的讲,就是有人把OpenAI给内测艺术家们的接口,直接打包到线上的huggingface上,给所有人用。
网址在此(但是当我发出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不能用了):
https://huggingface.co/spaces/PR-Puppets/PR-Puppet-Sora
可以看到参数其实寥寥无几。
只有文生视频,尺寸不可选,默认16:9,分辨率有360P到1080P,时长是5~10s。
一些手快的人,也抢跑生存了一些样片。
我给大家放一下。
非常坦率的讲,跟2月16号给大家带来的震撼比,差太远了。
我们已经不是2月没见过世面的小朋友们了,经受将近半年Runway、可灵、海螺、vidu、豆包、Pixverse、智谱的洗礼,我们已经长大了。
这个质量,挺好的,但是也就是挺好的了,调色很棒,很真实,动作幅度不错,稳定性不错,然后呢?
没然后了。
X上也有大佬扒了代码,发现这个模型,应该是蒸馏过的Turbo模型。
真正的完全体模型,是什么样,不得而知。
大概在泄漏事件3小时后,OpenAI关闭了所有艺术家的API接口。
直接一刀切,把所有人都关了。
搞我是吧,都别用了。
Sora今年2月16号正式发布,距今已经整整9个月,可以测试上的人寥寥无几,仅限于做安全的红队和一些被邀请的艺术家们。
保密级别极高,放出来的能让大家看过的视频,肯定都是过过OpenAI的公关团队的,且放出来的艺术家创作的视频,也是通过OpenAI的官方渠道放出来。
这些艺术家们的数量,加起来,也不过300人,仅此而已。
而这次的泄漏事件,不是黑客、不是内部人员,正是这些艺术家们。
他们在泄漏的页面上,讲了始末原委。
我用Claude翻译了一个中文版。
划重点:
“艺术家不是你们的免费研发人员,我们不是你们的:免费漏洞测试员、公关傀儡、训练数据、验证工具 ”
“每个作品在分享前都需要经过OpenAI团队的审批。这个早期访问计划似乎与其说是关于创意表达和评论,不如说是关于公关和广告。”
“我们向世界分享这一切,希望OpenAI能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友好对待艺术家,并超越公关噱头来真正支持艺术发展。”
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偏见。
是某些科技巨头,对于艺术创作的偏见。
当我把Sora的权限开放给你,帮我测试、给我提修改意见、同时对外一切发声都要受我管控,未经许可不许对外发声,这其实是一种傲慢。
他们实际在暗示一个点:
新产品新技术的访问权本身就具有足够的价值,足以抵消创作者付出的所有时间、精力和专业技能。
也就是说,在他们的概念里,技术创新的价值凌驾于艺术创作的价值之上。
这就像是一个画笔制造商告诉达芬奇,"使用我们最新研发的画笔是一种荣幸,所以你帮我们测试产品、给建议,是应该的。"
当他们用"机会"来包装无偿劳动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否定这些专业投入的价值。
这种做法暴露了一个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就是掌握技术的一方认为自己处于施予者的位置,而忽视了创作者同样带来的价值。
AI视频的创作和测试,说白了,是需要很多专业背景的,更别提Sora的那些艺术家,哪个不是声名赫赫有头有脸的人?
所以,他们在将近9个月以后,爆发了。
不过他们很聪明,没有用传统的方式反抗,而是用这种开源的技术方式,去做一些无声的抗争。
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织工们曾经群起反抗自动织布机,那场著名的卢德运动中,工人们砸碎机器,不是因为害怕技术进步,而是在抗议工业化过程中对人的尊严的漠视。
这次的Sora泄漏事件,我觉得非常好的展示了,科技行业在处理创新与创作关系时的偏差。
国内其实也有过类似的事件,我就不说哪家公司了,当时在AI创作者圈中闹的沸沸扬扬。
大概就是这家公司有个新模型快要上线了,希望召集一波人来内测使用。而这个模型之前,其实已经跟国内很多的头部AI创作者有了链接,也合作过不少。
正常来说,你模型要上线了,这些创作者们为爱发电,提前用上,做一做自己的作品,去公域上发发,再给你一些反馈和优化建议,这个模式至少在现在这种环境下,大家还是能接受的。
但是那次变了。
突然这个新模型的体验资格,变成了搞了一个比赛,这些老的合作的创作者们,想要获得这个新模型的体验资格,也要去参加那个比赛,用老模型来创作作品。只有在这个比赛中获胜的前几名,才能拿到这个体验资格。
最关键的是,比赛比的不是质量,而是投稿数量。
这一下子就炸锅了。
我自认为在AI媒体和AI创作领域,都还算有一点小影响力的人,之前也合作过很久,在明确测试效果不好的话我会不写,也不会写写黑稿,稿子也必定会跟对方过PR的情况下,被告知,也必须要参加比赛,拿到名次才能有体验资格。
当时也是非常的恼火,然后很多朋友也都遇到了这样的答复,甚至有的没忍住,在朋友圈里疯狂开喷,死命的输出。
当然,这家模型公司第二天,也算是反应过来了,把这事很好很快的解决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比较满意,后续也能继续长久的合作。
但是同时,这也暴露的一个本质是跟OpenAI这波是一样的:
“掌握技术的一方认为自己处于施予者的位置。”
当然,这种现象,有很多的背景,我不想去聊那种东西,很多东西是悬而未决的。
我只想说:
艺术家,不仅是工具的使用者,更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贡献者。
专业创作者的反馈和创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
创意劳动应该得到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实质性报酬。
技术与艺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恩赐。
这可能,就是科技与人文的路口,另一种具像化的交叉吧。
我也挺想看到OpenAI,会如何处理这次事件。
最后的最后,他们关于开源的呼吁,我觉得非常的棒,我自己也是双手双脚,支持一切开源,他们都是伟大的。
而这个里面,出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
CogVideoX。
有没有感觉,很熟悉?这就是智谱清影的基座模型。
智谱这波,恐成最大赢家。
以上,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在看、转发三连吧,如果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也可以给我个星标⭐~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次再见。
>/ 作者:卡兹克
>/ 投稿或爆料,请联系邮箱:wzglyay@gmail.com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