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长鼓舞,亦称“杖鼓舞”,是朝鲜族民众欢愉时分的经典舞蹈形式,既用于自娱,也用于娱人。这种舞蹈所用的长鼓具有双面特性,且两面的音高各异。表演时,舞者双手齐动,一手持一尺长的鼓鞭击打高音鼓面,另一手则拍击低音鼓面。由于音高的差异,鼓点节奏多变,伴随着舞者曼妙的身姿,带给观众无尽的兴奋与愉悦。长鼓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节奏往往从慢板起始,逐渐加速,几经起伏跌宕,最终在飞速旋转中骤然停止,令人血脉喷张,心潮澎湃。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作为朝鲜族最具标志性的舞蹈之一,长鼓舞主要流传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周边的朝鲜族聚居地。它源自朝鲜族历史悠久的农乐舞,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传承。长鼓,这一打击乐器,其前身可追溯到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后又辗转传入朝鲜,成为朝鲜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随着部分朝鲜族人迁入中国,长鼓舞也随之传入,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朝鲜族长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温婉,不仅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还可单独或集体表演。女性舞者的长鼓舞风格柔美优雅,男性则显得活泼而洒脱。表演时,舞者肩挎长鼓,右手持鼓鞭,边跳边敲,鼓不仅是舞蹈的道具,更是伴奏的乐器。整个舞蹈过程实现了人、鼓、乐的完美融合,彰显了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长鼓舞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形式,也为民族文化交流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舞蹈中,舞者双手同时击打鼓的两面,高低音交错,节奏多变,配合着优美的舞姿,令人陶醉。长鼓舞的节奏往往从慢到快,几经波折,最终在飞快的旋转中结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长鼓的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当时中原地区称其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并已应用于宫廷音乐中。宋代时,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其进行了详细描述。元代时,《元史·宴乐之器》对杖鼓的记载更为详尽,描述了其制作材料和演奏方式。

长鼓在朝鲜族音乐和舞蹈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其用途和形状的不同,可分为长鼓、舞蹈长鼓等多种类型。长鼓的形状两头粗、中间细,左边鼓筒直径略长于右边,右边鼓皮薄而左边鼓皮厚。演奏时,右手用饰有彩穗的竹条敲打右边鼓面,左手则拍打左边鼓面,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在农乐舞中,长鼓手不仅负责伴奏,还常常随着众人起舞,创作出挎跳“大蹦子”等技巧,被称为“长鼓演戏”。历经代代艺人的改进和创新,长鼓舞在20世纪初期逐渐从农乐舞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的表演形式。其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建国后,朝鲜族舞蹈家们对长鼓舞进行了精心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自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延边歌舞团将长鼓舞搬上舞台,极大地扩大了其影响力。60年代,在独舞的基础上又创作出长鼓的群舞表演。长鼓舞不仅鼓技精湛、花样繁多,更在于其能够传达出喜悦、欢快的情绪。舞者以优美的舞姿和娴熟的鼓技为观众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