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地处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非洲主战场,1942年10月,英军与德国、意大利联军“非洲军团”在此激战,英军取得胜利,此后,德国在非洲由战略进攻开始转为防守。
轴心德国与意大利在北非战略目的是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从而占领中东丰富的战略资源,因此,希特勒以埃尔温·隆美尔为将进军埃及,与意大利军队组成非洲装甲军团,之后,德意非洲军团与英国军队在阿拉曼地区爆发了战争,史称阿拉曼战役。
在英军元帅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德军败于阿拉曼,隆美尔率领残余德军撤退,此后,德军在北非战场节节败退,直到1943年5月被完全驱逐出非洲。
身为一代名将,德军将领隆美尔被称为“沙漠之狐”、“帝国之鹰”,他与古德里安、曼施坦因一起被后人并称为二战纳粹德国三大名将,刚进入非洲之时,德军在隆美尔的率领下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但遇上蒙哥马利率领的英联邦军队,隆美尔败了,非洲战场的形势开始被盟军控制,那么,隆美尔为何会败于蒙哥马利?
从非洲军团与英军在北非交战前的总体形势而言,隆美尔的战败并不奇怪,因双方兵力差距太过悬殊,德军的补给也是个重大问题,战争结果也可想而知。
隆美尔(左)与希特勒
自从1942年7月,德意联军由突尼斯突入埃及以来,由于地中海地区的制空、制海权在盟军的掌控之下,驻非德军的装备补给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因装备补给不足,德军进攻的脚步停在了距开罗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与此同时,美国的支援下,驻非英军的军事力量不断加强,英军积极备战,周密的准备之后,英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决定于10月下旬发动反攻,代号“捷足行动”。
战前,双方在北非军事力量对比:1942年10月,德意驻北非军队共12个师,总兵力10万余人。英国驻军11个师、四个独立旅,总兵力约23万人。
大战前夕,经过阿拉穆·哈儿发一战,轴心国军队损失惨重,德意军队士兵变得很疲惫,他们只能靠缴获的盟军给养维持生活,在装备上,隆美尔的部队对盟军本有一定的优势,但在8月后,英联邦军队从英国、印度、澳大利亚得到了大批人员装备补给,并从美国获得了一些坦克等,而隆美尔的部队没有得到任何支援,德军的优势很快就失去了。
对于战争态势,隆美尔很清楚,他自知以德军当前的情况很难对付盟军,也因如此,隆美尔一直在向国内请求支援,而德国当时忙于对付苏联,兵力几乎都被集中到东线,无暇估计北非战场,最后只有很少支援到达北非。
隆美尔预料到,以英联邦军队的扩充速度,很快就会强大到能对自己的部队发起进攻,但他毫无办法,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德国能迅速打败苏军,继而向南进军,威胁高加索与中东,迫使北非的英军回援中东,从而延迟英军对自己部队的进攻。
若是隆美尔的希望成真,之后就可要求德军高层指挥官支援自己的部队,最终联合苏联南部的德军,打败北非与中东的英联邦军队。
由此,隆美尔的部队一边等待着英联邦军队的进攻,一边期待着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获得胜利的消息。
阿拉曼战役
遗憾的是,隆美尔的部队并没有等到东线德军胜利的消息,而非洲的英联邦军队对德军的进攻也开始了。
1942年10月23日起,英军在蒙哥马利的率领下对德意驻非军队发动攻击,到11月4日,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隆美尔命令德军向西撤退,并带走了食物和水,留下意大利军队继续抵抗,四个师的意大利军队最终仅剩百人,向英军投降。至此,阿拉曼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突破德意军队阵地后,英军迅速向西挺进,占领利比亚昔兰尼加与的黎波里,配合即将在北非登陆的英法美联军,将德意军全部逐出北非,北非战场形势被彻底扭转。
“沙漠之狐”隆美尔
先不论正义与否,仅从军事角度看这场战役,隆美尔的失败是令人遗憾的,他败于北非的最大原因无疑就是与对方兵力差距过大,而且己方补给严重不足,虽然隆美尔打过多次以少胜多的战争,但他毕竟不是神,而且他的对手蒙哥马利也并非无能之辈。
在得知自己的兵力不会得到补充后,隆美尔 深知己方很难取胜,因此,他向希特勒提出撤退请求,以便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线,但希特勒过于高估德军的实力,命令隆美尔“不准撤退,坚守每一块得来的土地”,对于这场明知打不赢的战争,隆美尔不得不打,只因身为一名军人,服从命令是他的天职。
文/
图/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