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实际行动诠释教育家精神,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新教研项目的引领下,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应用“深度教研”的方法和工具开展“新结构化教学”的积极探索,致力于让学校的教研活动从“规范”走向“品质”,提升课堂育人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20日,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开展了以“新教研 新结构 新课堂”为主题的展示活动。当天共组织教学公开展示八节,充分展示和分享了学校新教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搭建了校际交流平台,推进了教研教学经验的传播交流。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师部副部长沈慧丽,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张新宇,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教师教育研究部(科研部)综合教研员赵雪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磊,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桂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科竞赛课程中心主任、上海市化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可锋,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肖恩利,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刘超,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市教委教研室)劳动及通用技术教研员管文川,原嘉定区教育学院师训部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康茹萍,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吴立宏,华东师大一附中党总支书记王新,华东师大一附中校长袁芳,华东师大一附中副校长陈明青莅临出席本次活动。
一、教学展示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在“培养研究型学生、造就研究型教师、建设研究型学校文化”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开展深度教研实践,探索“新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路径,本次活动中语文、数学、英语、化学、政治、历史、通用技术、体育八门学科进行了教学公开展示,展现了各学科对“新结构化”教学的探索成果。在教学展示活动结束后,由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副校长、全国最美教师陈明青老师担任主持人,主持主会场的专家点评等活动。
【语文学科】
朱越老师依托修改文学短评这一任务,创设情境,围绕《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豪放词,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意在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两首豪放词的深层意蕴,形成修改文段短评的思路。
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桂华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郑老师作为教育部普通高中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充分肯定了本节课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入,展现了课堂教学“少一点,深一点”的有效努力,课堂的生机勃勃也体现了一附中语文长期以来深度教研的成果。
【化学学科】
朱彦铭老师执教了高二年级《破解六边形的奥秘——苯的结构与性质》一课。朱老师以柚子皮的汁水能使气球爆炸这一现象导入,结合化学史,重温化学家发现苯和确定其结构式的探究过程。通过自主实验设计、球棍模型搭建等课堂活动,引导学生采用多角度的寻找证据不断深入认识苯的结构,进而理解其化学性质。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融入整节课。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科竞赛课程中心主任、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李可锋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认为朱老师的课做到了整体和细节的有机融合,立足于大单元设计,以化学史为主情境,串联苯的发现、结构和性质,帮助学生形成对苯的结构与性质的“高阶认知”。课堂语言清晰明了,问题设计启发性强,同时设计了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视频实验等多种实验形式,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而且学生课堂参与感强,思考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政治学科】
张偲玙老师执教了必修三《政治与法治》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的综合探究课——《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心从何而来?》一课中,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聚焦“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心从何而来”的议题,以文本阅读分析、学生分享、修改和运用社会实践活动作业为课堂教学抓手,在充分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现象,感悟身边的民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主要优势,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信心。
黄浦区教育学院高中思政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吴立宏老师认为本课有四大亮点,一是课前四组学生的行走活动是精心设计过的,是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的,能够见到老师的巧思;二是课堂一开始四组学生行走图谱的构建和分享,将自己所有经验和知识进行结构化,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必备环节;三是课中学生根据补充材料,合作讨论、修改完善自己的行走图谱,是贯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效形式;四是课堂最后的知识迁移、学以致用的环节,更能体现知行合一,也是青年学生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历史学科】
刘徭瑶老师执教了高一年级《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课。刘老师将宋朝的制度创设置于不同的空间尺度下加以考察,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其价值与影响。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与地图资料结合使用,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历史情境,并基于材料、围绕主旨设置了环环相扣的问题,增强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磊老师认为本节课的时间跨度、内容含量非常大,但很好地运用了“新结构化”教学来解决这个难题,以历史逻辑为脉络,突出了核心问题。最后的课堂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材料和概念融会贯通,从更高的思维层次上得到学生的反馈。
【通用技术】
高华老师执教的《简易四旋翼无人机设计》一课,以现实世界真实情境中高层火灾灭火的困难为背景创设任务,由学生提出需求、设计并制作一款低成本简易四旋翼灭火无人机。在整个项目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来完成问题提出、方案构思、草图绘制、模型制作、调试优化等系列任务。本节课既有针对知识结构的师生互动,也有小组讨论设计方案的生生互动,同学们动手实践中迸发出的思维火花也体现出“学生立场”理念下的课程活力。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劳动及通用技术教研员管文川老师对课堂进行了评价。肯定高华老师将选择性必修中科技人文融合创新板块无人机的内容和必修部分设计的一般过程进行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效度和学生的素养,很好地体现了“新结构化”教学的育人理念。在新课堂方面,管老师认为有三处亮点:第一,本次课堂给了学生出错的机会;第二,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第三,给了学生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提供给学生各种支架,供学生自主实践。最后,管老师建议如果在课堂中能多有一些学生即时生成的构思以及学生高阶思维发展,课堂效果会更好。
【数学学科】
许维颖执教了高二年级《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一课。许维颖老师以卫星定位无人机为背景,展示综合几何法和向量法,引导学生体会向量法的优势。许老师从期刊论文中获取教学素材,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的转化,课堂从静态到动态,问题链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别具一格的情境和支架。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研组组长肖恩利老师进行专家点评,他从“新结构化”教学角度阐述:一、课堂定位在动态化空间问题解决,培养变量和函数意识;二、内容维度上,培养学生向量意识和跨学科应用能力。从学生身边和其他学科选材,提供教学资源转化路径;三、彰显学科育人,例如通过精密计算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卫星定位无人机的情境具有激励学生探索的德育价值。
【英语学科】
黄圣佳老师执教高一7班《First Aid for Burns》一课。黄老师通过设计学校急救社招募志愿者的真实情景,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并在以读促写、以读促说的活动设计中为同学们提供机会,在输出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lassIn分屏功能的使用分享了即时生成的海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还使反馈环的生生互评成为可能。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综合教研员、上海市特级教师刘超在专家点评环节指出,本节课紧扣本次教研主题“新教研、新结构、新课堂”,不仅在真实情境中发生了说明文的整体阅读,更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合作与互评,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中问题链与反馈环给学生提供的课堂生长机会,促使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语言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体育学科】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体艺教研组吴伟老师的《篮球进攻基础配合(18-11):传切+突分》一课,以“创造进攻空间”为教学主线,设置不同防守情境下的3人进攻配合,首先通过固定空跑、固定突破分球线路学练,培养学生空间感和位置感,接着引导学生自主串联切入的方式及线路、选择突破后分球的时间和方向,使学生了解技术动作的运用时机,懂得在运用中如何变化,提升篮球技战术运用能力。
原嘉定区教育学院师训部主任、体育教研员,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康茹萍认为本节课的问题链凸显了引导学生围绕“创造空间”这一概念进行思考和探讨,有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康老师指出,篮球技术进攻单元教学在重视进攻技战术学练的同时,也要兼顾真实防守情境,要体现“学有要求、练有思考、赛有所用”,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终体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教研微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物理组方侃侃、方莹、徐雅蓉、徐怡诚四位老师以《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问题链设计》为主题,开展了教研汇报。汇报由徐怡诚老师主持。在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新教研项目的引导下,我校物理组利用深度教研对“新结构化”教学展开积极的探索,确定了以真实情境下的课堂教学问题点设计为主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教研。依托新教研系列工具,老师们发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逻辑结构、缺乏问题中心思维、缺少真实情境场景等问题。由此,产生的困惑是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如何统整知识能力和素养发展的关系?为此,老师们借助学校的“新结构化”教学探索所提出的课堂三要素,情境场、问题链和反馈环,方侃侃老师、徐雅蓉老师、方莹老师,分别以单元教学设计、新授课、高三复习课为例,探讨了不同课型中如何创设问题链,期待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提供学生思维支架,形成思维闭环,最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主题汇报
袁芳校长进行了主题为《“新结构化”教学赋能思维进阶》的汇报。首先,袁校长对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然后围绕“新结构化”教学的缘起、内涵、实践、成果这四个方面介绍了我校“新结构化”教学的开展情况。“新结构化”教学能让学习内容有价值,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挑战,有思维进阶;学习过程有评价,有情感体验。袁校长强调,课堂是给每一位孩子赋能的过程,课堂要生动有趣,激发思维成长,必须提供支架,而这个支架就是学校层面全体推动的“新结构化”教学,其目的是重构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关系,整合教学评,进而优化课堂学习的境脉。我校“新结构化”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喜人:组织教师围绕“新结构化”教学开设公开教学30余次,进行主题发言80余次,出版学校学报7期,刊登“新结构化”教学相关文章40余篇。教师在各级各类核心期刊和杂志发表相关文章十多篇,促进教师、学科间的相互借鉴和良性竞争。
四、项目专家点评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张新宇博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新结构化”教学的探索价值,一是“新结构化”教学将知识结构化、能力结构化、问题结构化、情境结构化、评价结构化,对教学进行了整体思考,二是整体推进“新教研、新结构、新课堂”的路径值得借鉴,例如“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的清晰界定能够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引导教师将观念转化成行动,形成了从学校顶层设计层面到教师课堂实践层面的高度统一、有效落实。同时,张博士也建议研究还要从素养整体化、结构化发展的角度加以思考,“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三者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反馈环的特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领导讲话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院长王洋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讲话,他认可了我校新教研项目展示活动的安排,以“新教研”推动“新教学”,以“新教学”形成“新课堂”,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成果彰显。“情境场、问题链、反馈环”的路径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要从校长视角、教研组长视角、教师视角三个视角评估学校活动,从而真正做到校长引导、教研组长跟进、教师紧跟,形成项目研究团队,整体推进课堂的真正变革。
随着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新教研项目展示活动的圆满落幕,我们再次见证了“新教研、新结构、新课堂”理念的深刻实践。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学校在推动教育创新和提升教学质量方面的坚定步伐,更是对研究型学校、研究型学生、研究型教师培养理念的有力诠释。通过新教研的深入开展,我们共同探索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致力于构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学习共同体,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