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灵堂排长队,72岁女儿现身,几月不见苍老许多,背影凄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卿羽飞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2024年11月24日,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

可能很多人对叶嘉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而在叶嘉莹去世后,灵堂之外,却排起了长队,让叶嘉莹也算享尽哀荣。

令人唏嘘的是,叶嘉莹已经72岁的女儿,不可避免的,因母亲的去世苍老了不少。

那么话说回来,叶嘉莹又到底是何许人也?凭什么能让如此多的人为其哀悼呢?

诗人的离去

2024年11月24日的下午,已经百岁的叶嘉莹,安然去世。

而在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纷纷掩面痛哭,因为又一位诗人离开了。

随后,很多人闻讯而来,前来送叶嘉莹,这位百岁老人最后一程。

也是天公作美,叶嘉莹去世的这几天天气很不错。

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粉丝排着长队,在一片肃穆中走入了还未设置好的灵堂。

叶嘉莹的女儿已经72岁的赵言慧,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在南开大学的帮助下,操办起了母亲的身后事。

灵堂并不隆重,但很是用心。

南开大学的师生,为叶嘉莹设置了一片花海,叶嘉莹的遗像放在花海中间,而两侧则写着对其一生评价的挽联:

百年闻至道,守孔颜乐处;是仁者寿,圣之时。
一老证斯文,从忧患修来;作词中仙,天下士。

在这副挽联的见证下,无数人来来往往,只为见叶嘉莹最后一面。

至于南开大学的学生,除了去灵堂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外,还默默负担起了维持秩序的责任。

令人唏嘘的是,叶嘉莹的女儿赵言慧,明明几个月之前的她还是老当益壮,而如今却苍老了很多。

是啊,虽然知道自己的母亲已是百岁高龄,离开人世也是正常,可真当母亲离开时,又岂能心中不伤呢?

并且,赵言慧还在现场默默整理花束和卡片,背影看起来很是凄凉。

那么话又说回来,叶嘉莹这位国籍加拿大的女士,为什么能够在死后获得大家如此的尊重呢?

叶嘉莹的故事

说起来,叶嘉莹之所以会走上诗人之路,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家族还算显赫,是满族八大姓之一叶赫氏的后人,按八旗的算法属于镶黄旗,其曾祖父还曾是进士。

至于叶嘉莹的父母,也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叶父亲叶廷元不仅精通古籍,而且后来还考入了北京大学英文系,并就职于航空署。

至于母亲李玉洁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后来又研究心理学。

有这么一对父母在,叶嘉莹的教育就可想而知了。

在叶嘉莹三岁时,就在父母的教育下开始背诗识字。

十岁那年,考入北京市立二女中。

然而,叶嘉莹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因职责在身,跟着国民政府迁往西南,只留下了叶嘉莹母女在北京相依为命。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在那段残酷而又悲惨的岁月,叶嘉莹不仅见证了沦陷区下日军的暴行、国人的哀嚎。

更亲身经历了无数生离死别,包括1941年母亲的去世。

这些都给了叶嘉莹充足的创作灵感,让叶嘉莹开始奋笔疾书,用诗歌来排遣心中的愤怒忧郁,同样也是记录历史。

而除了写诗之外,叶嘉莹也开始投身教育,并收获了爱情。

可惜的是,叶嘉莹的爱情相当不顺

1948年,叶嘉莹在易友的多方劝说下,决定去南京结婚,随后就被迫来到了台湾地区,差点就家破人亡!

1949年的夏天,叶嘉莹的女儿出生,这本是件好事。

但不久后,丈夫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抓进了监狱

第二年叶嘉莹在内的六名彰化女中教师,又因为国民党的“白色恐怖”被逮捕入狱。

虽然很快叶嘉莹就被获释,但是却不得不寄人篱下,至于丈夫则在三年后才被放出。

在那几年,叶嘉莹除了四处为自己和易友奔走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和爱好,那就是教育和文学。

白天拿着戒指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晚上则捧着古书钻研诗歌

这不是叶嘉莹没心没肺,只是在现实的无奈中为自己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罢了。

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66年,由于扎实的文学功底,叶嘉莹获得了代表台湾大学去美国讲学的机会。

也是趁着这次机会,叶嘉莹终于摆脱了国民党的控制。

于1969年在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定居加拿大。

需要注意的是,叶嘉莹虽然以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的身份定居了加拿大,并拿到了其国籍,可叶嘉莹其实一直都想要重回祖国。

只是当时的两岸关系,让叶嘉莹不得不绕了个大圈。

这不在1974年,叶嘉莹就顶着重重压力,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并写下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后来在1978年,伴随着国际形势的进一步缓和,叶嘉莹又迫不及待地向政府提出了回国讲学的申请,并于1979年得到批准。

此后的20多年间,叶嘉莹先后前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大学进行讲学。

帮助这些中国学者开阔的眼界,同时叶嘉莹也没有忘记继续在国外传播汉文化的魅力,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

更令人感动的是,叶嘉莹很多时候搞学术研究,搞教育,不仅不赚钱,反而是在贴钱

比如说1991年,叶嘉莹成立了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后,就捐了十万美金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

而在叶嘉莹临终之前,更是一次性将自己手上几乎所有的财产,约3568万元人民币悉数捐献

不忘故国,淡泊名利,一心授业,这样的诗人自然值得尊敬。

结语

每个人都有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但有些人走后,人民会一直记着他,而有些人则会迅速彻底消失,无人问津。

而这则取决于我们的生前做了什么,又给别人留下了什么。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2024-11-25--天津:民众悼念叶嘉莹先生
百度百科--叶嘉莹
澎湃新闻--别了,“诗词的女儿”叶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