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全军开始实行军衔制。
军衔制在我国军事史上可谓是意义重大,因为这不仅是一次对于军队有功之臣的“论功行赏”,更是我军从过去的“土八路”时代迈向正规化的重要一步。
而关于实行军衔制后对于全军官兵的授衔标准则是按照之前部队大评级的结果来进行操作,换言之正是综合按照每个人的功劳,能力以及资历来评定。
所以对于最终的授衔结果无论是党和军队的领导人还是被授予军衔的本人绝大多数都认为其符合客观标准。
但是对于其中一个人的军衔授予毛主席则提出了他个人的想法,这个人正是出身中原野战军的皮定均。
在最初的评定当中皮定均被授予少将军衔,然而毛主席在看到这一结果之后做出了“皮有功,少晋中”的指示,就这样在随后的评定以及授衔当中皮定均成为了开国中将。
要知道开国授衔时将官以上的干部超过了1700人,那么毛主席为什么单单对皮定均的评定做出修改呢?皮定均的一生又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地方呢?
1914年,皮定均出生在安徽金寨的一户贫寒农民家庭。由于家中条件不允许,儿时方皮定均并没有能够和一些同龄人一样进入学堂读书而是要去从事一些儿童本不该去做的体力劳动,所以他也早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辛。
时值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时期,皮定均家乡所在的安徽曾被直系和皖系等部队所控制,俗话说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当地老百姓也深受兵祸之害。
12岁的时候,为了缓解家里窘迫的经济条件,皮定均去为本乡的一位地主去放牛。虽然皮定均每天兢兢业业地完成工作,但这个地主却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对他进行挑刺从而克扣皮定均本就微薄的薪水。
彼时的皮定均虽然还不明白什么叫做“剥削”,但他却也意识到他所处的是一个极为不公道的社会,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萌生了要去改变这种现状的豪情壮志。
随着我党在国内的发展呈现出来了星火燎原的态势,党组织和红军队伍也来到了皮定均的老家。
在听到工作人员的宣传之后,我党所表现出来的道路和目标使得少年皮定均大受震撼,不到14岁的他当即决定参加红军以亲手改变这个让人吃人的社会。
不过由于当时的皮定均年纪太小,红军驻军首长并没有让他成为一名一线的红军战士,而是让他来到我党组织建立的农民协会以熟悉各项工作。
刚到农会的时候,其他党员干部们并没有对这个“小鬼”有过太多的重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发现皮定均虽然年纪小但是在工作方面却丝毫不含糊。
无论是在周围村庄进行宣传还是同一些地主富农作斗争,他都能做到不逊色于一些大人,更为难得的是年纪轻轻的皮定均还懂得不断的思考和在工作完成之后的总结,所以不久之后他就成为了金寨农会当中的骨干人物。
由于在农会出色的工作表现,皮定均很快就被红军首长点将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在第二年的时候他又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皮定均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但他身上的一股机灵劲儿却给了领导和战友们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红军部队由于条件有限,无法做到人人配备一把制式步枪,所以一些新兵往往只能够手持大刀或者梭镖一类的冷兵器上战场,皮定均自然也不例外。
在双方装备差距较为明显的情况之下,如果想要用冷兵器对敌人造成杀伤就势必横穿阵地,这无疑是一个有着极大风险的动作,稍加不注意极有可能被敌人甚至是自己人的子弹误伤,挂彩染红也属于家常便饭。
然而让人啧啧称奇的是,从新兵时期开始皮定均从来没有在这种肉搏战中受伤,原来善于观察的他在每一次冲锋的时候虽然都勇猛地冲在队伍的最前端,但善于观察的他却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寻觅到敌人火力薄弱和间歇的地方从而做出最佳选择,久而久之就连他所在的师领导都知道了皮定均这个智勇双全的“娃娃兵”。
当时的红军队伍当中正大力提倡对于年轻军官的培养,头脑灵活且作战勇猛的皮定均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全师重点培养的一位“可塑之才”。
于是从反围剿战争开始,皮定均就先后在红四方面军担任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到了长征开始的时候他更是进入红军大学系统地学习了军事和政治理论知识。
由于之前有着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所以在此期间皮定均做到了将理论和实际的融会贯通,夯实了作为一个指挥官的基础和必备素质。
抗战时期皮定均成为了129师的特务团团长,作为师属直属部队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紧急状况,而他也妥善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从没有出过一丝纰漏。
1944年8月,皮定均被任命为豫西抗日游击队司令员,这也是他军事生涯当中头一次作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豫西抗日游击队这样一个职务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责任。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此时已经到了抗日战争的后期,日军虽然败相已显,却仍在作困兽之斗,希望能以打通纵贯中国南北方大动脉的方式来延续其对于中国的实际控制。
而河南一带作为中原腹地,自然是日军志在必得的一块战略要地,所以皮定均作为河南的一位抗日根据地的军事负责人所面临日军的攻势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再则之前在豫西一带我党根据地的建设数量极为有限,换言之我们党和军队在那里并没有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面对上门的抗日宣传普通群众大都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对待,使得我们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工作都难以开展。
面对这样的情况皮定均并没有心浮气躁,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来开展工作。
首先针对日军来势汹汹的进攻,皮定均下令将驻地的桥梁、公路和铁路进行破坏,使得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在豫西平原上驰骋,在拖慢日军的前进道路后他则派出小股的军队对其进行袭扰,在皮定均等人的努力之下日军打通中国交通大动脉的阴谋最终以失败告终。
而在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方面皮定均也采用了“对症下药”的方式,他明白当地民众对党和军队的冷漠主要是基于对八路军和政策的不了解,所以他不辞辛劳深入山村挨家挨户进行宣传,终于抗日游击队在豫西一带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拥戴,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1946年,国共之间的全面内战爆发,此时的皮定均又有了新的职务,那就是中原军区的第一纵队第一旅的旅长。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军决定从中路突破,让刘大军主力穿过大别山后开拓新的战场,皮定均和一旅的任务则是全力掩护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由于大别山地区地势崎岖险要,部队需要轻装前进,所以在进入大别山之前中野便将自身多年以来积攒的装备和重武器销毁。
这样一来虽然加强了队伍的机动性却也使得数十万大军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当中,毕竟如果和全副武装的蒋介石部队正面相遇的话,结果显然是凶多吉少的。
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皮定均决定不去一味消极防守而是适时主动出击。
他先派小股部队在大军行进之前深入大别山进行部署,在和敌人遭遇的时候他更是结合地形优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无论是抢关夺隘还是穿插行军,都让对面的敌人苦不堪言,最终在中野全军的努力之下大军顺利通过了大别山。
而这次顺利完成任务的意义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当敌人的两只拳头朝我们打来的时候,他的胸膛也正暴露在了我们的面前,而跃进大别山也正是对敌人的“当胸一击”,盘活了全国的战场。
建国之后的皮定均虽然职务不断升迁且在1955年授衔当中被毛主席亲自晋升为开国中将,但在他的内心却从来没有将自己的位置放之于高高在上。
与此相反,皮定均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贫苦农家出来的孩子,所以他每到一处工作,除了在军事建设方面一丝不苟外,更是对于民生问题极为上心。
1969年皮定均成为了兰州军区的司令员,平日里皮定均除了操心军务之外,对于部队驻地百姓的民生情况也是极为上心,时常和地方负责人一起体察民情。
当年的一天,皮定均在地方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张掖市进行视察,作为当时西北的贫困地区,张掖在经济和交通方面都十分落伍,一路之上皮定均的脸上稍有喜色。
而在到了一户乡村人家的时候,皮定均则冲着陪同的干部发了火。原来当一行人来到这家门口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汉和他两个被棉被紧紧裹住的闺女。
经过询问皮定均才知道原来当地经济状况十分堪忧,这家人家甚至贫困到无法给两个女儿做一身新衣裳,当有人上门的时候只能以棉被裹着身体遮羞。
看到这里怒不可遏的皮定均向一旁的当地书记问道:你有没有女儿呢?你的女儿也是这样的习惯吗?一时之间这位书记满脸通红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其实皮定均当然知道国家这些年由于全国性的运动在经济方面陷入了停滞,在西北大地更是如此。但老百姓连一身整齐衣服都穿不上显然也和当地干部对于民情的不上心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此他才对这位书记发出了那句震耳欲聋的反问。
第二天皮定均再次来到了这个山村为他们送来了一些干净的旧衣服,随后张掖一带的贫困县在皮定均的牵头带动之下经济逐渐有所好转。
一个人对于困难群众有着同情心不足为奇,难就难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个人身份的变化仍旧心系广大的群众,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说,皮定均不忘初心的品质也正是我们作为后来者应当学习和效仿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