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FEI'S TALK
不知大家是否和我一样,看《再见爱人4》已经看到有点“分裂”?
尤其我再倒回去看看前几集,会发现这个节目里很多细节太前后矛盾,且漏洞百出。而节目本身所呈现出的疑点、槽点都越来越多,完全背离了节目初衷,呈失控之态。
节目中三对伴侣的关系,我看到现在,已经只能用“真真假假”来形容了。包括讨论度最高的李行亮麦琳这一对。我发现先前我在“沙白之死”文章里提到的“后真相”,用来形容《再见爱人》与麦琳现象,也十分贴切。
那些令人“风中凌乱”的情节
就说李行亮麦琳这对吧。
李对麦麦不满的一个点是:她和自己没有精神共鸣,她对自己搞音乐也一点不感兴趣。似乎,麦琳是他精神世界里熟悉的陌生人。
可是,在节目第一集麦琳李行亮参加婚姻体检时,李行亮不止是将麦琳列为了自己的挚友,而且是挚友之首。
那段情节挺值得一说的。
婚姻体检让麦琳说出李行亮两位挚友的名字。麦琳立刻精准猜出其中一个后,开始犹豫第二个讲谁。
这时候李行亮插话了:我断定你答不出来,不可能答出这题。
然后麦琳想了一会反问:我吗?
李行亮的神情是非常吃惊和意外。这时麦琳有点是怕自己答错的自嘲:哪来的自信,是吧?
然后李行亮笑着说:你答对了,我都震惊了。
然后我们看到了答题卡,李行亮的回答里,是把麦琳排在了挚友第一位。
随后麦琳惊喜比耶,李行亮笑中带着难以置信:你这脑子怎么长的,这种你都答对了。
也是在这个婚姻体检里,李行亮亲口说麦琳:她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她把她能承担的事情都承担下来了。她是世界上对我最好的人,那种关心用心程度可能超过我的母亲。
在这个婚姻体检里,我们看到他们俩会一起看电影,也会一起交流电影。比如李行亮能准确说出麦琳最喜欢的电影是《飞屋环游记》,而麦琳虽然没猜对李行亮最喜欢的电影,但当李行亮说出答案《入殓师》时,麦琳秒get,“啊,对对对,他讲过很多次,他觉得这电影特别的感动。”
从以上细节里,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这是一对在某些方面高度默契的夫妻?他们之间是有友谊存在的,至少他们自己曾是这么认为的。而一对会一起看电影、还愿意相互交流观后感的夫妻,真的会是彼此精神世界的陌生人吗?
麦琳后来曾在节目中被问:你愿意去了解李行亮的精神世界吗?她当时的回复是斩钉截铁的:不愿意。
那你现在有没有和我一样,有点“风中凌乱”?因为以上细节,无法按照一个合理的逻辑彼此咬合。
比如李行亮,他是怎么一边觉得麦琳对他的用心程度超过了他母亲,甚至可算他的挚友,又一边觉得她根本不感兴趣他的音乐,还和自己没有精神共鸣?难道是我们对“用心”“挚友”这两个词的理解分歧太大?
从麦琳的角度,她和李行亮上这节目就不是奔着离婚,而是来解决婚姻问题的。可她却又说自己根本不想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大家觉得这符合正常的逻辑吗?麦琳又是怎么一边觉得自己和老公是“好朋友”,又一边拒绝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难道是我们对“好朋友”这个词的理解也分歧太大?
身为全职主妇的麦琳,在婚姻体检中坦承身材焦虑这我是相信的,她还坦承自己最怕的就是亮子觉得她没价值,所以她总是想承担得多一点。这种焦虑担忧,我也相信。那么,按照正常逻辑,一个担心丈夫会嫌弃自己“没价值”的妻子,真的会抗拒了解丈夫的精神世界,抗拒和他有更多的交集吗?
而他们口中“无法精神交流的分歧”,和他们之间曾经表现出的高度默契、会一起看电影一起聊观后感的状态,是不是也很矛盾?
“凌乱”背后到底是什么?
那么,到底是什么制造了这种“凌乱”?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节目呈现给我们的叙事线或者说叙事冲突来看,三对嘉宾夫妻,每家都有一个“活靶子”。杨子黄圣依这对是杨子承担了这个功能,葛夕刘爽之间是刘爽,麦琳李行亮之间就是麦琳。
这个活靶子的功能是什么呢?负责挨骂,引发观众激烈的情绪——包括但不限于愤怒。情绪是一种能量,而愤怒是最为强烈的能量。在电视剧里,这种类型的角色叫“工具人”,很典型的就是《三十而已》里的“林有有”。
《再见爱人》第三季,承担这个功能的是张婉婷。大概是发现了流量密码,这一季,干脆就在每对夫妻里都选一个“张婉婷”。你看,节目果然大爆出圈,成为年度现象级综艺。
一开始,话题度最高的是知名度最高的杨子、黄圣依。杨子在婚姻体检、包括后续两集里的表现,可以有一个词来形容:发癫。他以一己之力承包了一个中年油腻男可能具备的所有槽点。直到后面,他才慢慢“正常”起来,虽然槽点依旧很多。我之前就写过,他俩上《再见爱人》,纯属一个敢于策划一个敢于配合。
他们之间的冲突当然有,对杨子的爹味、不回家,黄圣依肯定是不满的。但,没到离婚这步。不然你以为大学就开始炒股的黄圣依都来上离婚综艺了,还真搞不懂啥叫“个人账户”,一点不了解夫妻共同财产状况?财产敢一起交由杨子管,只说明了一点,她对杨子高度信任。不信你看看自己身边,有哪个真动了离婚心思的妻子,会毫不关心财产问题。大家再看看七夕这期,他俩是多自然地牵手依偎,那放松时自然流露的身体语言和神情,甜蜜得像来参加《妻子的浪漫旅行》。
至于葛夕留几手这对,我相信他们的婚姻矛盾有非常真实的部分,葛夕想离婚很可能也是真的,可大家有没有觉得:像留几手这样开足火力将所有炮弹全往自个儿身上引的,有没有一点目的性太强了?
而李行亮麦琳这对呢?他们一来就说了:“上《再见爱人》,是为了不和爱人说再见。”这句话我一百个相信。那么,既然不是带着离婚目的而来,他俩下了节目,就依然是捆绑一体的,从婚姻生活到现实利益。
咱也不用藏着掖着,所有嘉宾上节目都会各有目的,也无可厚非。无非是通告费、流量和曝光、解决婚姻问题——只不过,不同嘉宾心里,这三点排序可能不同。
好,既然李行亮是家里获取社会收入的主要来源,麦琳又非常希望他“能站上更大的舞台”,那么无论从情感还是从现实利益角度去考虑,这对夫妻都不可能让李行亮去做那个“人肉靶子”。以今天的网络审判之摧枯拉朽之力,李行亮被骂到退圈怎么办?
毕竟,如果续接上他们过去对外讲述的故事,这个节目完全有可能按照另一种叙事线来剪辑。
综合多个采访、节目以及两人自己录制的视频,我来理下大致的故事线,欢迎大家补充和修正:
两人相逢于微时,李行亮白天上班晚上在酒吧驻唱,不论唱到多晚,麦琳每天都会等他一起回家——顺便说一嘴,如果麦琳对李唱歌毫无兴趣,那可真是每晚都在忍受酷刑,不是吗?
然而,也正是在麦琳的鼓励之下,李行亮才有勇气报名去参加快乐男声,擅长化妆和时尚、青春靓丽的麦琳,不止是李行亮的造型师,还是他的后援会队长,甚至为了全力支持他,她辞去了工作。
也是在麦琳的鼓励之下,拿到第6名的李行亮决定做全职艺人,去了北京。到北京后,曾经有一年多时间,李行亮没有收入,是麦琳陪着他走过了那段灰暗岁月,坚定地继续支持他走音乐之路。她自己则从小市场进首饰,拿到网上去卖。因为有着李行亮说的“非常聪明、能干”,她短短数月就把小店做到四钻,很受顾客喜爱。
直到李行亮参加了《中国好声音》,知名度有所改善,两人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他们结婚、生子。麦琳生头胎,耻骨骨裂,二胎八月引产,三胎高龄产子。
2021年,麦琳和李行亮去参加《天天向上》时还非常靓丽朝气,可之后,因为又生了一胎,要带两个孩子,同时,麦琳又当了李行亮的经纪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陡增。在过去的一年里,麦琳突然就胖了很多,她称之为“过劳肥”,压力很大,情绪也开始不稳定。两人吵架也变多了。
在这样的故事框架里,另一种能引来愤怒情绪的叙事线会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李行亮只能共苦不能同甘。事业有起色之后,这个“陈世美”就开始嫌弃天天只围着柴米油盐、不修边幅、不再浪漫的麦琳。尤其是她发了胖,还居然经常不洗头。“她和我没有精神共鸣”,“她根本不喜欢我弄音乐”,“她不能真正理解我”,这种种说辞,只要换个剪法来叙事,就会成为“抛弃糟糠之妻”的“罪证”——这些陈词滥调,大概是某类男人最好用、也用得最普遍的出轨与离婚借口。
但李麦夫妻,显然是不愿意也不会允许节目组按照这样的“叙事线”来剪辑的。这有损夫妻的共同利益。如果两人中注定要选个人来“牺牲”,成为观察嘉宾沈奕斐口中“这桩婚姻里的责任人”,那就只能是麦麦。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在某种“共识”甚至是“同谋”之下的“献祭”。为了节目的流量,每对夫妻都以“自愿”为原则,在利弊权衡之后,选出了一名“献祭者”。
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解读。否则,我真会“凌乱”到无法“自洽”,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合理、前后矛盾之处。我也无法理解为什么观察室的嘉宾,会几乎一面倒地、毫无顾忌地、甚至经常是不留任何情面地,去犀利批判我上面所说的三位“活靶子”。
他们的一面倒和犀利审判,在七夕日“啃烧鸡”这一集里抵达巅峰。自称气到发疯的黄执中,我姑且理解他就是个道理只讲一边、习惯性“片面思维”的辩手。可作为复旦大学社会学系的副教授,学者沈奕斐居然也仅仅靠着那些被节目组精心剪辑后呈现的“片段集合”,就认定了麦琳是那桩婚姻里的责任人,还是非常出乎我意料的。也许她就纯粹当这是“综艺”了吧,她作为受邀嘉宾,必须与节目步调一致。
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能看到的所谓事实,不过是节目组依照他们想要达到的“戏剧效果”、“戏剧张力”所刻意挑选出来的“片段集锦”。还刻意配上了各种会直接影响人观感的辅助手段,比如配乐、特效等等。
在节目在环节设计中,也明显带着“挑事儿”的目的。什么六人中谁符合你心中对完美伴侣的标准,请问这世上存在完美伴侣吗?爱人和亲密关系有标准模板吗?我们自己有哪个人又敢说自己是完美的人、完美的伴侣?这种题目如果不是为了蓄意制造矛盾与冲突,有什么发问的必要?结果就是我们看到麦琳当场崩溃。
如今的《再见爱人》,早已远离节目的初衷,它不再是为了解决爱的困惑、婚姻的问题,它已沦落成一个为了流量不惜刻意制造冲突、放大冲突的“有毒”综艺。一切都只是为了“娱乐”。当主持人侯佩岑面对嘉宾的矛盾、婚姻的悲剧,却用“节目越来越精彩”(七夕日那期)来形容时,我也是吐槽无力了。这都什么心态?
人之痛、爱之痛、亲密关系之痛,在《再见爱人4》里被彻底“工具化”、“娱乐化”。它丧失了最起码的温度与关怀。
当一档离婚综艺失控
婚姻是座庞大的冰山,我们能在节目里所看到的,连冰山一角恐怕都谈不上。讽刺的是,我们却要基于这些片段,在某种操控之下,被激发出各种强大的情绪,然后转脸我们就要在网络上喷射怒火去发泄、去表达。
还是李普曼厉害。作为拿了两次普利策奖的记者、新闻评论家、传播学先驱,李普曼早在100年前就说了:“围绕着性展开争斗的主题,要远比任何主题都更有吸引力,更能超越文化和国界的藩篱去攫取人的注意力。”“若缺少了冲突性氛围的润色,与事件没什么直接关联的人便很难对其产生持续的兴趣。”
如今,麦琳的“疯女人”形象愈发植入人心,全网无数人在劝李行亮跟麦琳离婚——要命的是,如今连劝离都算是善良的,弹幕里对麦琳的满屏谩骂羞辱诅咒,我纵是有各种思想准备,也被那尺度给惊到了。连“恶心”都能算文明用语了。
节目所建构、呈现的麦琳确实有很多问题,但那么脏污、恶毒地谩骂攻击,从身材相貌羞辱到人品,甚至诅咒她去死——真心的,有必要吗?连李行亮,也被各种污言秽语羞辱,甚至还有人诅咒他明年得胃癌死。这是什么深仇大恨得骂成这样?
我发现自己真是低估了一些人的恶意,也低估了一个节目可以煽动出的恶浪滚滚。戾气、恶意,终于在一个失控节目和乌合之众间形成了“双向奔赴”。
对嘉宾在网络上遭遇的网暴,节目组乐见其成,没有任何作为和干预。坐享如此用“暴力”、“戾气”、“愤怒”等等负面情绪所构建出的流量,你们,真的能心安吗?
不吐不快,不喜勿喷——你可以发表不同意见、批评意见,但请有理有据,而不是情绪性谩骂。我也警告那些网暴者,不要在我的地盘上释放你的恶意,我会拉黑。以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