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有一类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好人”。他们非常敏感,总能第一时间发现他人的需求,并尽力满足对方。无论自己多忙,只要有人提出请求或邀请,他们总是照单全收,从不轻易拒绝。然而,当他们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拒绝别人时,却又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仿佛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而当他们自己需要帮助时,却往往选择默默承受,从不主动开口向他人求助。如果你也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你很可能就是“讨好型人格”的一员。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把别人的评价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善良、亲和,害怕冲突,喜欢处处照顾他人的感受。然而,这种过度的讨好和取悦他人,却让他们活得并不开心。他们总是委屈自己,以满足他人的期望和需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抑郁的好人”。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吧,它传递的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礼让的美好品质。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有时候会被过度解读的分享观念所束缚。就像作家李筱懿在视频号中所说的:“很多女孩小时候都被教育要懂得分享、懂得帮助别人,但也请记得:要在自己有余力的时候,再去帮忙。帮助别人不应该委屈自己。”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重新审视分享观念和价值感的大门。让我意识到,当分享变得过于频繁或超出了个人承受范围时,就可能演变成“委屈求全”,这非但不能带来真正的喜悦,反而可能造成自我消耗和情绪疲惫。
而真正的分享,不应以牺牲自我为代价。它应当是建立在自我实现基础上的自然流露,是当我们有余力、有心力时,主动伸出援手,温暖他人。这样的分享,既是对他人的善意,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要实现真正的分享,关键在于学会平衡。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升自我,努力创造更多的价值,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去分享;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界限和需求,确保在分享的过程中不会感到被剥夺或委屈。
加油吧大家,不要因为分享而做“委屈求全”的人,而是让每一次分享都成为一次爱的传递,一次心灵的触碰,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温暖、更加美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