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句话对人如此,对政策也同样适用。
想当年,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经过40多年的实施,它显著改变了国家的生育格局。如今,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02,全球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韩国。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只有一个新生儿。
回望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生育率高达6,变化之大令人惊叹。再加上不断下降的结婚率,中国未来每年的新生儿数量着实令人担忧。
为何中国人不愿生孩子了呢?有人认为,养娃成本太高。这话有一定道理。《中国育儿成本报告》显示,将一个孩子抚养至大学本科毕业,全国平均花费高达68万元人民币,远超许多家庭的预算。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成本更是高得惊人,是澳大利亚的2倍多,法国的2.24倍,美国的4倍多,日本的4.26倍。相对于我国的人均收入,育儿成本高达6.3倍。
然而,我们不能只关注成本,而忽视收益。生娃就像投资,成本高但收益大、风险可控时,人们仍会争相参与。
生育意愿低迷,本质上是成本过高、收益过低、风险不可控。比如,花费几十万元培养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得靠老人接济,这样的情况下,谁还会愿意生孩子呢?
这与几十年前截然不同。六七十年代,中国还是农业社会,养娃成本低,多个孩子就多个劳动力,对农业生产有利。而且,那时各行各业机会多,多子女家庭出现杰出人才的机会也大。
一旦有孩子实现阶层跃迁,整个家庭都会受益。即便孩子都没出息,守在父母身边,也没多大损失。因此,那时多生孩子完全是正向反馈。
如今,养育子女已成为中产家庭的开支黑洞,育娃内卷严重,让人物质和精神双重焦虑。此外,还要面临中考分流、高考等难关。即便孩子考上本科,毕业后大概率也找不到好工作,指望他们实现家庭阶层跃升简直是白日做梦,不啃老就不错了。
归根结底,时代的变化导致生娃的成本和收益预期发生了本质变化,这正是家庭生育意愿降低的根本原因。
在资本主导的社会中,生育的最大受益者并非父母,而是社会和资本家。因此,在工业文明时代,生育率下滑似乎已成为难以改变的趋势,这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任何人和政府都违背不了这种社会规律。目前,愿意生孩子的人群主要有两类:穷人和富人。穷人因为没钱培养子女,认为多生几个孩子中或许会有一个有出息,这是低成本、低收益预期。富人则因为不差钱,只想优中选优,挑选家族和财富的继承人。
但坏消息是,这两大群体也有些生不动了。穷人结不起婚,怎么生孩子?富人则因移民等原因数量不断减少。
最后,国家只能寄希望于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然而,这些中产阶级有能力却不愿意多生孩子,甚至不愿意生孩子,实在令人费解。为改变生育率越来越低的趋势,计生办或许会变成催生办和强生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