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以未满足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要求为由,拒绝了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土耳其、孟加拉国等国的进口食品,涵盖苹果、坚果、酒类饮料、海苔等多种品类。
据《今日印度》26 日报道,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局通过进口食品拒收警报客户端公布了相关信息 。按照印度《食品安全和标准规定(进口)》,其有权发布食品安全警报通知。
如今年 5 月,斯里兰卡的肉桂花蕾因未获事先批准被拒收;中国的一款无酒精啤酒因 PH 超标遭拒;6 月,日本的一款茶包因含印度未批准成分被拒;7 月,土耳其的新鲜红苹果因保质期太短被拒。被拒原因包括安全风险、健康隐患、标签不合格、材料不完整等,安全风险涉及含有害虫、重金属等,健康隐患包括湿度、脂肪含量等不符合标准。
不少印度媒体认为,这一举措体现了印度对进口食品采取严格质量标准,以保障国民健康安全。然而,印度国内食品安全状况却令人堪忧。
印度在食品加工方面缺乏严格立法要求,安全标准控制不够有效。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链的评估存在弱点,执法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违规行为,像罗丹明 B 被违规用于棉花糖制作的情况时有发生。
从日常食用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到包装食品里添加的有毒成分,都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此前就有知名品牌香料被检测出含有致癌物质。
卫生习惯方面同样不佳,食品零售店、餐馆以及街头摊贩等在食品储存、处理和准备过程中,卫生标准堪忧。例如路边摊常为降低成本使用廉价食材与色素,且在炎热季节因无冰箱致食物变质,从而引发诸多食品安全问题。
再者,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有限,缺乏对食品正确处理和选择的意识,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关注度不够,难以对食品供应商形成有效监督与约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安全食品的存在。
此外,印度官方食品安全监测单位的检测和分析能力不足,难以应对庞大人口的食品供应系统。食品检测实验室设备和专业人员欠缺,导致监测系统可信度低,如印度帕特那和高哈蒂的姜黄粉铅含量竟超过安全标准 200 倍,就是因为姜黄粉掺杂了铬酸铅等不可食用物质以改善颜色,而这种严重超标的情况却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
印度拒绝进口安全性相对更高的食品,原因较为复杂。一方面,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食品产业的考量,通过限制进口来减少国外食品对本国市场的冲击,扶持本国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从贸易平衡角度出发,印度可能希望通过对进口食品设限,来调节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 。
此外,印度政府也希望通过严格的进口食品标准,树立本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权威形象,向民众展示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决心。
热门跟贴